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卫的头像

刘卫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09
分享

萨镇点秋

刘卫



真是说不清,我有一种“博物馆情节”,来到一个地方就想去博物馆看看这里的风物人情,且不说长沙的楚韵,西安的唐风,或是上海的精致,北京的雄奇,还真比不了我大内蒙青城的豪迈,鹿野之地的静谧。

早就听说土右旗萨拉齐镇有一座“敕勒川博物馆”, 好几年牵绕心头,这家乡的味道啊,总是让人那样着迷……

原想,大伙儿直奔萨镇,尝尝地道的“燕燕”面筋,逛逛“小江南”的市容市貌,胜览萨镇闻名遐迩的“敕博”,可经朋友一梳理,最后的“攻略”是这样:大雁滩——美岱召——萨镇“顿顿香”(午餐)——“敕博”。

爽爽清秋,来萨镇点染,真是完美的一日行游!


秋之园


从萨拉齐下了高速,拐弯儿不久就是大雁滩了。

一听“大雁滩”这名,肯定就是水草丰美,风光无限的之地吧?!想不到,如今已成遍地开花的农家乐采摘园,时渐仲秋,天清气朗,叶子还是浓绿浓绿地,盛满了盛夏的余味。九峰山仿佛近在咫尺,有山为衬,大雁滩越发显得开阔而肥美。不远处,有一大片“写生基地”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西番莲、万寿菊竞相开放,红的鸡冠、紫的苜蓿争奇斗艳,在果园里徜徉,舒适的温度,柔柔的阳光,感觉一切都甜了起来。

园丁夫妇们沿街摆上自产的果品,蜂蜜,菜蔬,还有一些人力车也在翘候着生意。有一辆小马花车特别引人注目,马夫戴着牛仔帽,甩鞭过街,铃铛儿晃得山响,煞是好看有趣。小马的确小的很,比平常看到的小一圈,马夫讲,这是广西的小马,他边说边招揽着生意,用土话吆喝着:快叫骑一骑哇!妻走在前头没听清,还以为小马叫“奇奇”,便亲切地称唤起来,我们笑作了一团,她还浑然不知,后来,知道了原由,自己还乐了半天。

避开热闹的人群,我们漫步在遮天蔽日的果树下的小径,阳光从枝叶缝儿里使劲儿钻挤进来,别样的撩人惬意。每个人的手机都成了美拍利器,一边嬉闹着,把这一幅幅“秋逸图”笑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辞原道是故人,正是重逢在今朝,此刻,我想象到了杜老先生迎见朋友亲切地笑容,此句,该不是他的“拈须”之作吧?

时令已过了采摘的最佳时期,各个园里基本上已无果可摘,屈指可数的挂果枝头倒成了大家争相寻找的镜头。我们的收获也不少,不光有美景佳人的片片,还买了不少果品,和他们自家做的果干、果脯、咸菜,妻还买了干豆角、红姑娘,冬日里,炖上一锅可口的烩菜,干豆角可是道不可缺少的食材;这“红姑娘”是药材,泡水喝,是四季去火降燥的佳饮。

出园的门槛有一段 “大雁滩的由来”的文字,印证了我的想法,原来这大雁滩的确是一片湿地,很早以前,这里水域资源丰富,形成近千亩的大海子,四周芦苇浩荡、百草丛生、水清鱼肥,每年秋冬时节,大雁便成群结队向南迁徙,途经此地必栖息觅食,故得名“大雁滩”流传至今。

清康熙帝驻跸土默境时,曾吟作《塞外初冬》:阴山南区雁行多,渺渺沙原六御过,报是初冬心律改,依然霜晓气宣和。

这真是:清帝赋诗为佐证,雁滩美景非虚名。


秋之召


就此别过大雁滩,一路向东美岱召。

如今的美岱召,再不是旧模样,记得上一次来是十几年前,召前还是大片儿住家,现已全部开辟成了一个大广场,角房、接待中心等建筑也做成仿唐的,一条清渠环绕左右,石桥则简约大气,桥栏、桥面雕刻着大朵的莲花,看到莲花,就想起“拈花微笑”的典故,仿佛就一下子沉浸其中,叫人安静下来。

召前的“美岱召博物馆”,额匾还是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馆虽不大,文物珍美,说真的,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了解多少呢?我们约了位讲解,一打听还是包头美妮儿,今天好好补补课吧!

史载,麦达力活佛受四世达赖派遣驻蒙弘法,来此坐床传经布道,有此缘,故称“麦达力召”,清初移民实边,大量汉民涌入,久而久之被人们串了音,叫成了“美岱召”,口误偏差反而赋其实,美岱召背倚阴山、南临黄河、人文厚重、富饶美丽,这个“美”字庄谐相宜、善益相彰。美岱召,更是宝地福地,城寺合一、人佛共居,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让这座塞外名寺享誉海内外。“文革”年代,当地的昭庙几乎全部被砸烂破坏,美岱召因用作战备粮仓而躲过一劫,真是“难中之幸、佛佑福绵”。

似乎所有的召庙都一样,参天的松柏、昏暗的大殿,精美而褪色的壁画,黄锃锃的转经筒,或思忖,或枯坐慵散的喇嘛……而美岱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是融蒙、汉、藏三种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落,她更是塞北五百年来各民族大融合、大繁荣的见证!

通过讲解,我终于清楚了一条脉络,先有我萨镇,然后有青城,然后才数得上包头,三娘子(即阿拉坦汗的第三位夫人,是她筹建了呼和浩特城,维护蒙汉和平六十余年)的魄力和功劳真是不小呀!忽然想起,呼和浩特大召广场前的坐像,没错!是阿拉坦汗,为什么不塑伟业传奇的三娘子呢?

美岱召!阿拉坦汗、三娘子在这里风云际会;四世达赖在这里出生赴藏;乌兰夫在这里燃起民族救亡的烽火,登上召庙城墙,不禁回望这片阴山脚下的土地城郭,这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民啊,五百年或许只是一瞬,热爱的源头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此时此刻,一切的语言都显苍白。


秋之味


说起萨镇,不得不说这地名的由来。

民以食为天,萨拉齐是蒙语,汉译过来即“做奶食者”,就是乳品加工的意思。萨拉齐最初叫“厂汗圐圙”,“厂汗”意白色,“圐圙”是围起来的草场,可以想见,这里水草丰美,是得天独厚的一块风水宝地,当初,这里是专为居住在美岱召的阿拉坦汗家族提供乳品的地方,故而称其为“萨拉齐”,阿拉坦汗在此建造城寺,自有他的道理。

明嘉靖年间还曾发生,阿拉坦汗为“互市贸易”兵围北京的“庚戌之变”,我有马匹、乳品,你有农具、粮食,这互通有无,一起赚钱岂非乐事?但明朝皇帝就是不允,数年通商无果,阿拉坦汗只好以武相逼……不禁想起,清末鸦片战争,虽然性质不同,但都为了互通经贸,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而明、清两朝主政者均固步自封,仍抱守着天朝大国,农耕固民的残旧观念,从落后挨打走向灭亡是必然。

数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蒙汉人民,在相交互融的历史进程当中,碰撞出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大城西的黑豆豆腐,前面提到的燕燕面筋,简单易做,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中午,我们来到慕名已久的“顿顿香驴肉馆”,菜品虽简,却“乡味”十足,有酱驴肉,驴板肠,驴肉火烧、馅饼,胡麻油炒鸡蛋,油炸小土鸡,再配上当地的几样咸菜,砖茶,不由得让你大快朵颐。

我们把刚刚端上的佳肴美味拍成片片,传到群里,馋坏了没来的小伙伴儿,嗨,这就怪不得我喽,谁让你没这口福呢?


秋之典


饭进腹饱,小憩一阵子,就该“敕博”上阵了。

通过导航,我们来到今天上演“重头戏”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重敦厚的藏蓝色建筑群,坐北向南,横亘东西,这里免费向公众开放,我们来的尚早,通廊下,凉风习习,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开门了,今天来这里参观的人还不少,老老少少鱼贯而入,展馆设在三楼,有三个展厅:民俗馆、廉政馆、历史馆,设计大气而巧妙,馆馆相连而不突兀,壁画设计与文物实物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在民俗馆,徜徉在街景、胡同、作坊、麦场、草原的大幅壁画之间,巧妙的灯光、逼真的造像,置身其中,仿佛你也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馆中还把二人台老艺人做了集中的展示回顾。民间艺人所做的剪纸、面塑更是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结尾处面塑“老鼠娶亲”色彩鲜艳、诙谐有趣、场面壮观;在历史馆,展示了自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文物千余种。非常喜欢一只辽代的白釉执壶,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静静地立于展厅角落;在廉政馆,图文结合,巧妙地把廉政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抽丝剥茧,取其精华,形成系列,从正反两方面寓教于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俗馆”前的大厅,展出一幅由刘大为(现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包头市人)等五位全国知名国画大家共同绘制的五十米水墨长卷《敕勒川图卷》,气势恢宏的大写意,却不失细腻的刻画,俨然是当代敕勒川人民的全景图,整幅画自然流畅,技法统一,仿佛出自一人之手,令人叹为观止!

在我看来,一个县城建成一座博物馆,真有她的远见与胸襟,这在全国应该也是不多见的。以“敕勒川”为馆名,大气磅礴!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有历史的深厚底蕴,在时空交错中凸显成一个鲜明的文化坐标。

悠远的敕勒川,如今的土默川,在这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商埠文化,相互交织交融,又彼此相爱相杀的土地,演绎了多少或悲壮、或豪迈、或幽暗、或凄美的历史活剧。

清风徐来,白云悠悠,江山如画,历史无声,人心却总有沉浮,你听,那首古老的《敕勒歌》仿佛还在久久低吟……




                                                           2017年秋日练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