搜索
柳金虎的头像

柳金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4
分享

茂腔声声

柳金虎/文

茂腔是流传在故乡胶东一带的地方小戏,它旋律舒缓,唱腔哀婉如泣如诉,凄美动人。家乡作家莫言在小说中曾把茂腔称为“猫腔”,便是对这种独特唱腔的一种最形象化的比喻。

茂腔起源于何时,无从查考。总之,自我记事起,茂腔就是我们家乡“看家戏”,深得乡亲们喜爱。

记得小时候,每个夏日傍晚,村里的老少爷们吃罢晚饭,便会自发地聚拢到村北那条唯一的大街上,有的说书讲故事,有的拉呱话家常,还有的则组团唱茂腔。破旧的锣鼓家什敲打起来,善唱者不论男女纷纷亮嗓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整条村街曲乐婉转,茂腔缭绕,直至夜深方……若干的日子里,村人们就这么唱着,优美的茂腔声陪伴着他们送往了无数个寂寥的夜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我生身的小村子人口虽不过千,然村人中擅茂腔者甚多。据说早些年样板戏流行时,村子里也成立了样板戏小剧团,利用农闲排演样板戏。但乡亲们扮演的李玉和、杨子荣等经典英雄人物,却都是唱着茂腔亮相舞台的。你无法想像,李玉和慷慨激昂的唱词被换成唱腔缠绵的茂腔后,加上乡言土语一处理,听上去有多违和,即便是在壮怀激烈处亦令台下观众常常忍俊不禁,结果最后被勒令演。尽管茂腔版的样板戏最终因高大人物的光辉形象受到折损而被迫停演,但其短暂的存在过程却进一步推动了茂腔这个地方小戏我们的普及,以至当时的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是茂腔戏迷,几乎人人都能张口几嗓子。

我记事之后,时代已经进入了改开期。彼时,庄稼地尚未承包到户,人们有充裕的赋闲时光自娱自乐。而录音机、电视机尚未走进小村人的生活中,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还多是延续旧有的说唱模式,以兴趣分群,按喜好表演。一时之间,小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而且这时候,村人喜欢的茂腔剧也已经开始回归传统,多是以古装戏为主。我记得当时出折子戏叫作《罗衫记》的,实在算得上是茂腔戏中的精品。这出戏讲的是明朝永乐年间,一歹人杀害外出赴任官员,强霸其怀胎十月之妻郑月素。后来郑逃出歹人家,于逃命途中产下一子,罗衫裹,血指留书,弃于路边。巧的是,这孩儿被追赶而来的歹人捡到并带回家收养。十八年后,闻听有京官赴民间巡查,郑月素含冤告状,哪承想,这青天大老爷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高官的儿子最终查明沉冤十八年的案情,将养父绳之以法……这出戏的剧情曲折,憎爱分明,加之曲调凄婉,如泣如诉,在小村里知音者颇众。

四爷便是其中的一个铁杆粉丝,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须发皆白,嗓音洪亮,能从头至尾完整地唱出《罗衫记》里主要人物的每句戏词。四爷无儿无女,与老伴住在生产队的饲养院里。仲夏时节,在饲养院的那棵枝头繁茂的古柳下,总会聚集着纳凉的人群。每逢这时,四爷的兴致便会高涨起来,把烟袋锅儿往鞋底上叩几下,饮罢一碗清水,亮开嗓子清唱起了《罗衫记》唱段:家住在直隶涿州郡,凉平县大宋庄上有俺的家门……”四爷的音调浑厚中透着苍凉悲切,和着仲夏微微的南风和唧啁的蝉鸣,从人们的心头柔柔地划过……

我母亲也是茂腔戏的忠实听众。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特别好,许多戏文都被她牢牢地储存在记忆里,比如“赵美容观灯”“西京卖宝童”“马前泼水”“墙头记”“秦香莲”等等,大段的唱词母亲都能哼出来。记得改开之初,公社统一改乡镇,我们所在公社的南片村庄合并成立为一个乡,名曰“土庄”。适逢冬闲时节,乡政府请来县城茂腔剧团,在乡政府大街上搭起露天戏台,足足唱了五天大戏。母亲和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场场不落,整整听了五天戏。而年幼的我也宛如一名铁杆戏迷,混杂在人山人海的观众群里,听得物我皆忘,如痴如醉。

许是自小受茂腔戏熏染的缘故十几岁时便能够像模像样地唱几嗓子了。每每此时,自豪总是填满的胸膛,并由此坚定了一个远大的志向,将来长大了报考县茂腔剧团当一名“唱戏的”。然而没想到的是,如此广受乡村农人喜爱的茂腔戏,有一天竟然渐渐离村人们远去了。

这时候,已经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世界可观,影视剧作,精彩纷呈。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被电视吸引。而传统的茂腔戏开始淡出农人生活,以至后来连县城的茂腔剧团也因连年亏损解散了。从这时候开始,村街上的茂腔声渐渐稀寥,说书群、故事群、戏曲群尽数散去,那些曾经在农家瓦檐下缭绕缠绵的哀婉唱腔一夜间都随着风儿飘远了。

后来我参军离开了家乡,每次当我在庄稼茵茵的夏日回去探家时,从电灯高照的村街上,再也看不到少年时乡亲们成群唱戏的热闹场景了,再也那如泣如诉、哀婉凄美的茂腔……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的同县战友老范回家乡探亲,捎回来一盘茂腔戏的光碟这盘戏碟里的内容,正是数十年来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不散的茂腔《罗衫记》。光碟被我借看了半年多。几乎每一个晚上,我都要借助VCD播放器重温一遍《罗衫记》。窗外星光灿烂夜风习习。室内,一阵悠扬婉转唱腔宛若从故乡飘过来,漫进了我的胸腔里。郑月素跪察院珠泪滚滚,尊一声青天的大人细听分明,俺的家住在直隶涿州郡,凉平县大宋庄上有俺的家门……”在遥远的西部军营,那些久违了的有如家乡小米粥一般亲切的茂腔实实在在温暖了我的每一个戍边的日子。

说起来,我们要万分感谢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万物互联成网,世界再无遮挡,资讯即可通达,经典随时拥有。打开智能手机,借助任何一个搜索页面,清晰的《罗衫记》全剧顿时就会唱响在我需要的任何一个时候。这种感觉异常奇妙,就仿佛距离故乡万里之遥的我,随时随地都能够沉醉在了故乡温暖的怀抱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