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5
分享

石门村的秋

婺源的秋美得醉人,尤其是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的秋。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山青、水秀、树绿、路弯、桥拱、鸟鸣、鱼戏、物丰、人乐的石门自然村,现场学习观研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做法,现场理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

我们走进石门自然村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只见一河清澈见底的碧水,在绿树、拱桥、凉亭、蓝天、白云的护送下,静谧着地绕着村子流淌,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位村民正划着木船在沿河打捞着水中的树叶,生怕落叶污染了河水。成群的鱼虾在水中快乐地嬉戏,枝叶繁茂、悬卧于河面的树枝上,有鸟儿在鸣叫,那曲调和着馨香四溢的空气,扑鼻而来,醉了水中船上的游客、岸边的我们。

“这河水就是石门自然村的眼睛,村民爱护它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婺源县供销社俞主任介绍,“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石门村,以俞姓村民为主,整个村子像一块造型别致的美玉,镶嵌在饶河源国家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内,掩映在良田沃野、青山秀水之间。村边是誉满国内外的网红打卡地——月亮湾。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养育出一片原生态落叶乔木林,营造着比熊猫还珍稀的鸟类‘蓝冠噪鹛’的栖息地。石门自然村也成为蓝冠噪鹛全球野生种群仅见之地。羽色靓丽、叫声婉转的蓝冠噪鹛一度消失了70多年。1919年,婺源发现3只蓝冠噪鹛标本后,从1923年之后的长达70余年里,再无蓝冠噪鹛发现记录。直到2000年这群‘消失的精灵’再次现身。”

俞主任介绍,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的蓝冠噪鹛,胆小但又喜爱热闹。为了抵御天敌、保证食物充足,它们喜欢选择集聚在村落周边的生态阔叶林中筑巢。被选作栖息场所的古树,多为树龄在500年以上,虽已年老,但枝繁叶茂,能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隐蔽条件,还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一次,对生态环境要求严苛的蓝冠噪鹛选择石门自然村口的汀州作为栖息地,这个村子也被婺源列为了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每到春季,蓝冠噪鹛便会如约而至,在此“安家”繁衍。

其实,蓝冠噪鹛一次次的选择石门自然村绝非偶然,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走进石门自然村时,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院落中,一簇簇三角梅花开得正艳。这得益于持续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推广活动,以及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深入实施,这个居住着512名村民、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千年古村整洁舒适,生态和谐。这里的村民们自古就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的传统习俗,村里还将生态保护和爱鸟、护鸟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自发成立蓝冠噪鹛、白腿小隼等护鸟队。今年5月,村民在参与护鸟巡逻中,发现了一只坠地受伤的蓝冠噪鹛雏鸟,躺在村口观鸟亭旁的草地上动不了,立刻联系救助人员前来检查。在经过检查发现并无大碍后,就把小鸟放在了旁边更空旷的草地上,没一会儿,鸟妈妈就飞了过来,带着小鸟试飞几次后,就飞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之下,石门村民养育出了一片原生态落叶乔木林,郁闭度达到95%,蓝冠噪鹛呈现多年来少有的“鸟丁”兴旺景象,也吸引了众多爱鸟人士、鸟类摄影爱好者和观鸟游客,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万多人次。近年来,婺源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将石门自然村建设成集国际鸟类学术研讨、爱鸟护鸟研学基地,鸟类博物馆、大学生电商实训基地,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村里的乡村旅游收入也是逐年增加。

走进饶河源边的一处绿荫深处,两棵旁枝斜出的古树,拥抱着一座圆环形雕塑,雕塑内两只蓝冠、黄肚皮的小鸟雕像嘴对嘴相依相偎,酷似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在圆环里相互对望,享受着它们的美好时光。我们在雕塑前合影留念时,俞主任说,这对“鸳鸯”鸟就是蓝冠噪鹛。在翘角飞檐的观鸟亭前,我们被亭子立柱上的一副对联深深吸引着:“停车莫扰蓝冠鸟,入座堪传白玉杯”。从这副对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石门自然村村民对蓝冠噪鹛的钟爱、呵护之情。

伫立河边而望,饶河源就像一条蜿蜒的玉带,绕着石门自然村缓缓远去,河中各色卵石像颗颗珍珠在碧水闪亮。虽是深秋,岸边仍然林木蓊荫,古树参天。河中一弯新月似的小岛像是浮游在水面。几位穿红着绿的游客从岛旁的水草边划着彩船而过,缕缕饮烟似的雾霭缭绕其上。于是,一种水儿清清,“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的幻觉油然而生……

沿着河边树木遮掩的石板幽径走进村子,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如雪片、似粉蝶点缀在蓝天白云之下、绿树瓜果丛中。我们在一棵挂满柚子的树下欣赏这个村子的美丽。俞主任告诉我们,在婺源,村民都会在村前屋后、河畔路边种果树,石门自然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因为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了石门自然村火爆的乡村旅游。因为有了乡村旅游,石门自然村的人均年收入比十几年前翻了好几倍。良好的生态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就是一个绿色银行。

好的家风是石门自然村几百年的传承。“党风正民风顺社会风气好,国事兴人事和建设事业新”。这是村民俞大伯家门口的一副对联,也是这个村子家家门前挂家训,户户人家好家风的生动写照。在村中,我们见到个一翘角飞檐、挂着火红灯笼的凉亭。俞主任说,这个凉亭叫“申明亭”,既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村民商量村庄治理、商议村里公共事务的场所。申,就是申张正义;明,就是明白事理。这是石门自然村对每个村民最基本的要求。

在村中广场“最美乡村”的“晒秋”木架上,一排排晒盘盛满了红豆、玉米、辣椒,特别惹眼醉人,我们争相在晒盘前拍照留念,分享着村民丰收的喜悦。俞主任说,在婺源,家家户户都有“晒秋”的习惯,“晒秋”不仅是婺源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且是婺源一张响亮的名片。随着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晒秋”就是晒丰收、晒喜悦、晒幸福、晒村民的美好生活。

在乡村振兴中,石门自然村不断将优美的生态转化为生态经济,乡村产业也是蓬勃发展。漫步在村内的巷道阡陌,”月亮湾非遗馆“、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便民综合服务中心随处可见。“据吴楚山越百俗风尚古,折歙饶婺源一脉文章新”,凝视着“月亮湾非遗馆”门口的这副对联,我们深深感悟着这个村子的文化底蕴。走进馆内,各色歙砚和书画作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透着浓浓的书香墨味。

在村外的一处茶园里,我们被一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红字牌所吸。字牌下,一垄垄碧绿的茶树层层叠叠,染绿了田野,映绿了云彩,一株株马家柚枝头硕果累累,清香四溢,让这个村子的秋有了特别的灵气。俞主任说,为发展绿色产业,村里引进了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对茶叶进行精深加工,不仅让茶叶的附加值更高了,而且提供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做人”的就业岗位。于是,村里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发展旅游产业,助力家乡振兴。

离开村子前,我们站在村口的“晒秋”广场,凝视着红、绿、黄、橙的各色晒盘,深深感到这个村子的秋,用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晒秋“拼图”,绘制出最美乡村的“晒秋”胜景,用一场古村的晒秋图,开启了“中国最长秋色”的序幕,层层叠叠的晒盘如同调色盘,五彩斑斓,美得令人惊艳,让人陶醉,不知所归。

于是,我们对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