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3
分享

重登黄鹤楼

初冬时节,我在夜色中再次登临“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心情格外舒坦、开阔,因为这是三年疫情后的首次登临,也是我第四次登临。

黄鹤楼位于江汉交汇、龟蛇锁江之地,自古以来登临送远者众多,文人雅士更是多会于此对景抒怀,品味清风明月,诵叹江山永在、人生易老,遥望江天壮阔,抒发请缨报国之志。

朦胧的夜色中,凭栏而望,虽然看不见黄鹤与白云,但彩桥飞架、江面辽阔、彩船奔忙、汽笛声声、万家灯火的景致尽收眼底,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是油然出现在脑际。我深深知道,崔颢的《黄鹤楼》是咏叹此楼的绝唱,它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歌吟江南三大名楼的传世杰作。

然而,彼时今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天翻地覆,如果三位诗人尚在,此时登临此楼,必然情感大相径庭。我虽然不是文人墨客,却也难抑心中诗情——

彩楼叠然入星空,

星月今夜照何人?

汉江波阔流金银,

两岸彩灯戏楼群;

江中舟楫弄鱼影,

犹见孙刘破曹营;

黄鹤去后谁复临?

楼畔日夜有钟声;

两江四岸歌盛世,

江天一色醉江城。

凝望之际,虽然不是花开三五之月,却还是会想起吟遍天下的李白歌咏黄鹤楼的不朽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然也会诵起“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也许,武汉三镇就是因此有了“江城”的雅号吧。自古而今,诗因楼传,楼因诗名,胜景与诗文而世代传唱。

崔吟李歌,诗楼传世:云空鹅去,一楼千载峙江边。这里所谓的“一楼千载峙江边”,若是指人们心中的黄鹤楼倚江水而存,便是十分恰当的;若就物化建筑而论,实情却是今楼异昔楼,一楼毁绝一楼修。

关于黄鹤楼的兴毁,自公元223年黄鹄矶头筑军事瞭望台以来,千余年间,黄鹤楼作为登临游憩、宴客送远的胜地,其楼木制,故屡造屡毁。最后一座木结构的黄鹤楼于清同治年间兴建,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1907年后才有奥略楼兴建(清末民国年间,武汉人多将奥略楼指为黄鹤楼),张之洞曾为此楼撰写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古往今来,黄鹤楼及周边诸楼楹联无数,写景抒怀、纵横八极,精彩者不计其数,然而,将江汉交汇的武汉在全国的枢纽地位,从历史纵深度和全球广阔度加以界定,则莫过于张之洞之联了。

同治年间黄鹤楼被毁后整整一个世纪,新楼于1985年才落成,这就是今天人们交相赞叹的“黄鹤百年归”了。新楼建成后,周边的黄鹤楼公园当然也应运而兴,黄鹤楼文化也得以开掘、弘扬,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国家5A级景区也是实至而名归。江边的黄鹤楼公园在灯光的映照下,树影叠叠、流光溢彩,金灿灿的黄鹤楼则成为夜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像一座金色的宝塔,扮靓了江城的冬夜,不少游客专程来到这里欣赏黄鹤楼美丽的夜景,感受着江城万家灯火的惊艳与和谐。

其实,黄鹤楼被毁后的百年间,尽管名楼不再,但江城百姓从来都没有在意它的兴毁,依然将其旧址称之为“黄鹤楼”,因为它的形象已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登临此地,也完全忽略了黄鹤楼的有无,挥毫写下了当世绝唱《菩萨蛮·黄鹤楼》。斯楼虽去,余韵犹存,黄鹤楼旧址依然是人们登临赏游的形胜之地,百年来从不冷寂。胜像宝塔、抱膝亭、涌月台、岳飞亭……不仅延续着黄鹤古楼的余绪,也成为当代黄鹤楼景区的重要景点。

江城武汉虽然山水形胜,江天辽阔,但以黄鹤楼最为耀眼闻名。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迁客骚人,抑或商贾游子、贩夫走卒,无不以登临斯楼为赏心乐事。所以,早在民国年间,黄鹤楼旧址上就建有武汉最早的影楼之一——显真楼,专为来黄鹤楼赏景的游人拍照留影。在登临留影的人群中,不乏黄兴、黎元洪等赫赫名流。

三国时期初建楼阁,历朝历代屡毁屡建,至今黄鹤楼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一座楼宇雄峙千载,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古时的黄鹤楼究竟是什么模样?古往今来,虽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与诗词歌赋,游人从中可以体味想象,但更为写真的图画记录,还不多见。据了解,近年来,武汉市在对黄鹤楼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过程中,不断发现一些有关黄鹤楼的历史图片资料,既有百年前清代黄鹤楼的老照片,也有在摄影术引进到我国之前,古时黄鹤楼的绘画、图片,更多的是在清同治黄鹤楼被焚毁之后,黄鹤楼遗址处及周边景观风物的照片,为研究黄鹤楼的风采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夜深人静,黄鹤楼的钟声虽然不再有人撞击,而我仍然抚栏远眺于流光溢彩的层楼之上,留恋于江城美丽的夜色之中,感悟它的前世,品味它的今生,赞叹盛世的繁华,歌唱江山如此多娇,始终不愿离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