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林徽因是从读到她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开始的,那种美丽轻灵的诗句是我从未见过的,读来感觉美好而耐人寻味,引起我心灵的共鸣,我惊讶:哦,原来现代诗可以这么美!诗中的那种意境、那种心情、那种感受描写得那么恰到好处,引人遐想!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多么美丽的诗句,看到一个人就像看见了四月天里的美景,听到一个人的笑声就像四周的风都点亮了,轻盈的精灵在春光里交舞着变换着,那是一种怎样美丽的感受,一种怎样浪漫的情感,怎样美好的一个人啊!
在《悼志摩》一文中,林徽因这样写到: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能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的真实......他得意地笑答我说:“完全诗意的信仰......“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一树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后来我读到一本书——《林徽因传》,因为喜欢林徽因,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品读一本好书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品读、体会林徽因美丽的内涵,我想吸取她的优点,喜欢她那种深刻的迷人的美丽的内在魅力,我想做林徽因那样美丽的女子!林徽因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在之美,这种美来自于她的修养,她的才情,她的人格魅力。外表的漂亮或许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唯有那种内在的打动人心的骨子里的美才能动人心魄,让人心驰神往!
那本《林徽因传》中的作者对林徽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或许只是她查阅有关林徽因资料的一个表象的了解,我认为不如我了解得深刻,那些所谓的资料或许有些是真的,有些却是误传或道听途说,甚至可能是一些心怀叵测的人的诋毁冤枉而捏造的一些绯闻。比如书中一处说:30年代初有一天,梁思成从外地考擦回来,林徽因忧伤地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幸福......”这件事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谣传,并非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任意一人叙述的,没有相关作品。从我了解林徽因的作品及性格为人,她是不可能说出同时爱上两个人这样的话的。她也不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在一个人的心里最爱的一定只有一个。从我对林徽因作品的品读,她心里恋着的是徐志摩,或许她没有直言过,她守着和梁思成的婚姻,对梁思成怀着一种感恩之心,婚后她和徐志摩保持着纯洁真挚的友情,徐志摩是她家文艺沙龙的重要成员。我感觉她所有的情诗都是为志摩所写,如《那一晚》《别丢掉》......这份美丽的感情只能隐藏在心里,不能明说,只好通过诗的形式排遣出来!即使她心里如此恋着志摩,她也没有直接对梁思成或任何人说她同时爱梁思成和志摩两个人这样的话,更何况是金岳霖?林徽因是那么婉约聪慧的女子,绝不可能说出那样的话,很有可能是某些人嫉妒心强恶意中伤而编造了这些谣言。
由此,我想到我最欣赏的一个女演员翁美玲,当时看古装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很喜欢她主演的黄蓉,那样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孩,一颦一笑都是那样机灵可爱,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自信,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心想自己也能像她那样就好了。后来,听说翁美玲自杀了,死于流言蜚语,为情自杀。她或许是为情所伤,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也听说有人嫉妒她,造谣、污蔑、陷害。真是太可惜了,翁美玲是那样美丽聪慧的女子,举手投足之间看着都是一种美丽的享受,她在剑桥大学读过书,当过无线电视台的主持人,为何就没有从心情的困境中走出来?为何会伤心至自杀?翁美玲如果当时能对坏人的流言蜚语不予理睬,或许她后面能活得更精彩。那些坏人真是太可恶了,为何对这样美丽可爱的女子下恶手造谣诽谤陷害?真希望恶有恶报,坏人就应该遭到老天爷的报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恶者起恶意,美好的人在她身上看到美好!无论是林徽因,还是翁美玲,自古以来有名的美丽才女总有很多人欣赏,也有一些坏人嫉妒陷害,历史会记住她们的美!
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我们不能用来评价林徽因,只能从林徽因、徐志摩等当事人的作品去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林徽因传》的作者在很多方面还是了解林徽因的,比如作者肯定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两个人之间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林徽因听从父命,为了事业,为了家人,选择了和梁思成结婚。而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剧情来看,林徽因对梁思成是有感情的,或许是欣赏,而让她决定和梁思成结婚的当时是因为梁思成车祸腿受伤了,她心地善良而同意嫁给他的。从林徽因的作品我知道她在和梁思成结婚后内心并没有感到很幸福,她心里非常怀念徐志摩,并写下了许多发自内心的诗篇,如《那一晚》,林徽因用美丽婉约的笔调揭示了她与徐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段美丽的情感故事虽已过去,但仍萦绕在她的内心,神圣而纯洁,真切而崇高。
林徽因选择和梁思成结婚,有些人认为是她虚荣心强而偏向了世俗,因为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家庭显赫。起初我也认为或许是这样,从而我对她有些生气,后来我分析了她当时的处境,认为应该是那个时代社会背景决定的。在现代开放的社会,要一个文艺女青年决定选择和一个已婚有孩子的男人结婚从心理上都是很难接受的事,更何况在那个年代?林徽因那时候只有16岁,一个内心丰富的女孩,她固然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也无疑很爱她,但她想到徐志摩已经由父母之命结婚了,有了妻子,还有孩子,林徽因这样一个未婚女孩怎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怎会愿意到别人家做继母?这实在是难为她了。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相遇是难得的美丽的缘,但来得不是时候,年龄相差也太大,林徽因还太年轻,16岁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子或许是可以谈婚论嫁了,但是倘若在现在,也就还是个孩子,还太年轻,不懂什么是爱情,或许不是爱情。当然,那个年代的女子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林徽因不想卷入这样复杂的家庭环境,也不想美丽的爱情要有这样残忍的事情发生,不想另一个人——张幼仪因为自己的出现而陷入悲剧。她希望美好的爱情里都是美好与甜蜜,更何况他的父亲、母亲也绝不会同意,她不能伤了父母亲以及家人朋友,而梁思成本来也优秀,也关心她,适合她。徐志摩比她大8岁,她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她要有事业,她和梁思成年龄差不多,可以一起出国留学,一起有共同的事业,是这些客观原因让林徽因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和梁思成结婚,婚后孩子出生也让她感到了喜悦。但是她心里很怀念徐志摩,结婚以后,仍然爱徐志摩,关心徐志摩,在追悔怀念中度过。这可以从她的诗《那一晚》中可以看出: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上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很多人羡慕林徽因的美丽聪慧,有优秀的人爱,并认为她选择梁思成是对的,可她和梁思成的婚姻真的幸福吗?从她的很多诗作中我们也知道他和梁思成结婚之后并不是很幸福,至少她的内心是空虚、寂寞的,是不幸福的,她在怀念徐志摩,她内心忧郁、追悔,只有志摩才能让她感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和志摩在一起,她才能释放自己真正的灵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情愿》中她这样写到: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因为有爱,所以美丽,从林徽因的照片我们也能看到少女时期的她是很美的,有一张手拎花篮的照片是那样美丽轻盈的样子,“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在和梁思成结婚不久,或许是北方的寒冷,也或许是落寞的心情,她得了肺病,去了香山静养,徐志摩再次与她相见,她感受到了快乐,病情和身体都好转,徐志摩去世后,带走了她的快乐,也带走了她热爱生命的激情,她的身体状况日益糟糕,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病弱的身躯再也没有了那种美丽,从中年时期的照片来看,她练就了一种与艰难生活抗争的坚毅。她活了51岁,孤独了16年,重病了27年,她所承受的心灵的孤独、身体的折磨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她幸福了多少日子?发自内心的幸福或许是与徐志摩在一起的那些美丽时光。
林徽因在给费正清的信中这样说:我在疾病的折磨中就这么焦躁烦躁地死去,真是太惨了。张幼仪说:“林徽因之所以想见我,是由于她爱徐志摩,想看他的孩子。尽管她嫁给了梁思成,她仍是爱着徐志摩。”徐志摩的诗歌因为她而变得富有魅力,她是徐志摩诗歌中永远的女主角,徐志摩说过他写诗的灵感来自林徽因。林徽因在《哭志摩》一文中说:许多热情的人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赤子一样,真实的人,不隐瞒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和别的女人结婚了。而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唯美的,最后他是为去看她的演讲而飞机失事逝世的,他的爱做到了至死不渝,给人间留下了永恒的童话。
林徽因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女,不仅在建筑行业有所建树,文学作品也是那样美。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作品。读林徽因的作品,会被她的心灵美情感美所吸引。伊人已逝,文学作品永流传,在《莲灯》中,林徽因这样写:
像一叶轻舟驶出了江河
婉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澜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旅途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