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15
分享

村里的合作社

七八十年代,我们村里有个合作社。那时,人们要买一些生活用品,都会到合作社去买,农忙时,合作社里那叫个刘成其的销售员也会挑着货郎担来村里。

刘成其来到村里时,总会摇着拨浪鼓,他的货郎担还会越挑越重。村民们因为手头紧,需要买些生活用品,总会找些破铜烂铁、鸡毛鸭毛、旧地膜、旧凉鞋、酒瓶之类的东西来兑换。刘成其一出现在村里,村民们都会亲切地给他打招呼,因为他走村串户,上门服务,对村民来说,不仅方便了购物,还盘活了家里的经济。

当年,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压力大,听到生产队的哨子一响,父母总是口中含着饭赶着去忙农活,根本抽不出时间去看望外公外婆。有时母亲遇到急事,要告诉外公外婆,就托刘成其带个口信。外公外婆想我们了,也托他到家里了解我们的情况,并带来他们的思念和问候。刘成其不但给母亲和外公外婆带口信,还会带一些南瓜种子、辣椒苗子……

记得我7岁那年,村里下了一个星期的雪,家里没有盐和酱油了,而雪就是下个不停。这时,刘成其坐不住了,竟冒着大雪天用草绳扎在套鞋上,拄着拐棍挑着货郎担进村,一路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雪窝,艰难地走到村子里。这时,母亲才用鸡蛋和地膜换了盐和酱油。回去的路上,听说刘成其摔倒了。此后,他再也没有挑着货郎担进村,拨浪鼓的声音也消失了。

之后,母亲要买生活用品,就只好自己去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的销售员换成了刘成其的女儿。她是一个见人就笑的青年,她常常一边笑一边给母亲称盐打酱油,不厌其烦。母亲到了合作社,总是不肯走,要买的生活用品,挑了又挑,拣了又拣……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个体代销店突然多了起来,油、盐、酱、醋、烟、酒、糖、果应有尽有。除了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着的和做新衣服的布匹、收音机等东西到村里的合作社去买,其余的都可以到村里的个体代销店去买。那时,家里也承包了村里的责任田,父母手头也开始宽裕了。

到了90年代中期,父亲买了自行车、弟弟买了摩托车。家里要买什么、卖什么,都会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到镇里或县里去,这时,村里合作社的生意也就越来越淡了。之后,村里开的个体代销店取代了合作社。再之后,村里还有几个人到镇里和县里去开店当老板了。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从省城回到村里,发现80高龄的父亲也在手机上购物了。父亲说:“原来村里的合作社改成‘供销e家’电商服务点了。我虽然年纪大了,‘供销e家’的老板教会了我上网买东西,现在只要在手机上一点,什么都会送到家里,太方便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