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肥沃的土地能滋养人,可你听说过光秃秃的石头也能养育人吗?
这里要说的石头,它不但养活了一代甚至若干代人,而且还讲述了一个部落的童话——逝去奚人的传说……这个地方就是坐落在北京延庆西北山区的古崖居遗址。
延庆古崖居,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被称为“中华第一迷宫”,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室,共有117个洞穴。它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
古代洞窟聚落遗址。
一条峡谷的两侧,近10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壁上,遍布着人工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石室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石室;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石室。从谷底仰望,真有点像现代人在城市里修建的高楼大厦,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窗口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这里就是一个大型的公寓社区,只是没有流行音乐的环绕,没有汽车尾气的“粉墨登场”,于是你才坚信,自己穿越的是一片古代村落。
这些石室的洞口讲究几何学和力学原理。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一层洞口的位置一般都是在下一层两个洞口之间,这样既交错出参差美,更重要的是上层不至于空悬在下层洞口之上,如此便增加了洞室的稳定系数。我们不禁惊叹:当年这些流落在山野的石头工匠,凭他们的“小聪明”,为后人留下的竟是建筑力学方面的生动教材啊!
惊叹之余,自然而然就想钻进洞穴去探个究竟了。
这些洞穴或呈长方形,或呈正方形,还有的为圆形;有单间、双套间及三套间;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为3至4平方米,洞穴内的高度一般为1.5至1.8米,深为1至6米不等。房间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明室相当于今天楼房的客厅,以开放性的文化氛围来迎接客人。走进这明室,阳光直射进室内的墙壁上,尽管是冬日,也感觉到了几分温暖。凭栏远眺,秀美的山石在碧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如此多娇。此时,蓝天、山坡以及“融入”石头的自己,尽情吸收大自然赋予的野性营养,天人合一在这里不需要用言语来诠释。
细看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道相连。栈道已不见当年的栈桥,只留下穿栈木用的石孔,可以想象出这些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修筑栈桥时,那一幕幕荡悠悠的惊险画面。再看看那些岁月侵蚀过的石梯和爬山用的手扣,有的约隐约现,有的已经被无情的风雨给破相了。真难想象,这些扣不像扣、梯不像梯的“交通干道”,今天我们轻装上山,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胆,生怕有一步没走踏实就坠下悬崖,但古人是凭什么力量或技巧能够驮着那么多粮食或武器上下自如的呢?而且据资料介绍,他们还是有意识地将这些路修得不像路——万一遇到入侵者来犯,想顺利爬上村寨就没那么容易,所以这条“是路非路”还带有一定防御性质。嗬,奚人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哆嗦去吧。
古崖居留有许多适于生存的痕迹,如门、窗,既可以避风,又可以适时引进阳光;又如壁橱、灯台,陈设虽然相对简陋,但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有板有眼,家的感觉扑面而来;更让今人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屋子上角,设计了排烟道、气孔,可见空气质量已纳入了他们生活水准考量的指标;再看看比较暗的小房间,有炕,这里是卧室,炕宽可容二人,石头上清晰可见“S”形的暖气通道,只需要在炕的一头烧火,暖气就蜿蜒着暖透全炕。真绝妙,原来温暖舒适的床文化竟然可用石头为载体!只可惜今天已经看不见那洞房的花烛,听不见那枕边的夜话了;走出卧室,看见有马槽的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我们已无法猜测他们养马是金戈铁马的诉求,还是要到附近的城镇运送物资,但无可否认,这里注定绽放过马背上的文明。
接下来,我们应该去体验最值得一看的被称为“官堂子”的大洞穴了,它建造得相当精巧,而且位于最高处,整个建筑就嵌在一个偌大的石头里,真有小鸡从一个鸡蛋里出壳时的意味。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精细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还有祭祀用的神龛,估计这里是首领的住所和召开重大会议的地方。房前有一块十多平方米的空地,一来可以瞭望远处是否有军情,二来可以在这里发号施令,或商讨大是大非问题。可见,再原始而朴素的净土,只要有了利害的搅合,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强迫与服从、占有与被占有的等级恶习!
在前山的山腰处,有一口泉眼,那就是山里人的饮用水源,这是大山从石头缝隙处流露给村民的天然滋养——龙洞泉。先民也意识到,这水井是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才将山门设计在水井的外围。将敌人拒之门外,他们在自己的独立王国就可生活得有滋有味了。当然,现在这口泉眼已经有眼无泉了。这抑或是石头母亲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断奶了;抑或是因为现代的温室效应将泉水吓退了,改道了,惹不起躲得起嘛。
走出山门,冬日的寒风又呼啦啦地肆虐起来,我已辨不清这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但我深信,不管什么风,都风不干历史的滚烫记忆,风不干那精巧构思的得意之作,风不干现代人对这“山寨版”千古文明的无尽猜测与遐思——安得广厦千万间?领略一下古人的毅力与才智吧——刚性的石头上也能拓展出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