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勤沂轩的头像

勤沂轩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24
分享

二爷的小院

我把二爷心爱的紫砂壶给打碎了!

这把紫砂壶,二爷奉为至宝。

据说出自康熙朝名家华凤翔之手。当年,二爷部队驻扎京城西单胡同,从清末皇族子弟手里花了不少钱买来。

俗话说:一方顶三圆。二爷曾告诉我,自古方器最难制!名家方壶只看一点,那就是棱角的处理。这把汉方壶的大圆角尤其说明了这点。圆润细腻,四个角增之一分显突兀,减之一分便凹陷,足见指尖功力,造诣老辣。

此壶二爷从不轻易示人。

也是活该出事!那天从上海来了一位二爷的故交胡爷爷,人高马大,身材魁梧,9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听二爷讲过,当年打某岛时,全连打得只剩他们两个人。二爷高兴,拿出这把珍藏名壶,与莫逆之交的胡爷爷谈壶品茗。

我在给胡爷爷续水时,一个把持不住,壶掉地上,瞬间摔得七零八落,一地碎片。我吓得不敢吭气,亏得胡爷爷打圆场:“碎碎平安!碎碎平安!”替我解了围。

这可是二爷珍爱之物,如果保利拍卖,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亿都不好说。

这个祸,我闯得真够大的!

二爷看我愣愣地傻站着不知所措,吼了一声:“还不快去另泡一壶来!”

我赶紧弯下腰,速速捡拾碎片,拿回里屋。换了一把方壶,沏好了茶。

胡爷爷和二爷似乎并未受到影响,继续说着他们那个年月的事。时而手舞足蹈,象个孩子;时而冷静沉思,品着刚沏的金骏眉。

我则躲进里屋,假装烧开水。

二爷的小院一直都热闹。来这儿品茶的人三五成群,有达官贵人,有商界名士,还有贩夫走卒,四方乡邻。但凡能拉扯上,二爷一贯热情好客,从不吝啬。

我今年大学毕业,没事干,就回老屋跟着二爷打杂。父母在城里上班,也顾不上我。

这一段逍遥日子看来要到头了!我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

几天过去了,二爷并没有提这件事。

我有点懵逼了。

不应该啊,钱什么的都不说了,我毕竟是二爷的亲侄孙,不致于让我或爸妈给他赔钱,从小到大,我打碎二爷的茶具还少吗?只有我爸打过我,二爷可从来都是护着我的。可是,再心疼我,也不至于摔碎这个宝贝疙瘩,他却一声不吭啊。

二爷越是这样,我越是心里发毛!

这天晌午,一辆普桑停在二爷门前。从车上下来这人我不认识,年龄大概五十开外,一身中山装,国字脸胖乎乎的,下巴和腮帮子真干净,看不见胡碴。一副笑迷迷的模样儿,一看就是那种富贵相。只见他从车后厢拿出一个手提仿古木箱,有些年份儿。上面隐隐能看见有个“锔”字,篆书。

“轩子,沏茶!”二爷吼了一嗓子。

我赶忙进里屋,沏了一壶龙井,端了出来。

院子中央石桌上的茶杯,我用开水淋了一遍,摆好。

“国字脸”笑眯眯冲二爷拱拱手,也不客套,放下木箱一屁股坐石凳上。

我酙好茶,便退到一旁,半躺在一条滕椅上,翻开《鲁迅全集》,眼睛却偷偷瞄向“国字脸”,心想,难不成二爷找了锔匠修汉方壶?!

“轩子,你过来!”二爷冲我招招手。

我赶忙放下书,弹起身小跑过去。

“这是董启超师傅。董氏锔艺138代传人。打今儿起,你跟他学锔艺。跪下敬茶,行拜师礼!”

“二爷,这凡文褥节的一套就免了吧!”“国字脸”讪讪道。

“磕头敬茶不能免!”二爷头转向我,目光坚定,不容有丝毫怠慢。

这都新时代了,还兴这套。我心里犯嘀咕。可话说回来,纵有千万个不情不愿,二爷的话不可以不听。老家这块,二爷不论从年龄还是资历,都是“囡波儿万”,他说的话做的事,任谁也阻挡不了。他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一副没得商量的派头。我打碎了他的珍宝,本就心虚,一不做二不休,双膝跪地,捧茶过顶,极不情愿又毫无办法地说道:“师傅请用茶!”

董师傅笑咪咪地连连“唉唉”两声,接过茶一饮而尽。

“小董师傅,这小子我可交给你了!”

稀里糊涂地,我拜师了!我居然被拜师,而且学的是我并不喜欢的锔活儿!

这可是二爷几次三番苦口婆心做工作,我都以学业重时间紧百般推脱万般借口,这次好像稀里糊涂上了二爷的“贼船”!

这都啥年代了,手工艺早被高科技挤得没地儿呆了,二爷还一门心思想让我传承老祖宗技艺。还说我学的那个什么计算机,断电断网就是一堆废铁,管不了吃管不了喝的!搁别人这样说,我必定怼得他哑口无言。可对付二爷,我一点脾气没有!一直以来,二爷当仁不让从不输人的气势,还有身上十几处枪伤弹痕,让我提不起勇气跟他斗气用狠。

二爷没儿没女,打过鬼子,参加过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奖牌证章一大堆,但他从不炫耀。从部队退下来后,爷爷把二爷接到家,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快三十年了。爷爷奶奶走得早,爸和姑姑养着二爷。其实,是二爷在养着我们一大家子。他的离休金自己压根花不完,大部分供养了爸和姑姑上学直至参加工作。

有一年,二爷腿上一处枪伤溃烂,愣是没吭一声。我爸知道后,强拉硬拽他去医院,取出了一块生锈的弹片。我们才知当年打仗残留腿上的弹片,折磨二爷长达60多年。冲这,我打小对二爷服气,够汉子!

二爷疼我的方式与众不同。从小教我写毛笔字,教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但我对这些并不感冒,他晓得却并不在意。每次我打碎他的茶盏,他总说:“轩子要学了锔活儿,打碎多少都不在惜,权当练手了!”他心心念念教导我学文物鉴赏和锔艺,都被我搪塞过去。

这回,我之所以怂,是因为把二爷的珍宝给摔碎了!

怪不得二爷这么久不和我提这事,敢情一直在布着局哪。我心想,这肯定是二爷给我布的局!一直毛手毛脚的我,没少摔碎二爷的茶具,既然二爷如此宝贝那个汉方壶,却偏偏让我过手,怎么就那么寸?!还就葬于我手?!

事已至此,就是二爷的局,我已然入,岂可轻出?!

且看董师傅如何教我!

搁平时,小院这会儿必定会人来人往,喝茶聊天,热闹非凡。董师傅来后,一切变了,变得安静了。

我不明就里,也不想知道。一门心思咋对付董师傅。

第一天吃过早饭,董师傅端来一筐瓷片。额的个娘唉,这些咋这么面熟呢?这不就是这些年我摔碎的茶具尸首?

“今天,找茬!”董师傅话不多,也不似昨天初见时笑眯眯的,多了几分威严。

他要求我在1小时内,把这一筐瓷片按原物样貌拼凑一起,然后用细绳捆绑固定,一一摆在院子的长条石案上。

二爷追加一句:弄不完别吃饭!

交待完毕,他俩喝茶聊天去了。

额的个娘唉,这也够狠的吧!

这一筐瓷片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哥们就是一个一个捡出来,然后一个一个摆到长条石案,1小时也搞不完吧,这还要一个个对接口。我真想骂娘!可是一想到二爷的宝贝疙瘩,我瞬间怂。赶紧地,蹲在筐边,紧张地挑拣拼凑起来。

好不容易对接拼凑好一个,谁知聚拢好后,用绳捆绑固定时,一下子又散开了。一片一片又重新来。我手一刻不停地翻找、拼凑、捆绑,眼睛时不时瞄着云淡风轻喝茶聊天的董师傅和二爷。心里咒道:喝个鸟屎!

老家院子有一棵柿子树,两个成年人合抱都抱不拢,根深叶茂的。树上有两处鸟窝,柿子成熟的季节里,就会有熟透的柿子掉到院子里,有时候还会夹杂着一两个鸟蛋,红的黄的纠缠在一起,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就想吐。当然,心情好的时候,能看出印在院子里的“国画”来。

二爷讲,这棵柿子树是祖爷爷当年建院所栽,距今二百多年,历经战乱沧桑。

我正苦闷着,耳边传来“吧唧”声。顺声瞧去,原来是一棵被鸟啄了的柿子,正好落在董师傅茶碗里,掀起茶水四溅,响声一片。我乐开了花,心想,天助我也,让你整我,祖爷爷不高兴了,惩罚你哩!

二爷可不这样想!只见他哈哈大笑:“小董师傅啊,这鸟啄柿子隔空入茶,百年难遇好兆头啊!古人讲,柿茶清欢、如意畅饮!吉时吉景哪!”董师傅毫不做作,笑眯眯端起那杯柿茶连吃带喝,看得我直想呕吐!我在这里受苦受难,他们居然诗情画意。

怨愤归怨愤,我还得继续挑拣着筐里的瓷片,一件件拼凑捆绑着......

1小时后,董师傅检阅我的战果:只见长条石案上,可怜巴巴摆放着捆绑好的一个压手杯、一个西施壶、一个茶盏......董师傅近前,把绑好的三个物件打回原形。

“再来!”

......

接连一个礼拜,我都在重复着这件折磨人的事。

尽管1小时完成不了,二爷也并没有惩罚,不让我吃饭。

但威压还是存在的!

董师傅讲:“找茬儿是锔活儿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关键的一步!练眼又练心,还练手指头和腕力的相互配合。”

俗话说:熟能生巧。我拼接地多了,便也找到一些窍门,找茬拼凑捆绑的速度和质量,也似乎快了很多。

这也许就是二爷一直说的,我天生聪颖,悟性好。

一开始,我看见一整筐的瓷片心就发慌,哪还顾得上沉下心找茬?拼接好的都是块头大好弄的,瞎猫逮死耗子。

几天搞下来,慢慢地摸出点儿门道:一看花色;二看薄厚;三看碴口走势;四辨口沿大小;五辨底足肚沿。大块定型,十字捆绑;小块镶嵌,线绕一圈。等等。

董师傅说,我比他强,小时候他练这个时,一个月才摸出点门道。

这个赞,极大地调动起了我的积极性。我发现,自己从心底里开始不抵触了。

一个月后,我便能在1小时内,拼接完筐内所有的瓷片。

拼完我才知道,这些年,打碎了二爷多少茶具!

大大小小足足138件!

我粗略算了一下,平均每两个月就要打碎一件,还不算碎成碴碴,拢不到一起被二爷扔掉的。

最让我头疼眼跳的,当然是不久前打碎的汉方壶!

董师傅说,可以进行第二步学习了。

我也开始接触到一些关于锔瓷的知识。

这个行当有记载,最早起源于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以铁缚物”,另有一说起源宋朝《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锔瓷匠人图。《董氏家谱》载,他们祖上继承这门手艺,可以追溯到魏晋时代。董氏原在董家窑打铁谋生。某日,一位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自称董卓后人,被曹魏追杀,隐世百年,自创锔艺,中原大地遍寻传人,恰遇董氏先祖,遂传锔艺,被董氏先祖奉为祖师爷。这多少带有神话意味,可传承千年至今的家谱明文记载,也不容怀疑。到了董启超师傅这辈,已经第138代。至明代,也从粗活逐步发展到细活,也不用走街串巷吆喝,成了名副其实的锔艺传世。

去年,董家窑街道办逐级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获批,董启超师傅成了我们这一片锔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二爷的院子原本官贵名人出入不断,也不知什么时候系上这根线线,把我给牵上了!

我发现自己彻底沦陷了!

我并非被这个董氏家族138代传人,甚至国家级非遗传承这些虚头巴脑的名头搞得晕头转向。我完全沦陷于董启超师傅渊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

在二爷小院,和他相处越久,我越急不可耐想从他这里,学到神秘莫测的技艺。

他传授我的第二个基本功是打孔。

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打孔用的就是金刚钻,这句话似乎成了锔艺人的代称。

董师傅这套工具已经传承千年,连同那个木箱,堪称无价之宝。

董师傅讲,这些都是他和祖上对话的媒介。

我第一次听到可以通过物件与先人对话,勾起了极大的兴趣。

“打开工具箱前,先要沐浴焚香。而后请出祖师爷!”董师傅说这话时,表情肃穆庄严,眼睛里充满神圣之光。

香烟缭绕之际,只见董师傅一一从木箱里请出金刚钻、锤子、剪子、小木凳等锔瓷工具。

这木箱象极了我在民俗博物馆见的古时食盒,只不过木箱比食盒大些。左右各三个抽屉对称,上面凹进去的长方形糟,有大小不一的空格,用来放置工具和锔钉。上面的提梁可挑可背,制作很是讨巧,美观且实用。董师傅请出来的这把金刚钻的弓和钻头,结合在一起,象是一把精致小巧的胡琴,“琴弦”是用油泡过的麻绳。

董师傅说,瓷器行当九十九,残破修复水不漏;起死回生一招鲜,旧物再用几十年!这“九”便讲的是素钉、花钉、嵌补、镶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杂修九种制作工艺。“十九”指的便是使用的工具,当然只是个概数。

董师傅说起这些来,如数家珍,对我也毫无保留。我便一一谨记在心,晚上睡觉前,还把一天的修习心得,写在日记本上进行当日复盘。

这打孔的活真不好弄!

董师傅手把手地教,不再把我扔一边,只顾自个儿和二爷品茶论道了。我突然感到,这恐怕才是锔瓷的重难点吧。不练不知道,一上手,还真是!钻子总是不听话,钻头其实非常小,要让它对着画好的点位,打磨出小孔还真的不易。一拉弓,按得轻,钻头便滑;按得重,一下子打穿了。

董师傅给我拿来一片没用的瓷片,让我先在上面体会钻头与瓷面接触的触感。等到不滑脱、不穿透了,开始教我在器物上布点(也就是画锔钉的位置点位)、打孔。

这一步熟练掌握,我用了半个月,两手起了不少泡。

二爷看着我越来越进入状态,高兴得屁颠屁颠地,整天乐呵呵地甘愿当起了厨子,变着法儿给我和董师傅做好吃的。一个90多岁的老头,忙前忙后地搞后勤保障,我这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遂暗下决心,一定练好手艺,别辜负了二爷一片好心哪!

后面,我跟着董师傅学得就得心应手多了。

打孔熟练后,接着练习打制锔钉。

我亲眼目睹一条铁丝或是铜片,怎样在董师傅手里一点点变成锔钉,还是花鸟鱼虫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的可爱造型。

董师傅从他的工具箱拿出一张巴掌大小约摸2毫米厚的铜片,说这不是一般的铜片,是董氏家族的私人订制,里面按照一定比例加了黄金,赋予了它很好的延展性和抓合张力,无论你用多少辈都不会生锈。这也是董氏锔艺传承千年而不衰的独门秘笈。

“这段时间,主要练习把它剪成1毫米宽的铜丝。”董师傅说完,又逍遥地和二爷品茶去了。

我想,这有何难?谁知一上手,不是剪到中间断了,就是宽窄不一。我凝神聚力,告诚自己不要急躁,慢慢来,慢慢来。

终于,成功剪出了一条完整的,虽然跟狗啃的一样。

接着练。

等到能够剪出匀称的一条一条铜丝,开始仿照董师傅示范的锔钉打制。我先从普通的素钉练起,也是最基本的尺寸,比一般订书针稍大一点。

我小心翼翼用镊子把一厘米长的铜丝按到铁凳上,锤子一下一下敲击铜丝,先中间后两头,体会董师傅说的腕力下沉,敲出乐感。眼见铜丝一圈圈肥成柳叶状,小巧玲珑可爱极了。我顿时享受着这一刻,回味着董师傅说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与先祖沟通,这正是锔瓷的奇妙之处,一步一动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这个过程,完美了器,锤炼了心!

接下来,便是将锔钉置入打好的孔,用木锤轻击锔钉入孔。这个力度要恰到好处,轻了锔钉难入,重了会敲碎瓷。

这几路活下来,又是月余。

董师傅说,这仨月是分解动作。从今儿始,可以合练了。

也就是说,我的半只脚已经踩进了锔艺的门槛。

接下来,董师傅开始带着我,从小茶具修复练起。

这是一只压手杯,摔成了两半,比较简单。

董师傅让我一左一右各划出三个锔钉点位,瞅好大小尺寸,然后上钻。这一步至关重要。

我耐着性子,用最大的心力,完成这件处女作。

瓷片稍厚,便钻得深些,便于锔钉吃紧。

然后做了六个素钉,没用那贵重的加了黄金的铜,用一根细铁丝打制。

把锔钉一一击进孔洞后,董师傅告诉我,最后一步也万不能掉以轻心,用鸡蛋清和糯米粉补缝隙,防止漏水。这样,才算完工。

阴干之后,用刷子处理残留物,一件起死回生的器物呈现眼前。

看着自己的处女作,尽管稚嫩,却充满了自豪感!

二爷笑呵呵直夸奖,好象我捧了大奖似的。

又过几天,我完成了第六件作品:一只碎得厉害的紫砂壶。壶盖我用铜片包了个蝴蝶,壶身按碎的纹路锔了两排弯弯曲曲的花钉,远看象蝴蝶在花丛飞舞,颇为好看。

“轩子可以出师了!”董师傅对二爷说。

不到半年,我学会了一门手艺!关键是,心性好象蜇伏了许多,干啥事不再毛毛糙糙。

董师傅向二爷告辞。临行前,他交给我一本线装古书,叮嘱我照着书勤加练习。我有些依依不舍,双膝跪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感恩几个月来,师傅的悉心教导!

二爷的院子,又恢复了往日热闹。

二爷逢人便吹轩子习得绝技,还拿我锔好的茶具显摆。

端茶倒水侍候人的活儿,二爷也给我免了,好让我一门心思把那一百多件残瓷修复好。我也越干越起劲,一边苦读董师傅送我的《宋元锔瓷秘籍》,一边仿效其中技法,完成一百多件残瓷修复。

爸妈打电话告诉我,陕西考古博物馆招聘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让我试试。二爷说,这是正事!一边督促我复习迎考,啥也不让我干,还把茶桌摆到了村什字的老大队部。

12月底,成绩出来了,我居然以第二名进面。更神奇的是,面试题有一道“假如你被录取了,领导根据单位情况临时决定给你调岗,从计算机岗位调到修复文物岗位,你将如何做?”这简直就是给我送分嘛!

首先,我坚决服从领导的决定;其次,我积极参加岗位培训,成功实现跨界素质提升;最后,我从容不迫地谈了拜师董启超学非遗传承锔瓷技艺的经历,对于考古鉴赏说了一些个人的见解认知,阐明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跨界。

我能感到,在我侃侃而谈时,主考官们频频交换赞许的眼神。我的面试成绩,几乎满分!

也就是说,我“上岸”了!

我到新单位报到的前一天,二爷把我叫到他的书房,郑重地拿出一个古香古色,非常考究的红木匣子。打开后,我顿时傻眼:里面赫然躺着我摔碎的那把汉方壶!

瞬间,我惊掉了下巴!这壶不是碎了吗?

二爷见状,揭开秘密:这把壶,我有两件。一件是康熙朝真壶,就是你现在看到的,你是咱们家除我之外,第二个见它真容;被你碎掉的,是民国时期爷爷好友孙子涵的仿制品!如今,你也参加工作了。走向社会,爷爷只想告诉你两句话:一是不为浮云遮望眼,凡事拿得定、见得透,则事无不成!二是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不为浮誉所惑、不与流俗相竞,厚养力、重制气!爷爷老了,这把壶你留个念想。答应爷爷,无论怎样困顿,不当不卖,如你命般珍惜!

我的眼睛湿润了!

从小到大,给二爷闯了无数的祸,二爷却送我如此人生大礼!胡爷爷那句“碎碎平安”犹在耳畔,我也明白了二爷的良苦用心......

冬天来了,气温骤降。

二爷的院子,依旧热气腾腾,温暖如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