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小华的头像

刘小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1
分享

藤田薯粉人间味

秋日的阳光像一盏盏金菊撒在五谷丰登的大地上,撒在碧玉清波的藤八河上,也撒在炊烟袅袅的藤田镇上。

进入深秋,便昼短夜长了,对于藤田镇洋坊村民来说,却是一年里最繁忙的时候了。这时候,燕子南迁了,地里的红薯成熟了,村民们需要对红薯开挖、洗尽、削皮、磨制薯浆,制作红薯粉丝了,也有切条、蒸煮,制作红薯条的。

日落山头时,灶里的火就要生起来,此时,最不得闲。洋坊村民一宿未寐,趁着如水的月光在万籁俱寂夜里赶制一批批红薯粉丝,让它沐浴在次日温暖的阳光里。秋日的风很轻柔,小心翼翼地穿过纱窗,吹着厨房里的灯火微微摇晃,也吹着灶前人影幛幛。灶里的柴火烧得旺盛,倚着烟筒的墙面熏黑了一大块。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响,水汽不断地从锅里溢出,隔着三五分钟,一块又一块的红薯粉皮便从锂盘里揭出来,热腾腾地铺在一架架晒垫上,又端到院子里,任由皎洁月光如瀑倾泻。升腾的热气,在月光里如白茫茫的霜雾,与烟囱里冒出来的一团团白烟遥相辉映。

这是藤田镇洋坊村深秋里的一夜。

藤田是永丰中部的经贸文化中心,也是军运会的“摇篮”,红军革命圣地。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更有一方风物。藤田,这个富有风情的千年古镇,不仅出品了稀世珍绝的菊花水石,而且盛产各种美食,尤以红薯粉丝最为出名。

红薯被誉为平民粗粮,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被国外视为“长寿食品”“营养均衡食品”,许多女性也把红薯当作驻颜美容食品。红薯粉丝以红薯为原料精制而成,没有任何添加剂,非常绿色健康,常食可抗癌、降血压、防衰老。

不知是藤田山好水好,还是这里的村民手艺精绝,藤田红薯粉丝特别味美纯正、细腻滑爽,备受推崇,是永丰人民非常喜欢的一道地方美食,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佳肴。在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藤田红薯粉丝成为了最抢手的产品,获得过“江西名优小吃奖”“江西新名牌产品奖”等称号,祝林生创办的藤顺红薯粉丝加工厂成功入选为第一批“江西老字号”单位,翘楚群芳。

藤田红薯粉丝手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代或更早。清末年间,洋坊村民日子过得清苦,薯粉丝手工艺便成了抵挡艰难岁月的一门生技,罩着他们一路宕荡前行。当年,藤八河水宽阔、深缓,可以乘船通往乌江、吉安。敢闯敢拼的洋坊村民就是乘舟顺着这条河流,昼伏夜出,开启了藤田红薯粉丝享誉江右的征程。

日子就如藤八河的水,不紧不慢,悠悠向走。藤田红薯粉丝手工艺也在岁月更迭中代代相传。民国时期,藤田红薯粉丝年产5万担,居全省之冠。

1966年,实行社办企业,取缔家庭薯粉丝小作坊。藤田公社为了满足群众需求,在藤田老桥边创办了一家粉丝厂,将开办过薯粉丝作坊的村民都招进了社办企业。产量高时,日达数千斤,一时风光无二。后来,由于市场的开放,家家户户小作坊的复燃、兴盛,粉丝厂慢慢又走向了衰败。

1985年,当地政府为了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又创办了一家精粉丝厂,并派人员到山东海阳县东山精粉丝厂拜师学技。改进技艺后的粉丝特别细白滑嫩,已达省优标准,日产千斤都供不应求。但这样的好光景也只是天空中划过的一道彩虹,几后年,也销声匿迹了。

祝林生家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开了藤田粉丝厂,回到了自己老屋子里,起炉点火,办起了红薯粉丝家庭作坊,重续家族事业。

祝林生,祖氏红薯粉丝第四代传承人,当时正值十八、九,有着一腔的热血和激情,他开着拖拉机,不再走水路,朝着祖辈们开拓的“疆域”,山路十八弯,一路颠簸,将红薯粉丝销往了吉安、新余等地。

那年,红薯粉原料每斤大约1角3左右,而红薯粉丝成品却可卖到1角8左右,祝林生一家一天可做到120斤左右的薯粉丝,收入颇为可观。当年镇干部的月工资也不过百元。

好日子总是让人羡慕的,就像春风吹过的野草,要向四处燎原。转眼几年,藤田圩镇上有了近五百户红薯粉小作坊,从洋坊村,到整个藤田街上,几户每家都有小作坊。黄昏时,炊烟起,家家户户炉燃起。藤田手工薯粉丝产业的迅速升起,让藤田薯粉丝的名气更是传遍千里,抚州临川等地也时常派人到藤田拜师学艺。

藤田薯粉丝没有任何添加剂,香醇透明,不浑汤,不断条。

藤田薯粉丝柔软可口,弹性好。

藤田薯粉丝天然无污染,品质好,口感佳……

这些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让藤田薯粉丝成了走俏的“香馍馍”。

赣州、吉安、南昌、新余等地的商贩趋之若鹜,来到藤田争抢着收购薯粉丝。一辆辆空厢货车开进来,一辆辆载满薯粉丝的货车开出去。当年日交易量高达七、八万斤。逢圩日,放眼街上,基本都是买卖红薯粉丝的人群,称量的老板,收购的商贩,讨价还价的顾客,红薯粉丝成为了藤田圩镇上的一道热闹的风景。

巨大的红薯粉丝市场,拉动了一方农业产业的发展。藤田、石马,瑶田、陶唐等乡镇的村民都纷纷种起了红薯,种植面积曾高达几万亩,成为了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经济作物。红薯,至今仍是这几个乡镇的主要增收产业。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天蓝得如静静湖水。为拍摄我县非遗文化——红薯粉丝手工艺流程,我们走进了位处岭南的藤顺加工厂。

院子里到处铺晒着捆扎好的薯粉丝,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细细长长的,一小捆一小捆卷着。几位工人正蹲坐在小凳子上捆扎晾干的薯粉丝。出来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三十出头,身材适中,热情而精神的小伙子,他是祝林生的儿子——祝氏红薯粉丝第五代手艺传承人祝守桂。他说,这个村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了,唯有他还在村里坚守着家族的红薯粉丝事业,他纯朴的脸庞上流露出不知是欣慰还是遗憾的复杂情绪。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机器设备的不断更新,传统手工艺就像独坐于古屋里寂寞老人,失去了往日“恩宠”,曾经遍地开花的手工作坊如今只剩下藤顺红薯粉丝加工厂和十来家小作坊,风靡一时的红薯粉丝手工艺也在社会进程中演变成了一种珍贵的非遗文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小作坊日落山河时,藤顺薯粉丝加工厂却应势而谋,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在万木竞秀中一骑绝尘,成为了本地最大的薯粉丝加工企业,年产量1500多吨,不仅占据了大半个江西市场,而且产品远销山东、湖北、湖南等地。

红薯一般3、4月下种,10月丰收。红薯出田,红薯粉制作便陆续开始。本地农户会将自家红薯洗干净,磨成粉,晾干,出售给藤顺红薯粉丝加工厂。

我们走进厂区作坊时,里面早已生起灶火,锅中热水也已烧开。祝守贵的姑姑祝春娇正在里头忙活,一头利索的短发里冒出了不少银丝,常年积累的风霜在她腊黄的脸上刻下了道道岁月的痕迹。

此时,红薯粉已用冷水搅拌成糊状,特别均匀、粘稠、洁白,如一大缸浓浓香醇的牛奶。祝春娇用沙布往碗里沾了一点茶油,快速擦了遍锂盘心,她说,这是为了防止红薯粉皮粘连锂盘;然后,舀了一勺红薯糊倒在锂盘中,两手握紧锂盘两端,上下轻轻摇一摇,红薯糊就在锂盘里自动流平,随后,将锂盘放置在底下有热水的锅里,盖上锅盖,约四分钟后起锅。锂盘里的红薯粉此时已变成了透明的黄褐色。祝春娇双手沾了点冷水,小心翼翼揭开一端红薯粉皮,迅速将它从锂盘里剥离,铺平在用竹片做成的晒垫上,随后端往院子里晾干。她说,需等红薯皮不粘手了,才可以切丝。

祝守桂立于一旁告诉我们,其实红薯皮起锅时的温度是非常高的,极为烫手,但手艺人必须经受住这种热度,一气呵成的快速剥离且铺平,动作稍有迟缓,这张红薯粉皮就可能做成废品。不过做成废品也不必可惜,可以卷起来,趁热沾白糖或者辣椒酱食用,口味极佳,也可与豆芽爆炒,别有滋味,藤田圩镇上还专有这种卷粉皮出售。当然,最为经典的食法,还是做成红薯粉丝,与鸡汤或鱼头炖煮。

做红薯粉丝流程其实并不复杂,但过程辛苦,为了确保薯粉丝能够晒足太阳,一般需要在头一天黄昏就架起灶火,彻夜赶制,白天再晒干、切丝、捆扎。制作薯粉丝的几个月里,手艺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红薯粉丝手工艺的原因。

院子里,一块块新出锅的红薯粉皮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特有的清香,薄薄的,轻轻的,如琥珀般透明,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一下,满院都是这种芳香,让人无比欢悦。

一碗香醇滑爽的红薯粉丝,蕴含的不仅是人类朴实无华的生存智慧,更是悠悠绵长的浓浓乡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