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泽刚的头像

刘泽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7
分享

高原,那一抹辣椒红

这里的人们不怕辣,犹如不怕漫漫征途上的千辛万苦。

这里是辣椒之乡——贵州绥阳,每到秋收时节,大山深处的一抹抹辣椒红,是乡亲们火红日子的原生写照——辣椒儿女的日常生活就像麻辣火锅一样热气腾腾、有滋有味。

可我听父亲说,辣椒这玩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们穷人家里的主打菜。那时吃肉是不敢奢望的,吃蔬菜也没有多余的,于是穷人的餐桌上就只有辣椒系列菜品了——上顿辣椒酱,下顿辣椒丝;蘸要辣椒水,拌要糊辣椒……

随着农村改革的脚步越来越近,土地下户了。大家可以在自己的责任地里多种些辣椒了,有些农户一年收获上千斤辣椒,经过几年努力就成了万元户,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这里更是专业化发展辣椒产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产业越做越大,品牌越来越响,收入越来越高。

于是,从前的泥泞小路铺成了柏油路面或镶成了水泥砖路面,小轿车奔驰在这样的康庄大道上,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这倒让我回忆起了当年上高中时的情景——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从乡下到县城上学要走十几公里路,全是土路。遇到下雨天,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像滑冰一样,再加之肩上扛一袋米(交到学校伙食堂去做饭),简直就像演平衡杂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左右摇摆。当年有位同学一路上摔了好几跟头,气急败坏之下,他赌下咒语:谁要是能把我们这个鬼地方的路都能修成高速公路,我手心里煎条鱼给他吃(言即不可能),可如今这里还真有一条绥正(绥阳县至正安县)高速公路通车了。因此,我们都和他开玩笑说,你还欠共产党一条香酥鱼呢!

昔日与辣椒相依为命的乡亲们,现在靠辣椒产业致富了。有的年轻人在村里包了几十亩地,规模化种植朝天辣椒,这种辣椒又香又辣,深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有些村里自办了辣椒加工厂,将系列成品销往南北各地,经济收入着实可观。还有些从广东打工回来的“闯将”,开网店销售辣椒,誓言要让家乡的辣椒红遍天下。

去年回家过年,我看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从广东“淘金”回来,有戴金项链的,有抽高级香烟的,有穿名牌羽绒服的,有玩摩登头式的……我还不时听到有人叫“李总”,感觉就像是在神穿越。其实李总就是当年那个裤子都穿不上的“鬼娃儿”,他家玉米粥都没多余的,他爸饿得有些浮肿了,村民倒是给他爸起了个绰号叫“李肿”……

而今,山沟沟里的乡亲们住起了小洋楼,用上了冰箱、液晶电视、智能手机,好不风光。以前吃白米饭就是过年过节才能享受的盛宴,现在别说吃白米饭了,鸡鸭鱼羊肉都是他们过年过节的标配!就连以前村里最穷的那几家,去年都已脱贫了。有一家贫困户还开起了自己的养猪场,猪场大妈跟我话家常:还记得当年喝玉米粥的日子吧,不堪回首啊。现在大家都不喝玉米粥了,常常把玉米面配在饲料里喂猪喽!

放眼望去,到处是绿水青山,可几十年前那些山疙瘩上到处都是玉米、高粱或绿豆,听大人说要将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可每天都脸朝黄土背朝天还是吃不饱,又没人敢去做“投机倒把”的小生意,因此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直到土地下户,队长说,有个叫邓小平的人,个头不太高,可他搞家庭联产承包这招儿实在是高!如今,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了,乡亲们又街谈巷议:我们的领路人叫习近平,对咱们农村人的事,他是正儿八经地上心喽!于是,经过对自己人生亲历的总结,他们打趣说,这两个名字里带“平”字的人,还真能治国平天下呢!紧接着,围在一堆的几个哥们便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乡亲们闲来无事还会唱几句山歌:昔日穷山沟,吃穿都犯愁;今日小康路,轿车碾柏油;不见茅草屋,到处是洋楼;绿水绕青山,咱们跟党走。

听完一曲动人的山歌,地里的辣椒笑得更灿烂了。它还说,这么好的时代,你若是还富不起来,老子就跟你红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