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永凯的头像

刘永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4
分享

《刘文韬全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当代文学青年,如何才能走上报告文学创作成功之路?如何才能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有所建树?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刘文韬全集》(《团结出版社》2014年12月)一书,现在,我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发表出来,与大家分享,其中,言词有错误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刘文韬,笔名尧山兰,曾用名刘福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6年生。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1982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洛阳市某部教导大队第四届干部预提班,201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任河南省汲县(现更名为卫辉市)某部战士、文书、代理排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日报》社通讯员,《河北经济日报》社编辑、记者,人民日报出版社特约编辑。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1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情系大地》《酱业大王》《刘文韬全集》等图书。散文《蒙汉情深》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教材全解》五年级语文(下册)。曾获中央电视台“我的春晚记忆”征文一等奖,《中国改革报》“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河北省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善行河北,美传网络”大型纪实文学创作奖。

首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文韬(笔名尧山兰)对自己热爱的报告文学事业,投入了全部的真挚感情。作家刘文韬是农民家庭出身,当过兵,当过工人,参加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任战士、文书、代理排长、作家、编辑、记者。在北京、石家庄从事报告文学创作30多年。可以说,其人生阅历比较丰富,把一生献给了党的文学事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在《刘文韬全集》一书中,作品收入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河北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的短篇报告文学和散文,共计100多篇,大约50多万字,作者对报告文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拼搏精神,从发表和获奖的大量优秀作品中,可见一斑。

其次,作家刘文韬对奋斗在燕赵大地上的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能够深入基层,一视同仁。据作家刘文韬透露,有一次,作协领导让他去采访一位省厅领导,在炎热的夏季,省厅有空调,近水楼台,有轿车接送很是方便。但是,他还是拒绝了。他放弃优越的接待条件,而是冒着酷暑,头顶烈日,乘坐人员拥挤的长途公交车,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采访了邢台市隆尧县东良镇周村村委会。由于村委会办公条件差,没有空调,他为了完成一篇令人满意的报告文学,热得衣服都湿透了。尽管如此,他个人也没有一句怨言。后来,这个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村干部和全体村民都说,是作家刘文韬采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冀南平原农村的一颗明珠----周村》,在河北经济日报《经济瞭望》周刊1999年9月2日首发后,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村落,赢得了声誉。

第三,酷爱文学、不忘初心。到了“五十而知天命”之年的刘文韬,再次验证明确了自己人生的准确定位,力争做一个为人民、为时代呐喊的大写者。面对身边一个个千万富婆、亿万富豪的出现,面对一辆辆高级轿车呼啸而过,面对一座座豪华别墅拔地而起,刘文韬毅然远离诱惑、淡定自若,坚定自己少年时代确立的文学信念初衷不改。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完成一次次精神境界的定期升华更新,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静静守望,默默耕耘,付出了辛苦,挥发了汗水,为美化祖国的文学百花园,献出了一束散发着旖旎清香的君子兰。

最后,作家刘文韬善于引用古今著名作家的经典名言,增强报告文学的可读性。为了克服报告文学语言直白叙述、枯燥乏味的弱点,作家阅读了大量的报告文学经典作品,把散文语言嫁接到报告文学上面,由他采写的人物类报告文学,大都具有散文的特点,故事性强,文字艺术感染力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通过研读《刘文韬全集》一书,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那就是: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耕耘,以文立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