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林
书房的书架上,插着两本封皮印有“工作日记”字样的“珍藏书”,那是我的手抄本《李白诗选》。
38年前,我在乡下一所联中教书,6个初中班,20多名教师,教师大部分是民办,公办只有我和两名老教师。学生就近入学,全是本村或邻村的孩子,没有住校生。两名老教师又是本村人,虽然要求公办教师住校,可他们却总是有床无人,待到晚自习结束,偌大的校园里往往就剩下我和传达室的刘大爷了,那份凄清和孤独犹如虫蚀蚁噬,确是难以忍受的。当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是极其贫乏,家属和孩子农村户口,1985年才“农转非”,按当时说法属于“一头沉”,低微的工资顾这顾不了那,生活拮据自不必说,最难捱的是喜爱读书却没有书读,面前总是看着两本干巴巴的教科书,连个参考资料都找不到。
僵卧荒村,没机会到别处看书,也没钱买,想到这些我非常悲哀甚至绝望。我近乎乞讨地向城里的同学写信借书,也巧不巧地会借来几本近年新出的《人民文学》等杂志或其它书籍,《李白诗选》就是其中的一本。想不到,一册《李白诗选》成为了自己孤独的慰藉、精神的救赎,我真的喜欢上了它。借得的书总是要还的,怎么办?又想到鲁迅先生为排遣寂寞抄录碑帖,于是“抄下它”的念头萌生了。
那是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1月第2版的《李白诗选》。每当校门落锁,万籁俱寂,灯下我摊开剩余未用的“工作日记”,边欣赏边抄写起《李白诗选》来了,正文、注释一字不落。于是,就有了这两本手抄的《李白诗选》。
在手抄本《李白诗选》的最后,我留下了一则“后记”,简短,不妨附录于下:
抄录《李白诗选》,此时完笔。自八0年十二月一日始,至今,历时七十五天矣。
妙笔生花讵可闻,功夫不负有心人。
奇峰突兀何为路?披荆斩棘暗攀寻。
记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三日二十二时三十八分
这本手抄本,解决了我无书可读时的读书问题,时不时地翻阅、细读,不少篇目以至熟读成诵。阅读中,李白也告诉了我,人生的失意、孤独、悲伤都可以转化成美妙的诗歌。
当年读《李白诗选》,眼前似乎常常呈现曙光,闪烁希望,它点燃我的热情,给予了我的自信,让李白的乐观精神伴我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李白的诗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纯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似乎他对巨而伟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无不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读之,往往给人眼睛一亮,心胸顿时开阔,精神倏忽振奋之感。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具有强烈的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的乐观精神。他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等名言,无一不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在李白面前,似乎生活就是馥郁的美酒使人心醉,哪里还有什么悲哀和痛苦。他那“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古风》第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等佳句,更是自信满满,充分体现了他正视现实看透人生的高度乐观。读之,又怎能不使人块垒消尽,慷慨英豪之气充盈心胸呢?
当年读《李白诗选》,耳畔又似乎常常听闻鼓角,刀剑争鸣,它激励着我坚定地不懈地向上,追求,是李白的诗歌开启了我青春时代的精神之旅。
李白始终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冀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李白从来不会止步在生命失意的平原上观看落日的景象。入宫三个年头,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自己也苦不堪言,但还是想着为国效力:“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梁甫吟》)。安史之乱爆发后,又投在李璘的帐下:“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依旧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也许正是由于李白过于追求“用世”,以致一千多年后的毛泽东虽然喜欢他,也批评他“尽想当官”。但李白那冀申一割、积极用世的热情,确是鼓舞人心的。
李白的山水诗,曾使蜗居乡村一隅的我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用自己的双脚和诗笔丰富壮美了大唐的山水,抒发了爱国的深情。他笔下的江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跟着李白,可以走向诗和远方。
李白的乡情友情诗,又加深了我对故乡的热爱、对友谊的珍重。
李白是性情中人,古道热肠,一生广交朋友,许多诗篇抒发了他对挚友的真情。如名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送友人》,“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的《沙丘城下寄杜甫》等等。
李白出蜀东游,再也没回过家乡。赤子在外,乡情袅袅,缭绕在心头,也倾诉于笔端。最著名的乡情诗就是尽人能详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春夜洛城闻笛》,也是乡愁绵绵的。
几十年来,《李白诗选》于我,亦师亦友,情意相投,它教给我知识,教给我智慧,教会了我自尊和爱,教会了我乐观、追求,也教会了我一点点儿的自傲和清高。
《李白诗选》的阅读,开启了我对唐诗宋词的由衷热爱,激发了我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写下了一系列鉴赏评论文章,2002年完成了《诗词写作与鉴赏》初稿,书稿得到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张必东教授的激赏,最终与之合作出版。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其实,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是一样,都需要书籍的滋润保养,使自己的内心阳光明媚。
时下,阅读之风正炽,这是新时代的新气象,一些专家提出少一些“碎片化阅读”,大力倡导多读“经典”。李白的诗,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而《李白诗选》也正是一部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第35本就是《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这本《李白诗选》,属“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种,初版1961年8月。这是一个极具慧眼的选本,所选诗作无一不是李白的精粹之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题解和注释部分也相得益彰。注释不单有生僻字注音、释义,还有考证、评述,串解疏通,条分缕析。尤以诗中用典的注析搜剔无遗,察辨精微,涉猎广博,读这样的书,所得就不仅是正文了。目录的编排上分为两大块,即编年部分和不编年部分。李诗的编年,宋曾巩曾“考其先后而次第之”(《李太白集•曾巩序》),着实下了些功夫,后人多所沿用。编年部分以诗人游历分为五个时期,各取其代表作,显得很清爽。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余光中《寻李白》写得好:“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夸张是有些夸张了,但真可以说,是李白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辉煌壮丽的唐代,没有李白,盛唐的精彩将大为逊色。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古今无数读书人。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毛泽东手书选集•古诗词卷》里,就收有李白的16首诗作,其数量居毛泽东手书古人作品之首。毛泽东喜欢李白的诗,不但自己读,还经常推荐他人读。1959年8月6日,毛泽东曾把李白的《庐山谣》推荐给儿媳刘松林,鼓励她开阔胸襟,从毛岸英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
青少年朋友们,捧起《李白诗选》,读一读李白吧!
(3450字)
20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