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的白云长着“双眼皮”(2):邂逅乌兰夫纪念馆
柳杨
二
蒙族巴特尔的一路上向我们友好的介绍着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夜市烧烤摊上的牛羊肉串。当游客好奇的探问真假时,巴特尔笑了起来,嘴里说道:如果这里的牛羊肉是假的,全世界就不会有真的了!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了下来。
安顿好住处,我跟爱人就来到了大街上寻觅吃牛羊肉串的烧烤摊位。怎奈时间尚早,烧烤摊还没有出来。我们只得在附近的一条美食街转悠寻觅起来。
一家颇具内蒙特色的小餐馆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走进小餐馆,点了两样具有内蒙特色的饭菜,要了几瓶啤酒大快朵颐起来。询问这家餐馆的老板夫妇,没想到竟然是河南老乡。从女主人口中得知,他们全家来内蒙呼和浩特市定居已经20余年了。
身居呼和浩特市的美食街,置身小餐馆中,我们尽情地美餐着,尽情地谈笑着。不一会,就酒足饭饱了。可是,白银般的太阳却依旧挂在西方的天际招摇着,不愿意轻易隐居阴山之后。
出了餐馆,时候还早,我跟爱人当即决定干脆继续徒步行走吧:这样既能锻炼身体,还能观赏呼和浩特市的街景。岂不美哉!
走着走着,抬头一看,在路牌上看到距离乌兰夫纪念馆竟然只有两公里之近了!绝好的好机会!乌兰夫,我们原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蒙族人中的佼佼者,是蒙族的骄傲。他的纪念馆既然近在咫尺,何不去一探究竟呢?
走着问着,问着走着,不久我们就来到了乌兰夫纪念公园。园内树木葱茏,一片苍翠,时有在此栖息的鸟儿鸣啾婉啭。由于是周末,不少市民正沿着步游道锻炼身体,人人都是一脸笑意。
乌兰夫纪念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南植物园内,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乌兰夫纪念馆的整个建筑包括主馆、纪念广场和塑像平台、纪念亭、牌楼门等4个单项工程。设计人员创造性地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和先进的现代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使这组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这里绿树鲜花环绕,一片静谧安详。《乌兰夫同志纪念馆》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笔提写。再看院中央安放的乌兰夫同志铜像,英姿伟岸,风尘仆仆,让人眼前一亮。
乌兰夫,生于1906年12月23日一个蒙古族牧民家庭。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1988年1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为中国各民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光辉业绩。乌兰夫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经中共中央批准,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在呼和浩特市钢铁路南植物园内修建“乌兰夫同志纪念馆”。纪念馆于1992年12月23日落成开馆。馆内用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生动地记录和展示了乌兰夫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光辉生命历程。
乌兰夫的祖上是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牧民。明末清初,土默川平原草肥水美,战争平息,宜于定居放牧。于是,乌兰夫祖上一家便定居在这里,靠辛勤的牧业劳动一代一代地积攒家业,过着比较宽裕的生活。
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就诞生在这里。乌兰夫幼名庆春,学名云泽。整个幼年和少年时代,乌兰夫同祖父母、伯父母、堂兄、父母及姐姐居住在一起,全家人以半牧半农为生。少年时期,他在伯父的启蒙下,开始读书识字,接受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1923年,乌兰夫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内蒙古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投身革命之后的乌兰夫,大部分时期均以家乡土默川为基地,以故居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真理,发动土默特革命运动。
驻足乌兰夫纪念馆,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一位坚定的马克主义者抛舍富裕的家业,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这样的坚定信念,这样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永远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走出乌兰夫纪念公园,已是暮色四合,草原的夜色悄然笼罩四野。步出纪念园,大街上华灯初上,温暖的人流车流,在一街灯火中来往穿梭。眺望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比肩而立,被流光溢彩的璀璨灯火装点一新。我们搭乘纪念园门前的公交车很便捷的就回到了下榻的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