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金培(紫微山人)的头像

刘金培(紫微山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21
分享

小村故事

——非凡十年我见证一个小村的巨变

文/紫微山人

在冀南平原南宫市城郊有一个小村,叫柳树庄。如果在山区应该是个比较大的村庄了,但、这个村子在硕大的冀南平原中的确很小,只有三个小队,大概有400多人吧。这里的祖辈们属于标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劳农民,一代代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固守家乡。从八十年代,有些不安分的年轻人,为了脱离这个贫困的地方,为了能成家,过上好的生活,都陆续的出去了。那时村子里老少的比例可以说最多也就10:2。

十年前我为了采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曾去过这个村子,记得那天下着小雨,那泥泞的乡间小路根本就不叫路,那次我把车悬在了离村还有不到200米的斜坡上,最后还是踩着泥泞的小路步行而至。

我一进村子便被村子里的破烂房屋与狭窄泥泞的小街震撼了。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么样的村子呀?在破旧房屋的旁边,还有那发着腥味的粪坑(平原农村有机肥的发酵池),好多家庭的围墙是用泥土拖打而成的,很矮。让我突然感觉像穿越到了70年代。我心想‘这种破环境’怪不得这个村子留不住年轻人呢?其实这个村子离城很近的,也就不到十里的距离。

2018年我的小城的西外环打通了。那简直是小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50米宽的8车道环线周围是固沙防风的绵延几十公里的绿化带,中间与中国佛教第一塔寺“普彤塔寺”及南宫湖湿地公园辉映相照,新南宫市人民医院,河北南宫中学等一些单位陆续的搬迁到此。每到夏季的夜晚,这里便成了城乡结合活动中心啦,每当夜幕降临,华灯亮起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便会在此宵夜,那优美的歌声,嬉笑声,朗读声便会飘扬交会在这美丽的夜空。

前几天我心血来潮,想驱车走一下小城的40里中轴线。我与妻子驱车走在长长的东进大街上,在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同时,也感慨地对妻子说道‘小城真的变了,变得更加美丽了,都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不觉不由的我们就行驶到了跨越环城水系的‘虹江大桥’上,在往前走便是新西环的尽头了。当我们到达西环顶头时,斜对面一个硕大的古风建筑彩绘‘牌坊’引起了我的注意,牌坊上面四个描金的大字格外醒目“柳树庄村”。

柳树庄?这不是幻觉吧?此时又勾起了我十年前的记忆,我当机立断,与妻子商议到村子里去转一下,看看这个村子这十几年有什么变化,也顺便见一下老朋友。就这样我们驱车走进了‘牌坊’楼,过了牌坊便是10余米宽的水泥硬化路面,一直通到了村子的顶头。兴致来潮顺着水泥路围着村子先转了一圈,辐射到周围村庄的硬化路面周围也是如此靓丽。我顺便与妻子玩笑了一句“呵呵,柳树庄都有环村高速了”。再往村里看,整洁的建筑,宽阔硬化的街道,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远处有几座2、3层的楼房的彩色瓦顶格外显眼,村西那个3层的独具一格的小楼院落的门口挂着四个合金的牌子“柳树庄村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柳树庄村支部委员会”,“邢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柳树庄村民合作社”。大门敞开着,我把车停在外面便走了进去。

这个村子的支部书记叫张建磊,50岁出头,也算是我的老朋友了,因为 在十年前我们就曾谋面有交。我们见面后在絮叨(朋友见面后随便的问候)几句后,带着我的诸多疑问我便直入话题了。

“张书记,我十来年没来,在你的领导下咱们的破村子旧貌换新颜了,你给讲一下变化的过程,也算是我的随笔采访吧。”

“呵呵,什么采访呀,这十年咱赶上党的好政策了,点子正。”

他是一位实干家,他总是在言谈的话语中带着些自信与谦虚,我也是由衷的从心里对他有几分敬佩感。

“总的来说,也算是领导信任吧,十年前让我当了这个破村子的班长,既然领导信任咱,咱就要从实际出发,为老百姓办点事实呗。这十年间咱们的村子的确变化很大,自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民生问题,我们想法百计的集思广益,经过村委会几次的表决,我们把能动员的力量、资金全部动员到位,首先把危房进行了改造,整改街道,绿化街道。安居才能乐业吗?我们现在也不比你们城里人差,最起码我们的环境要比你们城里强......”

我拿着笔随笔草草的记录着,认真地听着他那激动又豪迈的故事。从他的讲述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这十年,我真的很佩服他的这股子干劲。他也在用一位党员的初心与实际行动来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的确,一个几百人口破村子、老弱病残的破村子,能有今天的变化,可想而知,他与他的团队的付出与汗水息息相关。

在脱贫攻坚的那几年,他们也确实遇到了诸多现实的问题,但是,在他带领的团队的努力下,在他那股子干劲与付出中,每个问题都迎刃而解,每个地方都有“钉子户”,那些对钉子户的攻坚,就是‘感化’的攻坚,就是‘心理’的攻坚,为了脱贫不拉一户,他曾为了攻克一位老大难‘钉子户’,瞒着自己的妻子自出费用,后来那个‘钉子户’在他真诚的感化下,便主动加入了村子里脱贫攻坚战斗。如今,小村在几年前就全部脱贫,奔小康了。

过去村子里的危房,全部改造完毕,除了绿化带几乎很少看到泥土了,就是村子里的小胡同也铺上了彩砖。每家每户全部通上了天然气,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十年前的‘粪坑’不见了,由政府出资把每家每户的传统厕所也进行了冲洗改造。这哪里还是农村呀?这简直就是城市的一角。

这不,在去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柳树庄还获得到了政府颁发‘抗击疫情先进村庄’的荣誉。

因为村子里的老人多,年轻人少。又赶上这些年城市的总体规划,地少了。因此,他们就从实际出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把所有的耕地进行了统一管理。除了种植粮食外,又把许多闲置的耕地种上了经济果园林,有秋桃,有枸杞,有蔬菜棚等,还有手工作坊。如今,单是每年的果园及大棚的收入每家每年就增加好几千的收入。由于是合作管理,粮田的亩产也都在1000多斤以上,人们在留够自己的口粮外,剩余的粮食还可以成为经济作物,贴补日常开支。

如今,村子的环境好了,人们的收入高了。还有几家自己做生意的家里都盖起了2、3层的小洋楼。

这个村子的确不大,但是也出了10几个大学生,还有在国外的,据说,有一位在国外几十年的村民,自回老家一趟,看到了老家的变化后,感慨万分:“真想不到,感觉家乡比外国还好呢”,也也想回来安享晚年。还有一位从邢台退休的老干部,说什么也不在市里啦,他总说“落叶归根”吗!其实,那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的还是家乡的变化太大了,这里的空气,这里的环境,这里的洁净,这里的美丽,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这里的一切条件,有的在市里是没有的。这不,还有许些,在外打拼十几年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他们同样用自己的智慧与青春参与到美丽家乡的建设中。

这十年很长,这十年也很短。柳树庄,只是我见证共和国十年变化的一个小小农村的缩影。如今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现在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成功实现。那些党员先锋、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了共和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还在努力地奋斗着。我相信,共和国的明天定会以崭新的方式呈现在蓝色星球!

2022年10月10日写于古城南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