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生魁的头像

柳生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9
分享

端 午 的 记 忆

我爱听民歌,尤其喜欢听民歌《刮地风》。

甘肃民歌《刮地风》,因其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自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片黄土地上长大的我,对这首民歌更是情有独钟!

每次听歌,当听到“五月里来午端阳,杨柳稍儿插门窗那哎嗨吆,赛龙舟热热闹闹过端阳啊,过端阳呀吗哎嗨依儿吆”的歌词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家乡的人们过端午的情景。

对于端午,小时候的我(应该包括很多跟我相似的孩子)仅仅认为它是个让我们高兴的日子。自从上学念书,才知道了端午节是个传统的纪念日,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但是,自始至终我不知道为什么把这个日子叫端午。后来,网络发达了,在网上访问了百度之后,才略知一二。《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里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当午”。我们当地习惯上一直叫“当午”。

对于干旱少雨的甘肃来说,端午时节赛龙舟只是在歌曲里唱唱而已。这里没有江南充足的水资源,赛龙舟只能是在历代人们的向往中。至于对屈原的认知,那大概是近代或者现代,随着交通逐渐便利、信息逐渐发达、知识不断传播后,更多的西北人才知道的吧。我猜想,在很多甘肃人,甚至西北人的意识里,对端阳节的认知,是始于跟古人一样的认识,就是个“午月阳辰”之日,是仲夏顺阳天气好的日子而已。

记忆中,对于端午的期盼,不亚于盼望过年。

端午有美食可吃。小时候,生活困难,很多家庭的日子过得紧巴。我们盼望端午的到来,实际是巴望着在这个食材逐渐多了的季节,能吃上些荤腥,打牙祭解馋;可以不受家长的约束,能吃上花卷、荷叶(也叫合子,我们当地的面食)、蒸的韭菜包子或者油烙的韭菜合子(平素吃的最多的是馒头或者锅盔),还能吃上特色小吃甜醅子。那可是细心的母亲提前几天把小麦煮熟后,均匀地拌上甜酒曲,包裹严实放置几天,就能闻到酒香,而且口感微甜的美食啊!

小孩子盼吃,大人们盼闲。我们吃上这些美食,就感觉到满足。可是忙碌的父辈们,自从春耕开始,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即便是端午,休息也很难得。他们劳作完了回到家里,也同样的像我们一样,首先满足那辘辘的饥肠。当打着饱嗝,享用了这些端午节特有的食物之后,父亲就会从柜子里取出保存了很久的白酒,或者给我们数给几张褶皱的纸币,让我们从商店里买回些散酒,喝上几口,然后继续保存。偶尔,也会看见父亲拿出一小块黄色的矿石放在酒杯里,父亲说那是雄黄,放在酒中,那酒就成雄黄酒了。父亲还说,喝雄黄酒能辟邪,当年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才知道她是白蛇修炼而成的。然后,开始给我们讲民间故事《白蛇传》,听的我们时而高兴,时而紧张,晚上还害怕得睡不着觉。

端午有新衣服穿,有花绳戴,有荷包背。那些年里,过了正月十五,大人们就会让我们脱下过年时穿的新衣服,接着穿年前穿的旧衣服。旧衣服不能穿了,才默许穿过年的衣服。到了端午这一天,父母就安顿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每个孩子的脖子里、手腕和脚腕上,系上用五色丝线搓成的花花绳;给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们还要背上做成狮子,或者老虎,或者荷花等造型的荷包。父母说穿戴上这些是为了避邪,要我们爱护好。我们才不管呢,穿戴好了之后,在父母的叮嘱声里,一溜烟儿跑出家门,寻找那些玩伴炫耀去了。

新衣服和荷包在我们的身上亲密接触仅仅一天,就被母亲强迫脱下收存起来。衣服照样穿旧的,那些美食可以接着吃几天,跟我们形影不离的就是身上戴的那几条花花绳了。按照大人们的说法,这些花花绳要在一个月后的六月六日才能打(方言,摘取的意思)下来,然后要丢到水渠里,让它们变成小蛇游到远方去。好奇的我们,就盼望着六月六的到来。有个别的人等不到这一天,早把那花花绳剪下来,丢在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只看到花花绳随水流远,我们猜想可能是没到时间。等到那一天,大家都拿着剪下的花花绳放在水中,看到同样的结果。伙伴们在失落的叹息声里,再也不相信这些说法了。

端午还有一件让我们男孩们高兴的事,那就是攀上柳树,折柳枝。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把它们插在屋檐上、门顶上、窗户上,这应该算是我们西北的民俗吧!调皮的我们,玩耍时比赛上树是常有的事。不等大人们安排,我们早早地就攀上柳树,折断枝条,拖回来。不仅把柳枝插在自家,还送给邻居们,帮他们插好。听着父母和邻居的夸奖,我们心里会甜蜜好几天!

短暂的端午在我们的欢乐声中转瞬即逝。当吃完了这个节日的所有好吃的,剪断了身上的花花绳之后,我们就又盼望着下一个端午的到来!

一年又一年,端午陪伴着我们长大。慢慢地,我们疏远了荷包、花花绳,还有那份好奇。成人后,我们搭上梯子砍下柳枝,插在门顶和窗户上,但缺少了记忆中的那份欢乐;我们照常能吃上属于这个节日特有的食物,但没有了记忆中的那种味道!

后来,结婚生子。孩子们从出生到上小学前,心灵手巧的母亲同样给她们做荷包背,给她们搓花花绳戴,她同样做着几十年来的端午美食,让家人们吃。看着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思绪又把我带回到从前,我仿佛回到了难忘的那些年里……

离开老家十多年了。自从住进楼房,随着孩子们的日渐长大,随着父母的衰老和相继离世,端午节的一切离我们越来越远。端午到来时,街上到处是“卖粽子”的叫卖声。偶尔看到街上有背着精美荷包的孩子和写有“甜醅子”的招牌时,我都会驻足细看,沉思良久。我知道,于我而言,端午节就是一个节日而已。当然,我更深刻地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