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素茕的头像

素茕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26
分享

秋天感怀

 

素茕

 

一提到秋天,常常会想到“萧瑟、寂寥、悲凉以及秋雨绵绵、秋风扫落叶、多事之秋……”等等形容词。

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往往跟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心境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刘禹锡的《秋词》是这样描写秋天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后让人神清气爽。而宋代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描写秋天则是另一番景象:“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从表面上来看,作者是描写深秋的凄凉景象的,但实际上,它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作者心灵中的体现。关于这一点,著名作家俊青在《秋色赋》中已经为我们做了鞭辟入里的剖析。而且,作家笔下的秋天是遍地丰收,是硕果累累,象征着繁荣和昌盛。“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从古至今,描摹秋天的诗人、作家不乏其人。他们的笔墨从不同角度赋予了秋天不同的内涵。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写实的秋天,还是写意的秋天,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跟过去每个时代的秋天都是截然不同的。

金色是我们这个时代秋天的底色,五彩纷呈是秋天的颜色,丰收是秋天的主旋律,硕果累累是秋天献给大地母亲的一份厚礼。您看,从北国的黑土地长白山,到南国的美丽小岛,从西边的天山脚下,到东边的黄海之滨,祖国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景象。稻花香了,高粱熟了,玉米黄了,橘子红了……。姹紫嫣红的鲜花盛开在天安门广场,开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人行道旁,开在农家的庭院边上,开在小区的花园里,开在高楼的阳台上,开在每位中国人的心里。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们祖国的秋天,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秋天。

我漫步公园,人行道两侧不知名目的大小花儿竞相绽放。菊花开得正盛,秋天是菊花大放异彩的季节。火红的,金黄的,粉色的,浅紫的,鹅黄的,鸭蛋青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让人目不暇接。

脚步不用移出门外,站在自家的窗前就能欣赏到美丽的秋色。我眼前的秋色正浓,秋风习习,弯弯的柳枝正随风摇曳。步行道两旁的紫藤叶密密扎扎地缠绕着木栏杆,给本已泛白的木廊檐上缀上一片绿衣。花园里的月季花开了一茬又一茬,典雅地飘拂在在不太丰美的草丛中,十分惹人喜爱。那棵尚小的红玉兰树,似乎也要凑热闹似的,两朵鲜艳的玉兰花也在秋风里露出红红的笑脸。楼角的石榴树上结满了一颗颗的石榴果,挨挨挤挤的,直压得枝条弓腰弯背,看着都叫人担忧。几株海棠树上挂满了红艳艳的海棠果,圆润剔透,仿佛一串串红宝石似的挂在树上……

我不禁赞叹,好一派美丽的秋色!那有半点萧瑟之气。

看着满院的美丽秋景,陷入了深深的怀想之中。

深埋在我记忆中的秋天是令人伤痛的。那是我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一年,一场四十余天的连绵不绝的秋雨,夹杂着北风袭击了我的家乡山区。铅灰色的天空,像倒扣着的一只巨型铁锅。淅淅沥沥的雨从清晨下到黄昏,又从黄昏下到清晨,滴滴答答的声响不绝于耳,空气凝重得令人窒息。眼见着成熟的庄稼一株株被淫荡的秋雨击倒,地里成了烂泥塘,生产队里除了队长,没有谁能下达进地的指令,庄稼最后变成了泥塘里的一具具尸体。等雨停了,社员怀着愤懑的心情将玉米棒从腐烂的秸秆上掰下来,肩挑背驮运到队里的仓库里,粮食最终全部霉变。地里的大豆连同斗秸秆都沤成了一堆堆粪土,颗粒无收。家家户户分到的玉米都是发黑的,连牛也不愿吃,宁愿饿死。村里许多人吃了那发霉的玉米,上吐下泻,照如今的标准,发霉的东西是不能食用的,吃下去得食物中毒。可在当时,有什么办法,人们不能让肚子饿着等死。

四十天的秋雨不仅使庄稼损毁,气候也在急转直下。阴冷潮湿随风而来,穿着补了几层的夹衣还觉得身体透骨的凉。脚下到处是湿滑的淤泥,行走十分艰难,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穿烂了两双父亲打的麻鞋。好多学生都逃课了,两位负责任的老师挨家挨户的去学生家里往学校请。有一些家长会配合老师催着孩子上学,还有一些家长怜惜孩子的衣衫单薄,把孩子继续留在家里。

那是一个天灾很大的年份。村里最有学问的四叔说,那一年是龙王爷在山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没有把鼻涕擦掉便睡着了,龙王一睡不醒,才造成了一连下了四十多天的雨。父亲说,是那一年的立秋当天下了大雨,这才下了一个半月的“顺秋雨”。这个秋天给我尚未成熟的心智造成了几多伤害,以后每年“立秋”的这一天,我都要在心里念叨,千万别下雨。

我记忆中的另一个秋天是一九八一年的秋天,对我来说,那的确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我高考落榜,眼看着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发小一个个走出了村庄,到外面的世界去读书,我的心仿佛就像家乡的深秋一样悲凉。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痛定思痛,在老师的爱心关怀下,好不容易托亲戚找了一所中学复读,可绵绵的秋雨一连下了二十多天,公路被冲垮了几处,班车无法通行,连平时不多见的拉矿石的卡车也不见了踪影。我被挡在了大山的深处无法动身,求学之梦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从此,我对秋天有了很不好的感觉。

工作之后进了城市,从小县城到大都市,离开家乡几十年的时间,我再也无暇顾及家乡的一年四季的更迭。城里的人行色匆匆,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没有人想着节气的更替,似乎没有顺秋雨这一说,更没有龙王爷降雨的神话,就连降水最多的夏季也没有我所经历的那样漫长。渐渐地,我对秋天的成见也淡化了许多,只是随着年龄的递增,每当到了秋天,心里便有了日暮人衰的感慨。

及至前些日子,从大哥的电话中得知,今年下了“顺秋雨”,一连下了十几天了,而且还在下着。这倒让我想起了今年“立秋”的那天,我就歇在老家的屋檐下。下午四点多种,天空中一大朵一大朵的乌云自南向北而来,像似有人用鞭子赶着一大群黑色的山羊一般,你推我挤的向前簇拥。乌云翻卷着,瞬间布满了山顶的天空,白昼如同黑夜一般。不大一会儿,密密麻麻的雨点飘洒下来。我还在想,如今不知还有没有“顺秋雨”这一说!还没等我说出口,和我一同在娘家小住的侄女说,不好了,今年要下顺秋雨了。果不其然,让她说中了。可见,从先民们传下来的农耕文明中,农民对节气变化总结出的经验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不过,经过了几代人的磨砺,乡亲们练就了从龙王嘴里夺食的经验。听大哥说,被雨水泡倒的成熟玉米已经陆续收回家了,还有部分没有完全成熟的玉米,他们也采取了办法扶起来,让它们继续成熟,只是恐怕有些减产,但没有太大的损失。听到这些,我心中暗暗窃喜,过往秋天的悲剧,在我的家乡再也不会重演。在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具备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京城的秋天永远都是秋高气爽,云淡风轻,草木繁茂,鲜花点缀,是一年中最温馨最舒服的季节。这个时候温度适中,不像冬天那么刺骨寒冷,人被北风吹着;也不似夏天那么炎热,空气凝固得像闷罐车里一样;更不如春天的脚步那样,走得短暂急促,使人来不及感受。北京的园林绿化程度极高,花草栽种之广泛一年胜似一年。二十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美北京,大好秋天的滋味。树木花草的繁盛,从早春一直延续到初冬。从没有过秋雨绵绵、凄冷萧瑟的时日。恰好相反,这个季节同样是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大有秋到人间,满城秋色喜不禁,看不够之感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感到十分幸福。

不仅首都的秋天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如今家乡的秋天也是这样。山还是翠绿的,水也是碧青的,田野里到处都是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玉米大豆成熟了,金黄的玉米穗挂满了乡亲们屋檐下的墙壁。山坡上的柿子红了,屋后的苹果熟了,金黄的梨子快要从树上掉下来了,核桃晒满了门前的场院,家家户户的庭院边上也开着五彩的菊花……

 

 

 

 

                                                   201992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