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生魁的头像

柳生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6
分享

老土话的分量

我在农村生活了近三十年,是聆听着家乡的老土话长大的。

老土话就像农村的土坷垃一样普通,甚至给很多人的感觉是老得掉渣。它们来自农村生活,出自农民之口,像农民般,很朴实。

在很多的老土话中,总有一些看似平实、简单的话语,静思细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充满着哲理,极有分量。

三爷:天晴防天阴

上小学时,每到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会背上背篼,拿上镰刀,跟伙伴们一起去给家里饲养的动物割草。

我家养着一只羊,三只兔子。父母亲说,那羊养大了要卖掉,给我们交学费;那几只兔子养大了就吃兔子肉,给我们解馋。因为有盼头,我割草也格外的卖力,每次总会在装满不那么实的一背篼青草后,再多添上几把,为的就是把他们养大、养肥。

每天,在我们玩够了开始割草的时候,三爷也会背着一个很大的背篼来割草。他家里养着两只母羊,这两只母羊每年都会给他家生下小羊羔,三爷把它们当成了宝贝。所以,在他干完地里的活之后,不管多劳累,总会来割草。

三爷割草速度很快。只要他蹲在草地上,就不见他站起来。一眨眼的功夫,三爷五指叉开的左手里,就抓满了割下的青草。他把那些草往身后一放,紧接着蹲着的身子往前挪动,又一把青草瞬间割了下来。一会儿,三爷身后就是一长串的小青草堆。凭我们的观察经验,三爷站起来的时候,也是他的背篼能装满草的时候。三爷的背篼,盛草多的惊人,那么多的草,在三爷的用力挤压下,全都能装进去。不像我们装的,手一压,就是一个草坑。每次三爷装满背篼之后,还要割草添上几大把,我们看着也感到奇怪:就两只羊,能吃这么多的草吗?

终于有一天,我问三爷:“你为什么每天都割那么多的草啊,两只羊根本吃不了啊?”

三爷没有回答我,他问我:“你割的那些草,你们家的羊和兔子哪个时候能吃完?”

我说:“每天下午上学前,最后一次就把草喂完了”。

“你们每天割的草,我也看见着呢,就那么一点,能让它们吃饱吗?”

“……我没想过……”

三爷接着问我:“那如果天下雨了,或者有事不能割草了,它们有吃的草吗?”

“没有……”

“孩子啊,天晴防天阴呢。我每天割的草,我们家的羊吃饱着呢,就没听见过它们叫唤的。再说,我把剩下的草都晒干放好了,万一天阴下雨不能割草,就让羊吃,它们也不会挨饿的”,三爷给我说明了他多割草的原因。

我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我也像三爷一样,每次都割上实实的一背篼青草。

“天晴防天阴”,这是三爷说过的老土话。

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更多地悟到了“天晴防天阴”的道理,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未雨绸缪”吗?做任何事,只有提前准备好,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一定会让我们遇事不惊,做事不慌,把事情做好,甚至于做的更完美!

父亲:闲时收拾忙时用

从我能记事起,父亲在农忙或者打工之余,就没有闲过。在农村,天阴下雨的天气,还有冬季的几个月,就是休息的日子。可我总看到的是父亲里进外出,忙忙碌碌的身影。

家里手摇鼓风机的皮带松了,父亲通过收拾,使它变紧,我们烧火时皮带再不会随时脱落;自行车跑慢气,父亲通过收拾,重新把轮胎粘好,我们不再为车胎经常瘪了而苦恼;院墙下的水洞堵住了,父亲通过收拾,变得畅通,我们不再担心某天夜里下大雨,院中的积水流不出去而泡倒了院墙;我们的布鞋底快要破了,父亲拿出楦头,给我们钉上橡胶掌,就不会担心石子或者尖锐的东西伤了我们的脚……

家里的物件,父亲放置也有固定的地方。尤其是我家的农具,有一个专门的小房间,并且有它们固定的位置,摆放得井井有条。铁锨都放在木板上,防止接触地面生锈;铲子、镰刀都高高挂起,父亲怕锐器伤者我们,但方便他们取用;锄头金属的一端钩在悬空的木棒上;长绳总会被父亲盘起来,稳稳地挂在钢丝做的钩子上。这些东西,常用的一般放在下边,不常用的放在上边。即使邻居借用,还回来后,父亲就顺手放回原处。

我们一直认为,父亲似乎有些强迫症。可是,当我们问起父亲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或者问他这样做麻烦不麻烦时,他就会说:“经常用的东西,就要收拾好,用的时候顺手,也方便找到。不然用的时候不能用,找的时候到处找,有时找都找不到,闲时收拾忙时用”!

“闲时收拾忙时用”,这是父亲经常给我们说的老土话。

长大的过程中,可能是受到父亲这些做法的影响,我也学会了收拾和摆放。闲的时候,我也会把家里的有些东西收拾收拾,以方便使用;东西不会乱放,都被放得整整齐齐。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严谨认真的态度。

这句话,当然也有提前做好预防的意思,但是更多的让我受到对生活的态度和做事有条理的教益。现在想想,这些态度和习惯,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往更远的说,让我终生受用。

学习知识亦是如此,在于平时的“收拾”,也就是积累。只有“收拾”的知识多了,我们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慨叹和遗憾!

母亲:火棍虽短不烫手

十几年以前的农村,夏秋两季,人们大都还在在锅台上烧火做饭。

母亲做饭,我经常坐在锅台前烧火。当柴草灰在灶膛里多起来的时候,就要用烧火棍把那些草灰拨拉到锅台下的灰洞里。

火棍很多时候,是从柳树或者白杨树上折下来的稍粗点的树枝。刚折下来时,树枝上水分多,拨拉草灰很方便。使用的过程中,水分被烘干,火棍也会在拨拉草木灰时,随着柴草燃烧,变得越来越短。

火棍短了,我就想换个新的火棍;偶尔自己不小心,手让火苗烫了之后,我就会生气的把火棍扔在火里跟柴草一起当燃料。每当这个时候,慈祥的母亲就会说:“小心点,再坚持使用几天,火棍虽短不烫手,有火棍总比没有的好啊”!

“火棍虽短不烫手”,这是母亲的老土话。

家里的方头铁锨秃了,不能在田间使用了,母亲会让父亲换个长点的把,用来填我们的土炕,用起来很顺手;洗脸盆用久了生锈开洞,他会让父亲修补一下,换了鸡棚前那破旧的盆子;洗脸毛巾旧了,她不会扔了,成了擦拭自行车或者农具的抹布……

母亲的这句老土话和她的做法,总让我想起“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勤俭的母亲在多年的生活中一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母亲的老土话除了教会我们珍惜节俭之外,我认为,这句话更重要的还是让我们明理。《增广贤文》中有“家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存身”的格言,一个人要想更好的生活,除了自己本来的本领和技艺,再学点其它方面的知识或技术,总会对自己有所裨益的。尽管我们可能学得不精,但有总比没有强。万一有时需要,这些“短火棍”还是能起一定或者重要的作用的!这又何尝不是“火棍虽短不烫手”的另外的含义呢?

时过境迁,三位亲人都远我而去。在县城已经生活了好多年的我,会时常想起三位至亲,以及他们常说的那些普通而极有分量的老土话。品味这些话,如同品味着黄土地上种植的粮食酿出的陈年老酒,极有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