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韶娟的头像

刘韶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9
分享

回忆之二老街商店

百货商店

对于商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对着大门的高高的木制收银台。当然,收银台是改革开放之后从沿海一带传入内地的叫法,那时应该是叫收款台的。

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是这样的模式:店内一圈木框架玻璃柜台,柜台里贴墙立着高高的货架,商品分门别类摆放在货架或玻璃柜台里,大厅的醒目位置,必然有一个高高的收款台,坐在收款台里收钱的人便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睥睨众生的感觉。以收款台为中心,伸出数条铁丝,分别到各个不同商品的柜台里,每条铁丝上都有一个铁夹子,每件商品售出,营业员开好票,连顾客付的钱一起夹在夹子上,“嗖”的一声推向收款台,收款的人找好钱,连同盖好章的票一起夹好,又“嗖”的一声推向柜台。我最喜欢看铁夹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后来,这个方法被我在初中时借鉴了,跟坐在后面的同学递小纸条。

妈妈经常买不要布票的布头给我们做衣服,布匹柜台去的比较多。大抵是布匹较重的原因,卖布的柜台比别的柜台高且厚实,全木制,没有玻璃陈列柜,货架上布匹一卷一卷竖着放,大多是较为厚重的,柜面上放的多是轻薄的花布类。营业员拿着一米长的木尺,手法轻盈娴熟地量尺寸,量好了还会往外放一点,熟人来了就稍稍多放半寸,尺子也量得松些,在量好的地方用剪刀剪个小口子,然后两手一扯,嘶拉一声,量好的布就从一整匹上撕下来了。

我觉得撕布的声音听起来蛮特别的,后来,读到《红楼梦》中晴雯撕扇,我心想,还好她不喜欢听撕布的声音,再后来,才晓得历史上真的有一个喜欢听撕布的声音的女人-----夏桀的妃子妹喜,果然,有这么奢侈的爱好的女人是个亡国的祸水。

副食店

副食店最深的印象是卖酱油和盐柜台,这两样都是散称的。

酱油在一口大瓦缸里,得自己带个瓶子去装。酱油也不称,用一个竹筒做的舀子舀,一筒就是一斤。

盐放在水泥砌的大池子里,白糖好像也是。盐分粗盐和细盐两种,粗盐便宜细盐贵,我记得我家里买过细盐也买过粗盐。盐池子上吊着一杆大称,专门称盐的。买盐也得自己带东西去装,我那时觉得称杆的平衡很是神奇。

喜欢看人包红糖。红糖用牛皮纸包成三角锥体,上面还压一张方方的红纸,然后用纸搓的绳捆好,捆扎好后的纸包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提手,便于拎着走。营业员包装的时候两手翻飞,纸包和绳索穿过来穿过去,眼花缭乱间就捆好了。

至于副食店里的副食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大抵是因为那时家里没有闲钱买零食给我们吃,没有在店里买过吃食吧。

粮油店

粮油店不在主街上,在现在米厂路附近,好像是前店后厂的格局。后面不知道是碾米厂还是粮仓,前面临街的是店面。粮油店附近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糠麸的味道,呼吸间喉头隐隐有点刺刺的感觉。

记忆中买米的手续很繁琐。每个月要拿证去上账,把家里按人口能获得供应的粮油斤两数额记到证上,或者是领粮票或油票?不是很清楚。买米或油时,要先拿粮油证到一个地方去开票,开票的人看你家证上还有多少供应粮或油,给你开张票,同时,把你家证上的粮或油下账,证上没有余额就不给你开票,当然你就在店里买不成了,那就得想办法在黑市买高价的了。

开好票交完钱,把票递给柜台里面,然后拿米袋子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去接米。那个地方有个嵌在柜台里的木制的开口向下的小箱子吧,把米袋子接到开口下面,里面问好了吗,外面答一声好了,白花花的大米就流入了袋子。每次我都忍不住把手放在出口的下面,感受大米倾泻而下的手感。

油也是自己带瓶子或壶去装,油是从一个水笼头样的东西里放出来的,当然,控制开关在柜台里,你只是在外面接着而已。

布票也好,粮票也好,都是时代的产物,见证了历史变革,退出历史舞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我们正在使用的东西,又怎知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