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金维的头像

刘金维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20
分享

我家的变迁

1971年冬,我爸还在上初中时,就在学校应征入伍,去了福建某部队当兵。1976年春,我爸退伍转业后回到了江西老家,在万载县赤兴乡一个叫做“长坑子”的山村里,开始学挖土、种菜、犁田……成为一位农民。我爸和我妈刚结婚那会儿,是和我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生活的(我的爷爷奶奶一共有7个子女,我爸年龄最小),后来分家了。我爸妈几乎没有从我爷爷奶奶那里分到啥家产,家庭生活条件相当简陋,做饭、吃饭等都是在一个柴棚里面进行。

1977年,我的哥哥出生了。当时我国农村还处于“吃大锅饭、搞大集体”的年代,白天我爸妈都要去生产大队干农活,小孩长期搁在家里无人照看,尿裤子了没人管,饿了也没人喂……这个小孩一直就没有抚养好,最终导致落下了癫闲病。我爸妈痛定思痛,决定从此以后不管怎样,都要把照看小孩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1979年10月,我的姐姐出生了。我爸妈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始终设法尽量把小孩带在自己的身边。数年间,我爸妈一边要承担着生产大队繁重的农活任务,一边又要照看幼小的我姐,同时还带着我的哥哥四处寻医问药,但始终都未能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就这样,两个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但我的哥哥始终是病着的。

1980年,在我四伯父等亲友的帮助和协调下,我爸妈带着俩孩子搬迁到了隔壁南源村丰家坳,跟大伯父和四伯父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那里叫“塘窝子”。第二年12月,我出生了。我的出生为家里增添了不少喜庆。

在“塘窝子”有4间正房,4间正房的两侧都分别建有附属房。那4间正房是以我爷爷的名义建的,在栋梁上面写有我爷爷和我爸5兄弟的姓名。我爸妈带着俩小孩搬来后就住在那4间正房的其中1间房里,在位于中间的大厅里吃饭(相当于现在说的餐厅和客厅)。虽然我大伯父和四伯父家对我家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和照顾,但我爸妈觉得还是要到附近另外再找一个地方建起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更好。

1982年,在“塘窝子”附近的丰家坳水口一山冈上,有一栋土筑房建好了,3间正房加1间厨房,还建了猪舍、柴棚等配套设施,那就是我们的新家。我们家从“塘窝子”搬到了丰家坳水口,至此,我们家搬了两次家了。搬到新家后的第二年,国家就实施“分山到户、分田到户”的政策。我的爸妈都是勤劳的人,不到两年时间,就把前些年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了,生活也慢慢有了喜色。那些年里,我的哥哥依然是病着的,后来感觉愈发严重了。有一次,我的哥哥在屋外玩耍,他爬到那个用来晾晒物品的木架子上面去,结果一脚踩空,一个跟头栽到下面草丛里去了。刚好下面草丛里放了一堆干树枝(上面有刺的那种),身上被树枝上的刺弄出了许多伤口。我的哥哥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穿衣吃饭、大小便和洗澡睡觉等都要我妈来料理,我妈为了这个小孩真是受尽了折磨。

我现在都记不清我的哥哥具体是哪一年走的,因为那时我还很小。只记得那年他大概12岁的样子,在一个清晨,我们起来后就发现我的哥哥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身体早已经僵硬了,然后到了下午就有亲友和左邻右舍过来帮忙。我爸临时做了一具简单的棺木,在众人的帮助下,我的哥哥在入敛后被安葬到了远处的山林里。我妈当时泣不成声,伤心地说:“他的磨难也该受尽了,回去也好!”

1988年9月,我的妹妹出生了。如果我的哥哥是健康的,我爸妈可能就不会考虑再生一个小孩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我的哥哥走了,才有我妹妹的。我和我的姐姐、妹妹3兄妹,外婆都带了很多,我们对外婆的感情也都非常的深。外婆带我妹妹的情景我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由于我家的房子是建在一个山冈上,位置比较高,地势也挺陡的,而且还处在一个冲里的风口上。每逢大风大雨的天气,感觉是很危险的,总有一种房子会被大风掀翻、被大雨冲垮的感觉。有一次据说是刮的9级大风,把我家房顶上的瓦都刮掉了许多。所以,我家就是怕过大风大雨的日子,真的是担惊受怕的。后来,正对着大门口的空地也崩塌滑落到下面的菜地里了,就剩下1米多宽的地方。那时,在山村里想要建新房子,是很难找到比较好的位置的,因为稻田那是绝对不允许占用哪怕一丁点面积的。鉴于这样的状况,我妈就越来越向往到乡里的集市上去居住。记得小时候我跟姐姐和妈妈到山上去砍柴,站在那座山顶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那个乡的集市。每每到了那个山顶,我妈总是会驻足向下瞭望远处那个集市许久,并且会跟我们说以后一定要努力争取到集市上去居住等话语。

2002年,我们乡的供销社所属的房屋全部进行公开拍卖,我们家购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两处加起来大约100平方左右)。当年12月,我们家从丰家坳水口搬迁到赤兴乡的集市上居住了。虽然是旧的砖瓦房,但跟上面老家的房子比起来,还是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在大风大雨的日子里担惊受怕了。我们家在那里生活了10年,在这10年里,我从省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了,姐姐嫁人了,原有的旧房子也拆旧建新了,后来我也结婚且当爸爸了,再后来我妹妹也嫁人了,我的爸妈也略显苍老了……

住在乡里的集市上,虽然不用在大风大雨的日子里担惊受怕了,但也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比如晾晒衣物极不方便,我妈每每要爬楼梯到隔壁邻居家的屋顶上去晾晒衣物时,都会念叨着在这里住着真是不幸福。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上面的老家丰家坳后来也通了水泥马路,家家户户都在盖新房,且房屋的分布由过去的极其分散变为现在的相对集中了。我爸妈随着年龄渐渐大了,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又越来越想回到上面的老家去居住了。

2011年,我们家在老家的土筑房拆除了,整个地基通过挖掘机平整后海拔也降低了许多,变得不再那么陡峭了,面积也大了很多,到家里的那一段马路也修通了。由于当年我们家的经济并不宽裕,就只在地基上盖了一层平房(3间,计划是要建两层的),当年我家就搬到老家居住了(集市上的房子出租给别人)。因为只盖一层平房,没装修,厨房也是临时搭建的,所以条件也是相当简陋的。直到2015年,我家的经济得到改善,才顺利地建好了新房的第二层,并新建了厨房,还在当年内全部装修完毕。现在我老家的新房子,前面有很大一块空地,都铺了水泥地面,到我家的那段马路也铺上了水泥路面,晾晒衣物再也不用爬楼梯了……我妈时不时的就会不由自主地念叨着在现在的新家住着才算是比较幸福了。

从1976年到2018年的42年间,我家一共搬了4次家,建了3栋房子;42年间,我们国家从闭关自守转而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2年间,我国农村从“吃大锅饭、搞大集体”的年代走向了“分田到户、分山到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新时代……

我爸妈时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老家始终都是不能丢的”。现在看来,在农村老家居住也确实挺好的,自己种点蔬菜瓜果,种点水稻,养点兔子、鱼、鸡和鸭等,水泥马路通到家门口,而且山好水好空气也好。 (2018年5月于江苏南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