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行宾的头像

刘行宾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6/10
分享

门里窗外(69)连载

70.邹氏板雕

潦河哺育了两岸艰苦创业的18万安义铝塑门窗大军,也哺育了这个诗词之乡的新一代“工匠”。家住潦河岸边原板溪街上的邹双印、邹双勇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用尖尖的刀锋,把书法家笔走龙蛇的气势、立体美感还原在木板上,使书法字体的钩形切面和饱含在墨韵中的情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是邹氏兄弟俩在教书育人之外,利用业余时间,突破传统刀法的局限,独创“钩形刀法”取得的艺术成果。

因为贡献突出,在2007年中国第二届民间艺人节上,邹氏兄弟被大会组委会授予“江西第一刀”的称号,同年,邹氏兄弟的板雕技艺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注册的“板耕斋”板雕作品,荣获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钩形刀法”技艺的独创性获得国家科技部的认证。

板雕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木板刻字记载最早见于宋朝的《淳化阁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当时,宋太宗命翰林侍书王著重刻《升元帖》,并从秘阁中选出汉代张芝、崔瑗,魏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代颜、柳、欧和怀素等人的墨迹,摹勒于枣木板上,拓印赐给大臣。

邹氏兄弟的祖辈世代以刻字为业,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中叶以来,邹家的板雕就以匾额书法雕刻闻名。匾额是中华民族的艺术魁宝,古代的标志性建筑,士大府第、升官晋级、堂馆店铺、金榜题名、婚寿喜庆、文人雅士斋堂等都离不开匾额。邹家板雕匾额技艺代代相传,到了前清时期更是享誉江南,至今,在安义千年古村群还保存着几十块邹氏板雕匾额,如世大夫第堂匾“启绪堂”,赤石古村进士寿匾“萱阁郗龄”等,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堪称传统匾额上品。

古代匾额雕刻工艺分“凸”形字和“凹”形字两种,凸形字雕刻是在板面上按照笔画边缘雕刻出线形字,或是按笔画雕刻出半圆状字,还有按字体的形体在板面上用桐油和石灰捏字;“凹”形字雕刻是从笔画两侧斜刻到中线合刀形成“V”形,或是从笔画两侧正切铲成平底成“凵”形、两种工艺雕刻出来的字体各具特色。由于凸形字突显庄重和威严,因此,凸形字多适应于高大庄严的厅堂、道场、寺庙、牌坊、祠堂及村庄门头等处;“凹”形字的特点是平面回纹形,悬挂仰视槽内较暗,缺乏美感和艺术魅力,只适用于雕刻碑文,木板凹形雕刻挂饰艺术品受到了局限。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新时代,高雅艺术正在引领着装饰新潮。从城市标志性建筑到寻常百姓家的厅堂居室,一件件富有传统色彩的艺术品,陶冶着人们的艺术情趣。为使邹家板雕艺术更能表现原作,特别是那些珍世之作行云如水、神态自然的韵味,邹氏兄弟在传承祖辈板雕技艺即传统平面白文“V”形雕刻刀法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大胆探索,成功地独创出了结合现代室内装潢及灯光特点的新刀法——“钩形刀法”,改变了传统刀法笔画两侧正切切面小,槽内较暗,艺术感染力不强的缺陷。“钩形刀法”就是从笔画的一侧正切起刀,再从笔画的另一侧斜切收刀,刻出来的笔画线条在木板上形成一个斜切面。“钩形刀法”的特点是,刀锋随着笔锋转,笔尖行处垂直下刀,笔肚处斜切收刀,笔画的使转处、笔扭刀转、起笔、收笔、行笔深浅变化,合乎书法的法度,刻出的笔画形成一个斜平面,在笔画的转折,使转处形成艺术折皱,产生极强的动态美,板雕动态书法将作品的形态、神韵、笔意、笔势及艺术家饱含在墨韵中的情感,更加传神地表现出来。斜切面顺应了仰视视觉,很显笔力和书法神韵,极强的立体感更具动态。板雕动态书法,以刀代笔,书法的线条美,把书法作品的形、神、意、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使传统雕刻笔画僵硬、木讷的线条,变成了行云流水,犹如飞天女的飘带迎风舞媚,有蛟龙出海之势。变幻莫测的运刀,使作品达到更加直观,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巧夺天工之妙。钩形刀法与传统的“人”字形刀法相比,极大限度地把字的切面表现出来了。用这种新刀法创作时,“飞白”、“折皱”等都能从纸上移到木板上,字画的凹凸(阴阳)两面都能表现出来,从而改变了人的视角,立体感强,刻刀运动有了一种书写性,刻出的线条呈现一种颇具毛笔书写意味的美感,而无数线条呈现的斜切面,就像动态的书法,颇具一番观赏趣味。

邹氏兄弟传承祖辈雕刻艺术,历尽艰辛,把“中国动态书法第一刀”刻在了木板上,为中国板雕书法翻开了崭新而辉煌的一页,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邹氏兄弟的“钩形刀法”,不仅把书法的笔势笔力和书法的艺术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匾额的造型和色面上突出了自己的个性。传统匾额字数少,一般多为四个字,且面色单调,大而笨重,不适合现代居室装饰。而邹氏兄弟的板雕造型各异,色面丰富,做工精制,扇形、长形、方形、鱼形、自然形样样齐全,边框制作颇具特色,强调匾额与建筑装潢的协调统一,张扬人的个性,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要求。

板雕匾额记载历史、传承文明。邹氏兄弟的板雕作品以复制古代名家书法作品为主,逼真再现稀世珍作。如复制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作品精妙、侧媚多姿,墨气随浓随淡,行款忽密忽疏,自然生动,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苏东坡的《黄洲寒食贴》、黄庭坚的《松风阁》、毛泽东的手稿《沁园春》、《清平乐·六盘山》、《长征》等作品,还有诗画雕刻于一体的《竹叶藏诗》,他们用手中的刻刀,在木板上刻画出了流畅的线条,复制的精品佳作形象逼真,可谓刀中见笔,气韵生动,堪称板雕书法的杰作,引人细细玩味。

邹氏兄弟的板雕作品还在木质选材,作品内容、作品篇幅和装潢工艺上突破了传统板雕。

在木质选材上,虽然名贵檀木、楠木、红木、花梨木木质坚硬,密度高。但雕刻下去不能一刀到位,虽反复用刀,刻出的字滞板木纳,容易留下刀痕,难以表现原作的艺术神韵,而选用上等的香樟,则板面光滑,硬度适中,因香樟含有樟脑油,能帮助刻刀运动,游刃有余,刻出来的字神态自然,提高了创作艺术的品质,使用的樟木均为整块板材无拼结裂缝,樟油防虫,可保千年不腐。

在作品内容上,注重选取历史名家的碑帖和手稿,再现珍品真迹,让普通百姓都能欣赏到珍藏不露的传世珍作及其高雅的书法艺术。

在篇幅选择上,长短结合,改变了过去板雕作品字数少,篇幅短的现象,突出了板雕作品的多样性,一些成百上千字的书法作品也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增强了板雕作品的可观性及收藏价值。

在制作工艺上,把过去临写、雕刻和装潢三合为一即一人之手完成,提升了板雕的艺术品质。

在装璜工艺上,打破了以红、黑、白和绿为主的传统单调色彩,增加了与现代屋宇装璜融合与协调的元素,给人带来美的精神享受。

邹氏兄弟的板雕工艺概括起来具有创新性、特色性、艺术性、工艺性和实用性。

创新性:即板雕创意新颖独特、技艺或品种独创、时尚性强,不落俗套,融情感、消费于一体,有益于旅游者收藏,保存价值高,能体现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方面的特殊价值。

特色性:即板雕作品主题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元素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具有唯一性或原产性,是特色性的最高体现。

艺术性:即板雕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享受,能丰富人的生活情趣,陶冶精神情操,包装精美,与产品内容相协调。

工艺性:即板雕作品工艺精良、制作精湛、加工质量高,设计和用材合理,传统工艺推陈出新,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绿色环保,市场前景广阔。

实用性:即板雕作品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轻便灵巧,牢固可靠,便于包装托运。

板雕工艺流程:选材——介板——刨板——刮灰——沙磨——书法上板——手工刻字——装框——雕框——手工油漆——水沙磨——镏金——抛光——装挂环。

做工精良的板雕作品不仅艺术性强,而且价格高,但市场的局限性长期困扰着传承人的产业梦。随着现代建筑装璜文化元素的大量加入,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已不再是梦想。邹氏兄弟抢抓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凭借“邹氏板雕”品牌,打造安义板雕产业,并正在争取项目和吸收民间资金,培养传人、筹建厂房、建立网站和展馆,同时在各大城市设立直销点,作为安义板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安义板雕产品将分10个档次进行生产包装,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艺术产品的需求。

邹氏兄弟的板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代板雕匾额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种纯手工的雕刻复制再创艺术,将一些有可能遗失的珍世作品和历史名作以雕刻手法流传后世,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邹氏兄弟的板雕艺术正在朝着自然、生态、、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精选原木、树兜,注重生态环保,使用不染色的天然木材。由于“钩形刀法”雕刻技艺独特新奇,加上融入生态元素,已成为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