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文韬的头像

刘文韬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报告文学
201810/18
分享

夫妻齐心治荒山

  自从1998年开始,刘振清夫妇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号召,带病领着子孙儿女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愚公移山的吃苦耐劳精神,绿化治理荒山2600亩,栽树180000棵,嫁接100000棵,育苗200000株,修路两条,共6000米,打深水井1眼,架设电线2000年米,埋设电线杆22个,上变压器2台,为保住水土,养好植被,用工50000人次。经过二十年的苦干,终于把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光秃秃的千亩荒山,建成了一片绿洲。

(一)修路

  1998年春节,初暖乍寒,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无比欢乐的节日喜庆之中时,有一对夫妇扛着两把铁锹,来到积满冰雪的临城“五县脑农业综合开发区----山峪沟“,要把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面貌的野沟荒坡,开辟出崭新的道路。

  这对夫妇不是别人,正是刘振清和崔小英。

  刘振清,男,汉族,1.70米,微胖,面目慈善,1953年3月7日生,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城关镇陈刘庄村人,农民。

  贤内助,名叫崔小英。

  山峪沟,当时是天然的荒沟,杂草丛生,碎石成片,到处是高低不平的深沟,只能赶着小毛驴进山。

  自从1998年承包2600亩荒山后,刘振清夫妇首先采取“用土石填平沟壑”的简单方法,修出一条1.5米宽的简易小道,以便能临时往山里开拖拉机运土铺路。一边铲除乱哄哄的杂草,一边清理脏乎乎的碎石。平时,忙得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回家吃,自己则带着干粮,在荒地上支一个小锅儿,烧一点水喝,将就着算是一顿饭。有时候,到了半夜还舍不得回家,图的是早日能把进山的道路修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修路,刘振清夫妇把家里打下的小麦都卖完了,自己只好吃那些剩下的粗粮,而且,一吃就是6个月。为了修路,刘振清夫妇还住在山上简易的工棚里,哪怕是下雨或者屋顶漏水,也坚持不下山,不误工期。最后,终于利用一年半的时间,把道路修通了。

(二)打井

  过去,国家地质部门把临城县地名叫“五县脑农业综合开发区----山峪沟”的地方定为无水区。在这种情况下,刘振清夫妇经过多次商量研究,最后决定只好硬着头皮打一眼深水井,试试。

  1999年11月,刘振清通过熟人关系找到邢台地质十一队,请来了水利专家和20多名地质队员。在打井期间,刘振清和地质队员同甘苦共患难,每天挤在仅有10平方米的简易工棚,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都在17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困得坐着就能睡着,累得常常是腰酸腿痛,直不起腰来。

  为了把“无水区变富水区”,刘振清冒着严寒,跳到零下十几度冰冷刺骨的深水储蓄池中,堵住蓄水池中的下水道,再把水池中的水通过潜水泵引向山的那一边。

  为了把“无水区变富水区”,刘振清夫妇日夜銮战,两个眼睛熬得膨胀红肿,腰围瘦了一圈儿。

  为了把“无水区变富水区”,有人把打井施工当中所用的水管偷走了,但仍然没有改变刘振清夫妇坚持继续打深水井,渴望追求成功的坚强信念!

  在专家、领导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60个日日夜夜的顽强奋战,终于打出了一眼深度为365.5米的“摩天井”,水质好,流量大,可灌溉5000亩。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创造了人间一个伟大的奇迹啊!

  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利图纸上,河北省临城县出现了一个新的标记符号-----无水区变富水区。

(三)平整土地

  要把荒山变废为宝,刘振清夫妇创造性地用推土机把大片大片的废墟沟壑,治理成500亩“小平原”,在上面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经济作物,每年收割小麦50万斤左右,玉米40万斤左右,至到2008年年底,他们终于还清推土机工人们的工资。

(四)架设电线

  在城关镇电力所的帮助下,用40个民工硬靠绳拉人抬,埋设电杆22个,每个电杆要挖1.5米见方的深坑,上变压器一台,南北架设电线6000米。

(五)植树

采用嫁接,培育树苗等办法,嫁接10万株,育苗20万株,在山梁上形成一道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

夫妻齐心治荒山,留取丹心照汗青。

刘振清夫妇兴奋地告诉作家,他们一生为绿化临城,披肝沥胆,发挥余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人生没有虚度,觉得这辈子活得有了价值,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