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京的头像

鲁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07
分享

摸神仙,捉鸣蝉

大家都知道敬神仙、拜神仙。而在我的老家,每年到这个季节都要去村外面去摸神仙。

别人的神仙都是在庙里,而我们要去树林里,沟堰上、土堆旁。还要带着手电,拿着小铲子,猫着腰盯着地,不断地抬头看着树干上,才能摸到神仙。

可能你已经猜出了,我们这里的神仙,不是你认为的神仙。而是你见过,也捉过的一种昆虫。在你们老家,这种昆虫可能叫,马猴、知了龟,马虎,哨钱牛,爬杈……在我见过的昆虫里,属它的名字最多,甚至一个地方一个叫法,也可能一个地方有多种称呼。蝉蛹是它的学名,长大了叫做蝉,也叫知了。在所有见过的名字里,我觉得我们老家给它气的名字最好听,最大气。因为它会变,所以叫它做神仙。

抓蝉蛹在我们那里叫摸神仙。因为神仙白天不会出门的,只有太阳落山后,天黑下来才从地面钻出,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用摸这个词比抓要准确。摸神仙是个技术活,需要带着手电,铲子等工具。要认真仔细地寻找,看到洞也不要盲目的去抠,多数洞都不是,弄不好抠出个屎壳郎一类的东西,吓你一跳。有经验的人,看到那种洞口很小且不规则的,用手一抠,洞口马上会变大,便看到了蹲在洞里的神仙,一摸一个准。从洞里向外拉神仙也需要技术,要灵巧地拽它,最好让它顺着手力爬上来,若是轻轻去碰它,它感觉到危险就会向后缩进去,它地洞穴可能比较深,没有铲子,就会寻不到它了。若在洞口用力去拽它,它的四肢会紧扒着洞壁不出来,容易把四肢或者身子拽断,实在是惋惜了。每当把一个活生生的神仙从洞里拉出来时,心里会莫名的激动一下。用手举着神仙,冲着一起来的伙伴总要炫耀上一句,“我摸到了一个!”欢快之后,弯着腰,低着头,亦步亦趋地向前,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大家就不再看地上的小洞了。按照时辰估计,这些神仙们多数都已经出洞,开始准备上天了。怎么上天呢,首先要爬树。神仙是会选树种的,那种臭椿树,柏树等有味道的树种是它们比较讨厌的,在地下就离得远远的。而果树,柳树,杨树等树皮多汁味道甘甜的树种是他们的最爱。不过当捉它们的时候,也即有了目标,去那些味道好的树种前寻它即可。晃着手电筒,一棵一棵树的搜寻,总能看到它们在树干上努力向上攀爬的身影,当看到刺眼的手电光时,它预感到了危险,紧忙地爬到树影的背面去了。

神仙在地下黑暗的洞穴里要待两三年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十多年潜伏期。据说在地下靠吸食树根的汁液,才能一点点地长大。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拱出洞口,爬到外面临近的树干上,庄稼上,草丛里。到了一定高度,神仙开始准备变身。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望望四周,确定没有危险后,憋住一口气,在自己的后背上努力睁开一裂口。我想,这个应该是最痛苦的时候,但是为了成长,再苦再痛都要去忍耐。直到把铠甲里那个柔弱的身子,沿着开口的缝隙向外挤了出来,才终于大功告成。这个动作并非一气呵成,需要数次努力才能成功,其中的艰辛痛楚只有神仙自己知道。但是神仙不愧为神仙的称呼,刚刚还是穿着金铠甲挥舞着大刀的英雄,却突然变成了一个白嫩柔软,弱不禁风的小姐。变出来的新面孔与原模样完全不一样。但是稍过几分钟后,翅膀展开,身体由白色逐渐变成了灰黑色。它回头看了一眼刚刚褪下的金色外套,有些恋恋不舍,但是转身望了望天空,抖了抖翅膀就飞走了。自此以后,神仙就变成了蝉。所以对于神仙来说,羽化成仙是它追逐的梦想。目标实现了,就要追寻下一个目标。

蝉飞走了,去了哪里?其实,第二天就知道了,高高的树干上趴着黑乎乎的它,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不绝于耳。谁能相信,昨晚还是只能在地面挪爬的蛹,今天却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蝉。但是它始终记得它是神仙,早晚都会飞上树梢,攀上高枝,摘取更高的目标。树梢上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那是雄性的蝉鸣,它的鸣叫,唱响了整个树林,也带来了夏日的狂欢。它的歌唱不仅是为了欢乐,还是为了那位在一旁默不作声含情脉脉的雌蝉。 蝉音悠扬,树林里到处充满了爱的影子。开花结果,爱情就有了结晶。此时的雌蝉,会认真挑选那些最有营养的树枝,选好位置后勤奋地在上面打孔,然后把可爱的卵轻轻地放进树干里,让树枝里的营养液喂养它们地孩子成型。当树枝的营养被蝉的孩子喝干后,就会断落下来掉到松软的泥土里,孩子们从树枝里钻出来,爬进泥土里,开始了它的神仙之旅。值得一提地是,雄蝉和雌蝉在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会老化而死去。它们的一生,活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虽仅有短短十几天的,忙碌而充实,积极又浪漫。其用情专一,高调示爱,委婉浅唱,此情此景最值赞颂。可谓是,“黑夜凄凄几春秋,忍痛脱壳不说愁;引颈高唱情一曲?未曾悔过短白头。”

少不更事,摸过神仙,也捉过蝉。当时并没有考虑过神仙的感受,更不懂蝉的爱情。捉蝉比摸神仙更难,因为蝉总是在树梢上高唱,稍有惊吓就展翅飞走,没有工具根本无法捉到它。小时候的智慧足够多,我们发明了多种捕蝉的工具。找一根细细的竹竿,在竹竿的顶部粘上一块用水和好的面团 ,顺着蝉鸣去寻找,看到它时,让面团悄悄靠近,在蝉尚弄不懂靠近它的是何物时,面团已经黏住了翅膀,身体动弹不得,束手被擒。还有另一种捕捉方式准确性更高。在竹竿的顶部栓一铁丝做的圈,上面套个网兜或者塑料袋。看到蝉后,直接扣了过去,蝉受惊后紧忙起飞,却恰好飞进了网兜里,算作是强迫地请君入瓮了。还有更聪明的小伙伴,用竹竿的顶部栓个铁丝圈,先去树林里寻个完整的蜘蛛网蒙在圈上,再去用网黏蝉。还有的人将绣花针栓到竹竿顶部,直接用针去叉蝉。现在想来,场面血腥,不忍直视。

有一种场面盛大地捕蝉方式,估计多数人不知道,我们小时候做过一两次,记忆十分得深刻。夜色降临,树梢上的几只单身的雄蝉仍不知疲倦地唱着一成不变的歌谣,让燥热的夏日变得更不安分。大人们拿着马扎,坐在在街头巷尾处,摇着蒲扇讲着村外村里的故事。小伙伴们你追我赶地在暗夜里捉着迷藏。不知被谁提议,去树林里点火捉蝉吧!此时会一呼百应。离家近的小伙伴跑到家里的灶堂里取来了一盒火柴,其他的人就去寻找落在地上的那些干枯树枝。有人还去到场地里拿了一把柔软的麦秸秆。一切物料准备就绪后,找到树林中叫声最多的那些树中间的空地上,把树枝木柴堆在一起。拿火柴的小伙伴,趴在地上,拿出一根火柴,“嚓”的一声点亮,先把柔软的麦秸点着,塞进柴禾堆里。干枯的树枝遇到火苗,发出了咔咔地欢叫声,火苗窜起来,四周就全红火了。“赶尽去踹树!”一声令下,大家四散到火堆旁边的树下,抬起小脚丫死命地去踹那些碗口粗的树干,树上的鸟受到惊吓扑棱着翅膀飞走了。那几只刚刚还在叫唤的蝉,和那些默不作声的蝉也受到了惊吓,但是它们并不飞走,而是忽闪着翅子直接向着亮光俯冲下来,全是一些奋不顾身的样子。进直到到火堆里时,它们才明白,这里并非天堂,而是个火坑。羽翼烧着了,冒出一股呛人的焦烟,它发出了最后一声哀鸣,便在火里长眠了,过早的结束了本就短暂的一生。或许因为点火容易发生火灾,还是因为这种捕蝉方式太血腥。大人们开始出面训斥,阻止了这种行动,后来便很少发生。

对神仙的感情,还不仅仅在于捉它的乐趣,还因为它是饭桌上的一道美食。小时候摸了神仙回来,用清水洗净后,撒上咸盐,放进罐头瓶里慢慢的腌制起来,等到来了客人的时候就炸上一盘,作为招待贵宾的佳肴。如今的餐厅里,“炸金蝉”成为一道名吃,黄澄澄金灿灿,放到口里,酥脆香甜,是一种上等的酒肴。其实,最好吃的还是农村的味道,在缺油少粮的年代,不舍得用很多油去炸着吃,而是在锅底放油少许,把神仙倒进去,用勺子摁压煎制。这样的做法,肉味鲜美,脆酥有别,更有嚼头,煎着吃比炸着吃的味道更加可口。

等神仙变成了蝉后,蝉的味道就不好吃了。但是蝉却带来了美好的诗意和禅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蝉给文人带来了情愫,给军人带来了“金蝉脱壳”的三十六计。蝉还带神意,著名的取经人唐僧,他的名字就叫金蝉子,又叫金蝉长老。蝉意代表了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因而有人说蝉代表了长寿,因为吃了唐僧肉会长生不老。

其实,蝉蛹和蝉都是害虫,它靠吸食树枝和树根里的汁液生存,容易形成林害。但是,它们也为人类提供了美食,还带来了美丽的诗意。无论蝉的本身,还是我们称作神仙皮的蝉蜕,也即金蝉脱壳的壳,都是著名的中药材。《本草纲目》里说,“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所以,神仙和蝉带给我们的都是美好。

如今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偶尔才能听到几声蝉鸣。摸神仙和捉鸣蝉早已变成了遥远的往事。那份快乐也随着年龄地增长正在逐渐地消失。人生漫长,多数人过得平淡无奇,碌碌无为。倒不如这神仙的一生,虽短犹荣。在黑夜里忍饥挨饿地潜伏,逃离黑暗便努力攀高,脱掉铠甲涅槃重生。为了爱情,高调发声。悲歌一曲为红颜,即使死去也无憾。神仙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它活得通透,活得潇洒。它的身体和躯壳是有价值的,它的灵魂是有意义的。

我赞美神仙,赞美鸣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