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27
分享

挑粮小道

这个周末,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带着对粮食安全的思考,我又一次来了天下闻名的井冈山。

只要来井冈山,我就会去走一走挑粮小道。

井冈山的西北面的黄洋界下,有一条天下闻名的小道,它就是朱毛红军走过的挑粮小道。这条小道原名五里横排,是当年红军为了生存,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该路段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身先士卒,不搞任何特殊,和普通战士一样,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在朱毛亲自带头下,在袁文才、王佐、龙超清、刘辉霄、谢玉衡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红军官兵们硬是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山上红军的给养问题,书写着井冈山上“扁担”“背篓”精神的历史篇章。

时光要回到1928年4月底。那时,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剿灭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都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宁冈县龙超清、刘辉霄、谢玉衡等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山上山下的人民群众储粮,并为山上的红军送粮。当时,挑粮上山也成为红军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那是1928年的深冬,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十分困难。山上的人民群众不足两千,红军已达到了上万人,粮食供给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军心的稳定。要稳定军心,就必须先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朱德身先士卒,坚持带头挑粮,传为美谈。

当时,红军在井冈山建设了两个军事根据地:一个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一个是九陇山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是主力红军的最后生存点,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则是地方红军和谢玉衡等人带领的赤卫队的最后生存点。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依靠着两个天然要塞,成功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第二次“会剿”,使井冈山这面红旗永远不倒,给湘赣边界的贫苦老百姓以革命必将胜利的希望。

这两个军事根据地具有极好的天然地势。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介于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间。它的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一百八十里。四周从拿山起经龙源口(以上永新)、新城、茅坪、大陇(以上宁冈)、十都、水口、下村(以上酃县)、营盘圩、戴家埔、大汾、堆子前、黄坳、五斗江、车坳(以上遂川)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茨坪、下庄、行洲、草坪、白银湖、罗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庄,自来就是土匪、散军窟宅之所。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这里后,设立了五大哨口,使其成了红军的坚强军事堡垒。但是,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所以,军粮全靠宁冈供给。为了巩固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在1928年10月初召开的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一个决议:“修筑完备的工事,建设较好的医院,储备充足的粮食”。会后,就开始了军民一心从宁冈把粮食运送上山的工作。

当时,宁冈的粮食主要有三个储放点。第一区所属的龙市、第三区大陇所属乡村的粮食集中储放在大陇的乔林,第二区古城一带的粮食储放在茅坪,第四区新城所属白石、柏路一带乡村的粮食集中储放在柏路。这三个点,以乔林和柏路储放的粮食最多。

这些粮食,是宁冈人民交的土地税。当年,根据地政府收储土地税的标准是百分之二十。毛泽东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记载:“比中央规定多收了半成”,也就是多收了百分之五。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为了井冈山的斗争,保障红军的粮食供给,宁冈人民没有半点犹豫,节衣缩食,全力支持,有的甚至超交了很多,谢玉衡积极发动人民群众支援红军,把这些粮食集中交到各个储放点。

为了把这些粮食挑上山,从10月开始,红四军官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

朱德、毛泽东更身先士卒,都参加了挑粮。毛泽东走的是乔林挑粮小道,朱德走的则是柏路这条挑粮小道。这条小道从柏路开始,经下陇、斜源过栏杆冲到黄洋界。整个小路近十公里。特别是进入斜源之后,全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小路,这条小路是当时当地的猎户平时上山狩猎开辟出来的,如今也只是稍加开辟整理,因此,不要说挑着几十斤的粮食,就是空手而上,也是气喘吁吁,十分辛苦的。

朱德军长当年已是四十多岁,他不甘落后,挑了四十来斤。战士们看到后,都劝他不要参加,可他却说:“我也要吃饭呀,我怎么不参加挑粮呢?不挑粮就没有饭吃啰!”战士们听后,都哈哈大笑,一路陪伴着朱军长走到了黄洋界。到达黄洋界休息时,早已是汗流浃背,衣衫湿透。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军长年事已高,白天与大家一起行军打仗,晚上还要谋划军事,这样下去怎么能吃得消呢?所以,有个聪明的战士趁着朱军长休息不注意时,偷偷的把他的扁担“偷”掉了,朱德找不到扁担,战士们也就趁机把他的谷子分掉了。朱德知道战士们的心意,当时也只好如此了。可是,让战士们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朱军长又出现在了挑粮的队伍中。原来,回去后,他叫军需处处长范树德给他买了根竹子重新削了一根扁担,而且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于是,战士们谁也偷不走他的扁担了。朱德军长的这种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使广大红军战士十分感动,大家挑粮的劲头更足了,并且你一句我一句编出了一首歌谣:

朱德挑粮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军民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会剿。

于是,“朱德的扁担”这一故事便传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十里八乡。

挑粮的线路难度最大的一段是从山脚的源头村到黄洋界,3100米的山路,高差却达到700米。1943年,朱德在延安给高级干部讲课时还讲到井冈山挑粮的事:“我在井冈山的时候,大家去挑米,我也去挑,挑到半山上,我就挑不动了,肩膀也压肿了。虽然如此,但是你一挑,他们就来抢着挑,一带头事情就好办了。”

这3100米坡度较大的挑粮小道,每一个台阶都是由块石铺砌,沿路设有里程标桩,两边都是茂密的竹林树木,路下还是悬崖。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及粮食十分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当年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冻得瑟瑟发抖。为了解决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如今,只要踏上这条挑粮小道,我就会想到粮食安全的重要,也会更珍惜每一粒粮食,还会想起“十粒米一条命”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