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瞎吹,世间恐怕没有谁,比刘科长更了解自己的老伴了。结发夫妻,三十多年的感情。按老刘自己的话说,老伴儿呼口气,他都能从中辨出喜怒哀乐来。
老伴贤良、温顺。对上服侍着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太太,对下照料着儿女。家庭里里外外,是难得的一把好手。逢到最不高兴的事,大不了绷起脸,说那句口头禅:“这哪象个过日子的样儿?”要逢到高兴时,脸上挂着一丝别人不易觉察到的微笑,嘴里哼哼哼,不知低声唱着一支什么歌儿。这,也只有老刘能听出来。她唱的是“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
吃晚饭时,是刘科长家最热闹、最欢乐的时候。大圆桌上,摆好了几盘热腾腾的菜,全家围坐在一起。老伴儿取出酒杯,拿出酒瓶,让老刘喝上几杯。老刘往桌前一坐,捏住筷子,先高声念句古语:“子不吃,父不饮,孩子们——请!”尽把一盘荤菜往儿女们面前推。每逢此时,孩子们就要客气一番,并把那句古语颠倒过来“该是父不饮,子不吃嘛,爸爸大人请!”餐桌上你推我让,笑语四溢。
想想,老刘若不是有老伴儿这样的“贤内助”,家庭中哪能这么融洽、和睦呢!
可是最近,全家却一连吃了许多天闷头饭,谁也不出声。女儿用筷子翻了翻菜,老伴儿就说:“这哪象个过日子的样儿?”小儿子洗碗溅了点水,她又是那句:“这哪象个过日子的样儿?”小外甥女扫地时扬了点灰,还是那句:“这哪象个过日子的样儿?”……家中笑语少了,老伴儿的那句口头禅“这哪象个过日子的样儿”到处回荡着。儿女们很纳闷:妈妈怎么啦?整天尽不耐烦?
老刘心里清楚,老伴儿不高兴,是为在北京工作的老大哩!老大结婚已两年多了,上个月打了个电话,说是儿媳妇生了个“千金”。小夫妻俩商量好了,决定只要一个小孩,因为多要孩子压力大,……为此,老伴儿心中很不高兴;只有个孙女,没个孙子怎么行呢?老刘好几次想给大儿子打电话,叫小夫妻俩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小孙子回来。但都被老伴儿给挡住了:“这样说!等有个孙子再回来,否则,我不见他们!”
老刘可难住了,平时在厂里是宣传科长,抓宣传搞报道做思想工作门门在行,可对自己的老伴儿……他有些为难了。他懂得:性格暴躁的人思想工作好做,性格温顺的人,一旦思想绕了弯子,很难转过来呐!
读了几回报纸,讲了几次故事,刘科长搞了几次小小的“火力侦察”,只要一扯到这个问题,老伴儿就摇摇头、摆摆手:“别绕了,别绕了……抱不了孙子,我不见他们。”
老刘思考再三,把这件事悄悄向老太太说了,老太太一听,竟欢喜得不得了,撩起衣角拭眼泪:“哎哟,有了重孙女了,见四代人了!”老刘见老太太态度如此,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附在老太太的耳边,叽肌咕咕说:……
一连好几天,饭菜端到老太太面前,她袖儿一拂:“见不到重孙女,我吃不下!”
老伴儿是个孝顺媳妇,见婆婆这般,一下椤神了。左劝右说,好言安慰,老太太仍气咻咻地:“我还能活几年?不让重孙女回来,还不如让我趁早死呢!男的女的,不都是亲骨肉?当年儿子参军走了,要不是你敬重我,服侍我,哪能看到今天:我还觉着,女的比男的强…..”
老伴儿不吭声了,心里有所触动,思前想后,觉得自己确实不站在理上。那句“这哪象个过日子的样儿?”渐渐说得少了。家庭中的气氛又热烈起来……
父亲和儿女之间的嬉笑逗趣又出现了……
此时,老刘给北京的小两口打了个电话……
这天傍晚,一家人正围着大桌儿吃饭,门被推开了。老大和媳妇笑容满面地来了,媳妇怀里抱着全家的宝贝,白胖白胖的“千金”。
老伴儿凑上前,一瞅,“哎呀”一声,双手将小宝宝接过来,紧紧楼在怀里。她搂搂看看,看看楼楼,不住地夸赞“咳,这小宝宝比我们家里任何人都漂亮!”
“哈——”全家都乐了。大饭桌旁,大丫头笑得“哧”一声,饭喷了一地。
整个晚上,老伴儿饭也不吃,一直抱着小孙女,在屋子里转呀转,嘴里哼哼哼。哼的什么曲子?只有老刘能听出来,那是:“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