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走进永庆坊,已是春末夏初。杨柳依依,小桥流水,三两游人缓缓而过,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倒映水中,一幅天然水彩画泼洒在眼前。
下雨前的广州老城开始闷热起来,但阻挡不住游人的脚步,他们经过曾经“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沿着绿水道一路观光游览,辗转来到永庆坊。
永庆坊的百年骑楼古香古色,这里以前是商业繁华地段,如今街边骑楼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漫步在微改造的永庆坊里,可寻访李小龙祖居,可买一瓶母亲当年用过的国产雪花膏,可欣赏做工精巧的广绣旗袍,可坐下来品尝岭南特色美食。在这古风扑面的小巷子转悠,犹如走进慢时光的幽静古街。
广绣店斜对面就是岭南箫笛文化空间分馆,门边墙壁上四个红色的艺术字“郭氏乐声”非常醒目。我信步走进这广州非遗大师工作室,欲浏览岭南箫笛的历史起源时,突然悠扬婉转的笛声传来,原来郭大强师徒二人及玛娜女士已等候在工作室,开始用音乐迎接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国际频道非遗推荐官铃儿响叮当的到来。美女主播早已开播了,我们踏着笛声的节奏走进了箫笛世界。
一进门,就见右边墙壁上挂着一把旧长笛,郭大强老师介绍这笛是多年前制作的定音笛,现在已不能吹出美妙的音乐,但这笛是历史的见证,是岭南箫笛发展的见证。
因为热爱音乐,因为喜欢南箫,直播间海内外的网友们不停提问,郭大强老师都胸有成竹地回复。他解说了南箫的相关知识,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用南箫,其作用是用于戏曲伴奏,一九五八年后南箫才有独奏。有网友再次提问,广州萧笛与北方的有何区别?郭大强老师回答,每个地方戏都有独特性,箫笛都是为其伴奏,如广东是粤曲,北方各地有他们自己的戏曲。
网友中不乏懂音乐的人,他们在直播间频频发问,郭大强老师临危不惧,娓娓道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我国南北方都生产箫笛,南方萧笛产地主要在苏州、上海一带,贵州玉屏、广州箫笛在箫笛生产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北方箫笛产地主要是北京、天津一带,主要生产梆笛。当时生产的笛多为平均孔,即笛孔之间距离均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箫笛转向了十二平均律开孔,即按钢琴的音律设定开孔,两种音律的区别,体现在开孔位置的不同。近代以来,各种形式的民间曲艺蓬勃发展,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演奏需求,民间乐器随之发展、改良,形成了北方以梆笛为主,南方以曲笛为主的局面,除此以外,还出现了巨笛、加键笛等创新箫笛。民族乐器以往没有半音,箫笛加键能够使其演奏出半音,丰富演奏。箫笛经发展、流变、融合,逐步演化为如今的形态。
浏览墙壁展示的文字图片,聆听郭大强老师与网友们的互动,让我们了解道箫笛起源于古代的骨哨、骨笛,那是充满智慧的先民用飞禽的胫骨或翅骨钻孔制成的骨笛。在历史的长河中,箫笛起源的年代久远,在距今7800-9000年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由仙鹤的翅骨制成的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襄阳贾湖遗址。考古学家对骨笛进行测试,发现贾湖骨笛不仅能演奏中国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试的乐曲,还能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音乐,贾湖骨笛音调非常齐全。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从宫廷礼乐到飨食宴饮,箫笛一直作为伴奏出现,从文人雅士的音律交游到梨园曲艺的演唱,箫笛也从未缺席。宋元时期,出现太常笛,与今天的洞箫十分相似,到了明清,箫笛的发展更是到达新高度,明清曲艺兴盛,清代昆曲极受欢迎,昆曲的伴奏乐器曲笛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以笛定弦的现象,昆曲唱腔也影响了曲笛的吹奏技艺。明代律学家王帮直的《律吕正声》记载,竹制乐器有篪、箫、篴、管、籥等,可视为现代箫笛的原型。
箫笛种类展览,让我们知道了琴箫常与古琴、古筝搭配演奏,外形相对细长,音色较典雅幽静。洞箫为“U”型吹口,音量大。南箫通常为南音艺人所使用,外形更加短粗,音色洪厚。广东横继箫承南派竹笛,音色丰满华丽,细腻传神,广东横笛的管身偏粗、内径偏大,中低音区的音色比普通的横笛更浑厚。
广州箫笛在传统箫笛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竖吹的箫一般分为琴箫、洞箫、南箫三种,横吹的箫被称为横箫。广州本地乐器技师在一般箫笛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采用七律定调制作,箫笛的音色与广州本地的音乐特色更贴合了。
广州箫笛的生产,源于明清时期。那时粤剧、广东音乐开始萌芽,箫笛作为民间曲艺重要的伴奏乐器也在广州生根发芽。明清以来,广州乐器制造业繁荣,在广州濠畔街汇聚了大批乐器制作艺人,发展出“巨亨泰”“黄桂记”等箫笛作坊。
看墙壁上展览的文字介绍,及郭大强老师与网友们互动所谈及的箫笛悠久历史、制作技艺,我们突然醒悟,郭大强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箫王,他们家是制箫世家,为佛山南海人。他的父亲郭汝灼,12岁起在广州濠畔街大新路学习手工箫笛制作技艺,打下良好的手工基础。解放后,他父亲在岭南箫管厂工作,数十载亲力亲为,刻苦钻研,克服生产条件的艰苦,解决了很多箫笛制作技术难题,创新研发出加键笛、木笛等新产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箫笛经历了一场较大的变革,八十年代末,广州最后一家制笛工厂关闭,很多工人转行,老一辈的箫笛制作师退休,只有郭汝灼一人坚守箫笛制作技艺,后来他把箫笛制作技艺传授给其儿子郭大强、郭大民及女儿珊珊,广州箫笛制作技艺才得以在郭氏家族中发扬光大。
南箫王郭大强老师,8岁学吹笛,15岁做箫笛,从艺三十年,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广州文化的百双巧手之一,越秀区青少年文化传承发展引领人物。他擅长手工校音,精准程度堪比仪器,其之箫笛,无论形制、工艺、音色都深得好评,被誉为“南国箫王”。
第一次见到长短不一的排箫,这是由一系列的竹管子构成的乐器,竹管子的底部都是用塞子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演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当网友们请郭大强老师详细介绍箫笛的制作工艺流程时,他指着墙壁上曾经拍摄的制作箫笛的步骤,一一道来。制作箫笛,首先是选竹材,竹竿必须是四五年以上的老竹子,待放上十年八年,才能制作成箫笛,否则对音色、音准有影响。烤竹工序是为了让竹子加热变软,有利于扳直竹节处。郭大强老师用手势比划各个制作环节时,美女主播发现他的手指是弯曲的,问其原因,他的话语让我们惊讶,原来是常年制作箫笛所导致的,这充分说明了浪漫音乐的背后制作箫笛技艺的辛苦。
谈及箫笛制作技艺及箫笛的发展变迁,郭大强老师如数家珍。那些发黄的手镐是他的外公、父亲留下的珍贵资料,他外公上世纪五几年成立南箫笛社,工人最多时有三百多人。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玩笛子,箫笛生产量大增。时光流逝,几代兴衰,经过几辈人的百年努力,箫笛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广东省非遗项目。
郭大强老师师徒二人在网友的强烈邀请下,在茶香中吹奏了《雨打芭蕉》《浏阳河》等乐曲,箫笛声独特的音色在室内弥漫开了,绵延回响,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优雅的意境和无限遐思中,让人忘却了烟火世情,走进古人那琴箫相伴、渔笛唱晚的日子。
箫笛之声如泣如诉,我不由想起曾经的青梅过往,想起古诗《竹馆里》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缕乡愁萦绕在心头。美女主播则说,聆听箫笛声,想起了久别的故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箫笛声如潺潺溪流,浅吟低唱,眼前似乎飘来故乡的原风景。
听音乐,玩箫笛,提问题,网友们乐此不彼,大家不受时差影响,把直播气氛推向高潮。此刻,不断有游人和街坊走进箫笛非遗工作室,他们向郭大强老师请教,并学习吹箫笛。南箫王面对面的教学,让隔屏观看的网友们羡慕不已。有网友触景生情,描绘起古人吹箫的浪漫场景,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优美空远的意境。美女主播见那位街坊学吹箫时悟性高,就跃跃欲试,想学习吹箫,她会“翻车”吗?网友们拭目以待。多才多艺的南箫王耐心教她吹箫,她试吹了好几次,终于吹出了南箫的第一声。郭大强老师说,吹箫要多练习,要有精气神。他告诉大家,非遗工作室安排有固定的时间学习吹奏箫笛,网上也有学习箫笛的课程。
箫笛世界,箫声悠悠,笛音袅袅,优美典雅,其乐无穷,愿我们继续传承民族音乐和萧笛制作技艺,让箫笛非遗这个阆苑仙葩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