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昨日的繁华,安顿今天的心灵——漫步武康路因为心疼孙女上学太远的缘故,我们家租房子搬进了武康路69弄。这里离孩子上学的地方很近,大约有400步左右。经过一阵忙碌之后,才静下心来环顾这条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武康路是旧时的法租界。最早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的名字命名的《福开森路》。始建于光绪33年。这条路不长,南北约1183米,路面也不宽绰,不含两边的人行道,主道也就五六米宽。遮天蔽日的梧桐树分栽在道路的两侧。两旁错落有致散落着几十幢百年历史的洋房别墅,因为曾经有许多名人在此居住,为这条马路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这条马路虽然距离上海的闹市区近在咫尺,但少了南京路鳞次栉比的建筑和摩肩接踵的人流,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气息,连汽车也很少从中穿过。这里的洋房别墅不同于外滩那些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虽然看上去有点低调,但细细地揣摩这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却是洋派十足,有些建筑虽然呈现出些许的破败,但透过百年历史,知晓洋房曾经主人的故事,仍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洋房在注入名人的血液后,仿佛还在呼吸,静静地吐露着曾经的奢华和骄傲。
一个细雨霏霏的午后,我携妻漫步在武康路。武康路呈弧线,北端是华山路,在这里可以看见晚清的重臣李鸿章为他的九姨太买下的丁香花园。南面则与淮海中路1183号的宋庆龄先生的故居犄角相望。
武康路与同属法租界的淮海路和衡山路,无论在城市的格局还是外表上的风格迥然不异,淮海路的商业气息浓厚,衡山路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让人联想起了旧上海的不夜城。而武康路则处处流露出20年代上海特有的雅典气质。这里的毎一栋建筑几乎都挂着“历史建筑”的牌子,只是这里所谓的历史,倒也没有什么遥不可及的距离,大多数的洋房、公寓至今还有人居住。整条路上没有整齐划一的规划,每栋房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沿路的洋房没有教堂式的挑高宏伟,更像是当年各自划一个小天地,按照自己国家流行的设计。盖起自己中意的房舍,然后在前庭后院整理出一块温馨的小花园,有着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别致之美。
步行至武康路与淮海路、兴国路、余庆路、天平路的交叉路口。兀然看见了一座船形建筑—武康大楼(原名诺曼迪大厦)。武康大楼建于1911年,是旅居上海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作品,全世界仅存3栋,房子坐北朝南,楼身狭长,从西侧看,像一首巨大的轮船,三角形造型楼体,停驻在不规则的淮海路和武康路的交叉路口。公寓楼高九层,底层的拱门犹如古罗马的斗兽场,栅栏阳台又被誉为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阳台”,整幢建筑的外墙全都是由红砖砌筑。呈现人们眼前的一切元素都构成了这座大楼让人心醉的缘由。这里曾是多位文化名人的居住的场所。抗战胜利后,孔祥熙家二小姐把这座大楼买了下来,此后名流汇聚,众多当年的政、商界精英和文化名人纷纷入住,著名的电影演员吴茵,王人美、赵丹和黄宗英夫妇、电影表演艺术家郑君里都是这里的住客。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也居于此,据说他们的寓所还是当年孔二小姐的闺房呢!
武康路210号,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红瓦屋顶,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齿带饰,墙上另有绿釉构件装饰的小窗洞,细长的矩形和半圆券门窗洞散布在建筑的各个立面,最有趣昧的一处就是沿街面的弧形入口,只一层,二楼像是阳台,迎着路人,隐约好像房间的主人身影刚刚闪回屋中。这就是上海著名的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以细腻生动的文笔,描绘的那个充满爱情的阳台;“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吧”?从此,人们都叫它“罗密欧阳台”。武康路395号是北平研究所旧址,建于1926年,巴洛克式风格花园住宅,曾经归属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金焰、白杨、张瑞芳,秦怡等分别担任过该团团长、副团长。
武康路113号。占地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508平方米,为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门窗、门廊显得简洁宽大,带有早期现代派的特点,三层开圆形弧券窗,双坡屋顶出檐较深,坡面有折脊,檐下有木梁外露。“人民作家”巴金,因喜爱这个院子里栽的两颗广玉兰,便在这个前苏联商务代表处(租)住了下来,这一住竟住了半个世纪。这所花园洋房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融入了他的希望、幸福、忧愁、痛苦,愤怒和暮年的呐喊。在这里,他用一颗赤诚的心写了五卷《随想录》,他的书被后人誉为“讲真话的书”。
从我们家租的房子客厅的窗户向外望去,便是武康路67号。不起眼的三层砖木结构,层间有一条显眼的腰线,三面设窗,阳台水泥栏杆作中式几何形镂空,两侧山墙的顶部嵌有圆形水泥堆花,红瓦大坡顶,烟道出檐。部分窗裙及窗楣以及红砖雕饰多已风化。一打听,却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人物之一,曾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局局长、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住宅。
在时代的沧桑变迁和波澜不惊的流转中,武康路仍保留着原始的城市建筑格局与风貌。曾经这里是波云诡谲、繁华熙攘的法租界,满满地记载了近代上海滩的风起云涌,十里洋场的沉浮变迁。武康路40号是一座具有西班牙传统的热烈,又有巴洛克艺术华丽的一幢建筑,人字坡顶屋面较陡,南北各设有一座老虎窗,抱厦顶部亦为红瓦双坡面,与主体屋檐相互照应。它曾经是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的故居,了解到一九三八年曾在这所房子里发生的震惊上海滩的刺杀事件,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武康路的精华,不仅仅是精致的西式洋房,更是房子里住过的人,以及这座洋房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倘若武康路仅仅是一条马路和一栋栋空空的房子,它就失去了精神,就无从理解为什么武康路能代表海派文化浸润的上海。
武康路联结着南北沪上两条最繁华的马路,却奇迹般的保持着其独有的神秘和宁静。好像近一个世纪的喧嚣与浮躁在这里戛然凝固,现代都市的灯火璀璨与优雅沉静的武康路互交融,造成了独特的武康路文化气质。漫步时,你完全感受不到城市车水马龙的影响。行走之间会让你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地安定下来。走在武康路,仿佛走进了一条百年的时光隧道。你会感觉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化的熏陶,那些花瓶型的阳台,红色的木质百叶窗、宽敞的露台、大斜坡的屋顶,至今仍不落伍。千姿百态的花园和别具一格的洋房倚在梧桐婆娑的武康路上,使这个季节显得格外的妩媚多彩。
武康路还真的是一个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沿街清新典雅的餐厅,古色古香的咖啡馆和别具风情的买手店,是从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沿袭到今天的精致而讲究的生活方式。走在这条路上,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春风吹过,人仿佛从一副似曾相识的画中走过,飘逸出了武康路优雅清致的神韵。
武康路并非宏大叙事,并不靠体量、伟大的纪念性、或者靠浮华去赢得人们的赞誉。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妙空间,它让人们在这里放松的休憩、嬉戏、读书、聊天、晒太阳、发呆。它于宁静和安详之中启发人们的创意,让人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武康路的优雅与美丽不仅仅是路上飘着的一片片梧桐叶和一幢幢临街洋房饱经风霜的砖墙瓦。也不仅仅是沿街飘香的咖啡和款款移动着的风姿绰约的旗袍,而是一种专属于上海的,经历过的百年海派文化浸润才能炖出来的味道,那种烛骨的感觉需要我们慢慢的品尝。一个下午,细细的小雨,一把伞,就这样天老地荒般地慢慢地走着、品着,耳旁没有了嘈杂,心魄也没有了丝丝的浮躁。不觉,雨已停。蓦然抬头,家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