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天义的头像

刘天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8
分享

母校的饭市

在一个春暖花开学校放假的日子里,我又一次来到王洛镇初中校园,打捞当年在高中学习和工作的记忆,追寻那积淀丰厚又赓续致远的文脉与书香。

在校园里漫步,如在历史隧道中穿行,原来院中央的四幢九檩九间的教室和周边的群房,已被一座座新楼房所替代,教学楼、试验楼、宿舍楼、办公楼,新颖而富丽,宽敝而亮堂,闪烁着优越的现代教育气息。时常挂牵的那棵老皂角树和成排的杨树、成片成片的杂芜树丛,都换成幽香的樟树、挺拔的法桐、油绿的冬青与各种看不够的花卉,连同周围镇区的蓊郁绿意与东邻氾河小桥流水的景色,如同倘佯在一座公园里。对比原来环周土垣残破,教舍青砖黛瓦的校园旧况,不由发出“明媚春光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赞美。

东北偶的餐厅为二层楼房,寛敞通透,窗明几净,整洁一新,给人以震撼。前面,就是当年老师伙房和学生伙房旧址。驻足南望,怀旧之情立生,自然会想起那些热闹亲情其乐融融的饭市,和一锅耍稀稠的人们。我想,此时此刻,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若能看到这篇拙文,也会想起当年的饭市与当年的我。

1969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王洛高中录取通知书。虽然没有经过考试,被大队推荐入学,也是一家人高兴的事情。开学的那天早晨,母亲破天荒地烙张油馍,做了碗鸡蛋茶,让我享受到贵宾的待遇。父亲特地借来一辆自行车送我,车梁上搭着一袋红薯面和半袋白面,后座上带着被褥和我,来校报到。

那时,交公粮之后,社员们每人分的小麦,平均在70斤左右,每天只有二两多点,除了待客过节和补给老人外,很少吃整块的白面馍和白面面条,其余全是红薯(干)和杂粮。

我看看装有20多斤的白面袋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到校安置以后,父亲回去了。临走,又给我2元钱,有一毛的二毛的五毛的,一大卷子。加上给的书费学费伙食费,一共是12元,占全家全年所发工资的八分之一,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呀。望着父亲掂了好几次脚尖才跨上车座后,躬身离去的背影,我不觉泪如雨下。

我家住的殷庄村与王洛镇一岗(凤阳岗)之隔,大路走在大路沟中,人和牛车架子车都走一条道。在以后的时间里,逢星期天下午,不论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或是雷雨风雪的天气,我总是背着一二十斤重的面粉,走在这八里之遙,辙痕鳞鳞,翻岗越沟的返校路上。

其实,对这条上学之路並不陌生,早在初中时期,我就这样背着面粉负重奔走了4个春秋。

王洛高中设在母校襄城第七中学的院子里,同学们来校读书如同回家一样,温馨亦亲情。报到的学生大都是因停办辍学回乡务农的同窗好友,一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儿,打听不完的事儿,好像三秋未見。上午的开学典礼,举行的要睌一点,是场师生集体见面会。我们听完朱春和校长与冯文兵主任的讲活,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就像天上的太阳,朝气蓬勃,激情四射。一场安心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的念头也由此萌动,学校里又响起久违的读书之声。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伙房进行了改造,还将初中时提前统计用餐,按班分缸打饭,值日学生操瓢分饭的繁琐模式,改为窗口直接售饭售菜,简单又卫生。

老师与学生的吃饭之地,都在学校东北隅的东侧。老师伙房依然在南边,和原来一样。做饭师傅兼敲铃,赋有告知师生作休节点的权力,加上吃白面蒸馍的学生,只能在老师伙房买到,他总会流露着一丝高傲。学生伙在北面,挨着水井。炊事员老殷分工做馍、幹面条、炒菜,当时没有压面条机,他一幹杖能幹出十几斤面条,累得歪着头气喘吁吁,一脸红晕。另外两个炊事员老耿老李专管择菜、烧火、做饭,实为帮炊。他们三个各尽其责,任劳任怨,全力保障同学们准时用餐。在我年底当兵离校之前,没有出现初中吃饭时“老余的铃不准儿,老傅的馍二指儿,老韩的汤不滚儿(欠生)”的事情。

每日三餐开饭之际,正是学生们饥肠咕咕蜂拥伙房之时。你想这些学生正值充满活力成长发育的花样年华,在这“一年红薯半年粮”的时期,还得“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读书学习,不时出现饥饿难忍嗷嗷待食的情况,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啊!然而他们来到打饭窗口前边,却先来后到,依次排队,谁也不会破坏规矩。

油黑发亮的红薯面蒸馍是早晚两餐的主食。萝卜白菜和一些时令蔬菜,不放豆腐不放肉地大锅一炒,即入菜碗,1角钱一份,吃着很有滋味。最好的饭是早晚的白面稀饭和中午的红薯面糊白面面条,同学们一齐吃饭的时候,好像刮起几级风。

没有饭堂,也没有顶棚,一直在伙房西面的空白地上吃饭,可谓露天餐厅。同学们一手端饭,一手端着菜和蒸馍,蒸馍最少的两个,最多的三四个,直奔目的地,不到地方不动筷。一般是五六个或七八个人围成一个圈圈,就地蹲着吃饭,有时为和几位对脾气合得来的同学们一起吃饭,也会挤旯旮加塞,嚷着“挤挤,挤挤”。还会把带来的椿泥、芥丝、韮花等咸菜瓶子摆上共享,有时会有五六个莱。美味纷呈,目不暇接,“无下箸处”,其乐何极?

那天早餐之时,赵毅的母亲送来了3张荠莱做成的菜馍,说嫩荠菜祛热败火治百病,准备让他吃上1天,改善一下生活。孰料赵毅跑到厨房里边,把菜馍切成12小块,分给了我们。

“荠菜青鲜做菜馍,美味可口三月初”,此时此刻,诗句的意境体现得多么鲜活恰贴,新鲜可口回味无穷的这道美食,竟成为以后我忘不了的向往。麦收前几天,有的同学会带来一些红薯,用网兜装上,在伙上蒸一下,送给同学们分享,由于窑藏得法,新鲜而不走味,也成为“尝尝鲜,活一千”的另一道美食。

过些日子,久别重逢的温度褪去,不再畅叙幽情,饭市就开始说新闻,谈论其他事情。说尼克松当上美国总统了,中国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了,我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了,等等。最后一条新闻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令人热血沸腾,影响很大。年末,王洛高中竟有十多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军入伍。同时,也议论起学校的师资情况和个人的前途。一位老同学说起原来襄城七中的教师阵容,如数家珍,崇敬、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教导主任龚进华,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英语老师王军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班语文教师姚瀛舸、赵润泽、张士芳,毕业于河南大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李国泉毕业于中国人民师范大学、张士聚和历史教师汪季卿毕业于郑州大学。三年级数学老师郭平安、二年级数学教师靳全胜、一年级数学教师陈保善、王仁义毕业于河南师范学院……”接着拳头横空一挥,又说:“那时的学生真是周瑜招手——都督叫,考上大学的多着哩!”现出一脸霸气。

就在他继续演说时,另一个同学却接上话茬说,“老弟,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过去的辉煌令人骄傲,今天的优势更值得自豪。你咋不看看现在的付增录、杨桂煌、刘大信、朱振离、郭金宜、范中立等等老师们,都是来自几所高中毕业班的名师呢?”说完又对大家说:“请诸君努力吧,大学在等着我们呢!”

老师们都到自己住室合一的办公室吃饭,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聚餐。女生们全都在寝室里吃饭,从无越出闺阁半步。

十多年过去,我大学毕业后,荣幸回到母校王洛高中教书,

当上一名历史教员,就在老师伙就餐了。

此时,老师伙房已经迁到学生伙的北面,三间瓦屋坐南向北,前面空地宽绰向阳,也就有了老师饭市。饭市上两棵槐树分栽东西,姿态各异,一棵直挺,一棵曲美,皆郁郁葱葱,亭亭如盖。树下有一块大的石板当桌,几块小的石块当凳,虽说和学生饭市一样露天,无遮无盖,但简朴干净,自然幽美,是老师们向往喜欢的聚餐之地。夏秋之季,有的老师还会忙里偷闲,来这里小憩聊天。

此时的王洛高中升学率持恒高标,师资力量雄厚,体育教学走向世界,已经发展为完全中学、中原名校。教师队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拥有教职员工70多名。由于夫妻双双教学或带家属、带子女的教师家庭,都自立锅灶自家做饭,所以打伙的老师仅有二十来人。做饭的师傅叫王收,在部队当过炊事员,个子高挑,五官俊朗,很像模特。他干净利索,做饭上心,不仅蒸的馒头包子个大鲜亮酵味醇正,而且做得一手好菜,烹饪技术高。开饭时,不少自己做饭的老师也来拿馍炒莱省时省力,或端扣碗、烩菜改善生活。

石桌边的“雅座”,经常留给老教师们坐,之前一直如此,这是学校多少年的传统,也是年轻教师的心情与礼节。开饭时,老师们一方面感受着饭菜的美味,一方面会“跳出三戒外,不在五行中”,不谈学生与教学之事,尽说些放松愉悦自由自在的话题,步入谈古论今说天道地的偌大空间。其中,四位退休返聘老教师的那些逸闻趣事,对我印象尤深,至今难忘。

年逾花甲的王襄枢老师,是连送高中毕业班的金牌历史老师,老伴不在后,他给在校的几个子女做饭,还常年担着班主任职务,忙里忙外,几乎无暇时。但他趁买馍买菜之时,会到此一坐,讲讲王洛人、明成化年间右都御使张淮拒贿却金的清廉遗事,和房村街人、广西右布政使冯露为侍候生病的母亲,辞官回乡日夜尽孝的事迹,以及清末朱庄村传胪(武进士第四名)将军抵御外侮的卓越战绩。

王玉昌老师比襄枢老师的年令稍长,一人在校教书,是位地理老师,人称“活地图”,经常红光滿面,笑容可掬。他会讲黄帝七圣走王洛到首山西麓迷路,以后采铜铸鼎得天下,与周襄王避难到郑国,因妃子在氾源生子,改氾源为王落子,以后演绎为王洛镇的传说故事。

岳新亚老师年近古稀,是一二年级的历史教师,专讲他村上的荣耀往事。说他的先祖景春、景秋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十代孙,于明中叶由汤阴迁襄建村,清嘉庆年间建寨后改称岳寨。

几位老师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地理的宝贵传授,使我这个年轻人受益匪浅。如果不是当年的聆听与学习,也不会多次参与县志、地名志和一些地情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实际上,这几位资深老教师的饭间之语,形不成笑声叠起的高潮效果,只能起到跑龙套的作用,原因是他们的儒雅之风过重,拘禁的篱笆尚存,还不够开放。而王醒民老师的出观,则如大腕名星一样,不同凡响。

王醒民老师来到之后,总要先扶一下眼镜,斜着向天空看上几眼,掸几下衣袖,露出点范儿风度,才会放碗落座。但时间不长,就能应时地插入话题,演绎出满座人想不到的幽默和举动来。例如,一次午饭时,他刚好碰见议论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情况,就随即说,这部电视剧拍得经典,该获金奖,但前几年李瞎子演唱的山东琴书《西游记》也是优美绝伦,难得一听啊!说着眼镜一摘,两眼翻白,装盲人状,两手在石桌上弹跳腾挪,似乎传出悦耳动听的扬琴之声,就唱了起来:“猪八戒哼三哼,谷子吃了两三升。肚子吃得炸嘣嘣,他保着唐僧去取经。”逼真滑稽,神情生动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

王老师天资聪颖,善于学习,阅历丰富,博才多艺,是位全才,在语文教学方面尤为突出。他通达曲艺和地方戏的曲牌调门,能演能唱,对京剧老生行当,更能唱上几出。那天刚吃过晚饭,不防他倒退到伙房之前,然后念着锣鼓经,迈着四方步,撩袍端带,目视前方,双捋耳髯,猛地仰首亮相,几句念白后,就唱了起来,直惊得大家瞠目结舌,掌声四起。

襄枢老师行走时,双臂爱在后边摆动。新亚老师行走时双臂爱在前边摆动。谁想,二位的特点都被王醒民老师模仿复制了,而且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成为饭市上的经典保留节目。隔些日子,老师们总会让他表演一番。

在校园里转了又转不忍离去,恋恋不舍,感叹亦连连:

母校啊,

母校,

我掉头走兮是风吹黒发,

回首而归兮已雪满白头。

您永远在我的内心深处,

不会消失在历史的绿荫红楼。

难忘的恩师和同学们,

何时会见再聚首?

切莫忘,

母校饭市的这段乡愁。

再修于二0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