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永凯的头像

刘永凯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8/10
分享

刘文韬小传

刘文韬,笔名尧山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河南省洛阳市80304部队孟津教导大队第四届预提干部班,由于母亲瘫痪多年、家里负债累累,为了尽孝,挥泪离开了心爱的军营。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打工八年。

在北京、石家庄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

定居河北省会石家庄。

散文《怀念母亲》《蒙汉情深》《北京领奖记》《我的读书故事(二则)》《送稿遇险记》;报告文学《酱业大王》《乡亲们身边的120》;诗歌《寻战友不遇》《贺李春雷获鲁迅文学奖》《儿子刘永凯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有感》等大量作品,散见于全国、省、市级报纸、电视、杂志以及网络。

荣获海内外征文大赛奖40余次。

出版《情系大地》《刘文韬全集》等图书。其中,散文《蒙汉情深》收入《小学教材全解》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怀念母亲》获中央电视台三八妇女节“最美女性”大型征文一等奖。

文艺观点:文以真为贵。

(一)立志从文

公元1976年9月9日,正当亿万中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低头默哀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只有十岁的刘文韬便下定决心,立志更名,把曾用名“刘福寿”改为“刘文韬”,时刻铭记,一生从文,成为一名勤奋耕耘的作家。

至于刘文韬为什么要坚持更名,立志从文,这要从三个方面说起。

(一)时代的影响。自古至今,“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是治理国家的两个根本方法。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多年战乱基本平息,“文治时代”自然到来,“以文治国”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

(二)家庭的影响。明朝永乐年间,刘文韬的祖先刘友贤,由于“三篇文章写得好,万岁称赞”,被选拔为朝廷的“贡生”,在刘文韬幼小的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家庭榜样。

(三)个人的主观思想、志向和愿望。因为刘文韬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像鲁迅、冰心、朱自清、孙犁一样伟大的作家,所以,时代和家庭的“双重”影响,遂导致他在儿童时代就立志更名,以文报国,一生从文,光宗耀祖。

在理想信念的驱使下,使刘文韬开始对文学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作家的诞生,搞好文学创作,埋下了伏笔。

(二)痴迷读书

1980年秋天。

一天下午,父亲见猪圈里没了草料,便让刘文韬到村外去割草。十四岁的刘文韬放学回家后不由分说,拿起镰刀,背起竹筐,把一本《三国演义》往手里一攥,就离开了家门。走到村西,见有一土坑,名曰“王八坑”,此坑大约有一米多深,就跳了下去。心想,趁时间尚早,不如先看会儿书,再作打算,谁知,由于被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尤其是“五虎大将”赵子龙,他哪来那么大的力气?继而心想,自己经常忍饥挨饿,偶尔,才能吃上一顿白花花的白面馒头,那还是母亲为了照顾孩子,百年不遇才舍得蒸一回呢!如此下去,自己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像赵子龙一样在百万军士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看得入迷,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饭时分。

感觉肚子饿了,刘文韬便起身往回走,一边往回走,还一边低头看书呢!

到了村口,碰见父亲出来。

父亲问:“你割得草呢?”

当时,刘文韬记得刚看到“草船借箭”一节,兴趣正浓,被诸葛亮惊世奇才超人智谋所折服,自己作为一介书生,自叹不如。此时,突然听到有人问话,就低着头匆忙应道:“这些柴草,都已被诸葛亮装满了船只,连带借来的十万只狼牙箭,此刻,已经运回东吴去了。”

父亲又问:“哪筐呢?”

刘文韬接着又应道:“诸葛亮要借的是箭,而不是筐!你找筐干什么?”

刚一抬头,看到父亲气得脸色铁青,举起拳头欲打。适才猛一惊醒,才知道把竹筐和镰刀,竟然不经意地忘在了村西“王八坑”内。慌忙掉转头,瞄准村西方向,飞奔而去,到了地点,见镰刀和竹筐没有丢失,终于松了口气。

此时天色很晚,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既然耽误了割草时间,只好一路上垂着头,空手悻悻而归。

(三)打工创作

鲁迅先生说:“凡事只有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明白。”

一位言情作家说:“大姑娘只是个名,老嫂子才美死个人。”

刘文韬说:“大小作家品个味,‘坐家’熟知家庭事儿。”

什么是“坐"家?这里单指专门研究“社会、家庭与人生”课题的刘文韬本人。也许,你会猜想刘文韬莫非是个硕士研究生或职业作家?然而,都不是,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刘文韬当时只是一个端得起二十公斤大板锹的年轻筛沙工、汽车与火车装卸工。

对于“社会”这个概念,刘文韬理解得很广义,至于对“家庭与人生”的切身感受,他体验的较为深刻,这是由于他很早就离开家门走上社会,当年又从包头日报《万家灯火》栏目,迈入《生活空间》专版。

刘文韬说:“最恋家的人是我。”

在这里,刘文韬想叙述一下自己的简历:1983年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团后勤机关直属加工连的一名连队文书兼军械员,次年十月被评为该团先进个人标兵,推荐参加兵种学院的军事高考,年底录取为预提干部速成班学员,1985年底毕业。这跟恋家有什么特殊关系呢?有。刚毕业时,刘文韬接连收到两封关于母亲病重的挂号信,使三年无暇顾及省亲的他开始忧心忡忡。不几天,有

个回乡探家的同村战友从老家带来噩讯:母亲病危!这消息无疑给刘文韬致命的当头一棒,刘文韬再也沉不住气了。起初茶饭不思,之后生病发烧,继之,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尽孝,只好挥泪离开了心爱的军营......恋家,使刘文韬不得已失去提干机会,走了一段人生弯路,成为一生心中永远的痛。

刘文韬说:“最想家的人是我。”

在这里,刘文韬想介绍一下自己在北京打工时的情况:1987年初,刘文韬随内丘县化肥厂铝合金联营分厂派遣的十名青工,到北京建筑总公司学习室内高级壁纸装饰技术。期间,曾被借用到中外合资的天安门“肯德基京都大酒家”建筑工地上干活,白天要两腋下夹一百公斤重的水泥不时地运到工地三楼,晚上八点才能回到军事博物馆的地下室休息。有一天,刘文韬冲新加坡监工老板圆睁双目,狠狠地瞪了一眼,跑回老家。他的儿子刘永凯因为脱水昏迷了两天,差点休克死去,刘文韬不愿尝试“丧子之痛”的滋味,由于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等儿子在县城医院从死亡线上恢复苏醒后,便给刘文韬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级职称:爸爸......想家,又让刘文韬真正体会到了“合家欢乐”的好处!

刘文韬说:“最爱家的人,最喜欢用散文辩证法写家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家贫不可丧志,人瘦应有骨气。自从儿子起死回生后,给了刘文韬很大的信心、勇气和力量,1990年底,刘文韬携带家眷北上来到塞外包头,开始寻求:如何走上摆脱家庭危机的“爱家救贫”道路?当装卸工、筛沙子、承包炼焦厂、打水泥砖硬化城市地面......样样活儿都干。经过六年不间断地顽强拼搏,终于使一个负债累累频临倒闭的“家庭”走出低谷,前景见好,实现利润1400多元,为将来搞好文学创作,初步打好了物质基础。

刘文韬相信,经过深入研究之后,他这支死灰复燃的闲笔,势必会一鸣惊人,唤起塞外读者对一个来自河北不幸家庭的新奇感,他会成为包头日报《生活空间》专版最优秀的打工者----撰稿人之一。

(四)进京领奖

这是一个让人心情异常激动的高兴时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要为参加征文活动的获奖作者颁发奖杯。

止不住的欢声笑语,顷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颁奖大厅飘溢起来。一个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青年时期靠勤奋自学一边打工一边写稿,到了四十多岁仍然时刻不忘文学创作的中年男子,正在焦急地翘首期盼国家领导人的到来,这个执着追求的中年男子,就是刘文韬。

上午十点整,人们的欢呼声终于响了起来,唏嘘不止:“布赫副委员长来了!布赫副委员长来了!”

这时,陪同人员拨开人群,护送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蒙古族老人,缓步走上主席台。

会场的气氛顿时再次活跃起来,掌声如雷鸣般再次爆发出来。

大约经过十分钟左右,会场终于安静下来。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主任阮观荣,宣布第十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颁奖大会正式开始。

由人民日报《大地》月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评选活动组织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征文颁奖大会,1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颁奖大会,旨在“谱写大地华章,推出时代英才,弘扬时代奉献精神”。组委会从4000多篇征文作品中评选出来的获奖作者,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特邀作家、编辑、记者,在欢快喜庆的音乐声中,从布赫手中接过奖杯。

上台领奖的全体人员是按照十人一组来划分的。

在紧张的等待中,刘文韬的手心渗出些许汗水。

当轮到第八组上场的时候,刘文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面对布赫副委员长近在咫尺的亲切微笑,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蒙古族问候语“赛百努”,意思是“您好”。

紧接着,刘文韬把略带颤抖的双手,情不自禁地伸向了布赫副委员长。

“赛百努?”

此时,布赫副委员长虽然脸上略微犹豫迟疑了一下,但随后很快脸上便布满了笑容,连声说道:“你是蒙古人?赛百努!赛百努!”

当刘文韬从布赫副委员长手中郑重地接过奖杯的一刹那,激动的心情根本无法形容,不知道讲什么才好。

刘文韬只是想赶快解释一下:我叫刘文韬,男,汉族,河北隆尧人,十年前由于母亲病故,家境贫寒,不得已背井离乡到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召火车站和全国蒙古族会计先进工作者斯仁扎布的沙包打工。后来,到《河北经济日报》社工作,采写的报告文学《酱业大王》,经过评选,荣获征文一等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所以,今天才有幸见到您老人家......其实,我并不是蒙古人。

但是,刘文韬因极度兴奋在眼眶中涌现出来的滚烫的热泪和噎在心里的千言万语,很快被周围长时间的欢呼高潮掩盖住了。

颁奖仪式之后,布赫副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与获奖作者拍了全体合影,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这次获奖之后,刘文韬的大脑比以前更加冷静清醒了。

他知道,国家领导人为获奖作者颁奖,是一项很崇高的荣誉。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很多人往往是在一点小小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从而,造成终生后悔。

他更知道,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首先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行,先把做人的道理学透。

刘文韬记得在《人民日报》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当有人问“世界发明之王”----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发明成功电灯的奥秘时,他回答说“靠的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家爱迪生的话,对刘文韬启发很大。

因此,刘文韬暗自发誓,一定要更加敬业,笔耕不辍,希望自己持之以恒,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并以《藏头诗》自勉:

刘家一书生,

文坛苦练功,

韬略若出奇,

成功定无穷。

      (作者:刘永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