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晓曦的头像

刘晓曦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7/26
分享

凿通文史 闪耀智慧——评《岁月的炼石》

陈庆刚,中共党员,金融师,1945年生于四川内江市一个书香家庭,青年时代到资阳工作,就职于农业银行,自幼酷爱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结识文学青年刘仲,指导其诗歌写作。2015年出版诗集《岁月的炼石》。这位七十二岁的学者最近青春焕发,文思泉涌,居然又要出版自己的散文集,说他宝刀不老大器晚成是恰如其分。

这部散文集是一个典型的老派知识分子近20年来对历史、文化、经济和现实问题所作的观察和思考,深刻而睿智。展现出一种担当情怀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境界。他说他写的是“稗史”,俗称“野史”。既然是野史,就不同于官方或者教科书中的档案文献、知识定义。一个有着七十多年阅历的知识分子,历经中国当代历史上历次政治风暴,遍体鳞伤却热血未冷痴情犹在,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浇灌出另一棵参天大树,然后在成熟的阳光下晾晒自己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的思想珍珠,希望为后世照亮通往精神家园之路——这是怎样一种震古烁今的圣贤精神!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立德立言立功,不正是青春的志向楷模之所为?

作者学养深厚,精于思考,故事优美,文采飞动,文章干净利落,堪称范本,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其所传达的弘扬传统文化、担当道义责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理念,在当今社会是一股清风,能提神醒脑,给奋进者加油充电。

散文集有20篇文章,分上下两篇。篇名引自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著名诗句。上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其中民俗文化、诗文鉴赏、文人轶事等各种国学典故是信手拈来。其妙趣横生的故事、广阔复合的视角、条分缕析的分析让我们管中窥豹,领悟国学博大精深的美妙;其选取的案例和掌故当然不可能涵盖整部中国文学史,但却是我们不甚了解的传统文化的精彩华章。

散文集彰显作者自信,密集的信息体现了深厚扎实的国学修为。我们不难从这些洗练、质朴、理性的文字中,观照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回味中国民俗文化的人间烟火,见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状态,感受浓厚的时代氛围。《豹尾诗趣话》、《关于红叶题诗传奇》、《人面桃花与狂风落红》等几篇,分享了几个古代诗词典故背后的故事,作者巧妙地拎出其他文献、轶事甚至现代媒体中的关联信息,以“互文”的方式,梳理出诗文、现实、民俗、政治、军事、历史之间的交叉关系,重估了经典文本的价值。《王勃·时来风送滕王阁》、《罗隐·十举不第运未休》、《黄鹤楼与凤凰台的比拼》等,或借诗、或寄景,表达了古代士大夫“诗以言志”的千年滥觞,诉说精于论说的中国古代汉语的另一面抒情传统,不仅是介绍历史深处的轶事,更是透视汉语肌理的特质,点评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的精妙。

古代中国留下的牌坊、石碑、城墙、摩崖石刻数不胜数,上面镌刻的文字承载着万千年的人文精神和不朽的希冀。在许多名胜古迹,一座座石碑是最闪光的景点。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以及骚人墨客的才情文思,是碑文的主要内容。而楹联文化一直游走中国文人书写系统和民间文化的边缘地带。参与这种高档娱乐活动的,有衣冠雅士,也有贩夫走卒。是文字游戏,更是“求知”的乐趣。庙堂与江湖,诗情与画意,有的进了经典文学宝库,更多是融入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成斯文传统延续至今。《荐福碑纵横谈》、《有情畅弹无情对》、《骆成骧梦释大观楼长联》等,就是以对这种文化的描述,再现了彼时的时代精神和生活风貌,显示中国古代诗文不仅“载道”,而且还具有不同于西方感性审美的烧脑性娱情功能。这揭示出一个秘密:汉语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深厚的民族文化赋予它独一无二的魅力。其词汇内涵之丰富、词性指向之精准、语义逻辑之雄辩、表现张力之大、语句音乐性之强,以及象形文字所演变出的形象性和对异质文化的兼容,世界语林无出其右。

下篇“化作春泥更护花”短短六篇文章,像一道精心烹制的思想盛宴,聚焦当下,有感而发,有嵌入历史的反思,有臧否国际争端的民族情绪,有洞察金融秩序的深刻见解,更有关注现实的朴实故事。以事件、场景甚至人物的内心活动为载体,发表对历史、时政、社会以及人性的看法。篇幅短小精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直指本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前银行管理者,作者在《货币·美元和人民币评弹》一文中,从货币切入介绍了经济学常识。文中诠释的“货币”的内涵、金融政策的演进脉络有教科书科普式的似曾相识;有作者本人作为金融专家、作家、民族新史诗《在河之洲》作者的文学启蒙老师的独到理解。其中对金融政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的真知灼见,绝对是出自于心系天下苍生的学者的家国情怀。令人惊喜的是,此文对枯燥的金融常识的文学化处理,非常适合那些经济金融理论欠缺却又雄心万丈的文青。文章对于政治和金融的关系,讲事实、摆道理,抽丝剥茧地揭开了经济运行以及金融政策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擦亮阿拉丁神灯掌握世界的密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我看来,这种篇目安排,其实隐喻了一种历史和现实之间深层次的辩证关系,如同作者一篇引语所言:“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补一补历史,因为历史曾经有过;如果你读不懂历史,就看一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所以,这也可以理解成此书暗含的精神线索。作者要探究的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政治化历史;所描绘的现实,也不是新闻事件性的现实;所品味的经典,也不是那些已经被被符号化、概念化的“经典”。而是作者个人积累多年智识之光。既具有风格化的解读,也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公约数。

2018.1.24 成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