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相锋的头像

李相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19
分享

别样的“灯”


因为教学迟子建的《灯祭》,我想到了很多灯,比如上个世纪全中国都普遍使用的马灯,比如冰心的《小桔灯》,比如在正月十五过小年时才会特意蒸做的黏灯。但感觉更亲切、更温馨、更好玩,记忆更深刻的,是儿时的一种小玩具灯——白菜疙瘩做的灯,我们家乡叫做“颤鼓灯”。


取一个较大的白菜根(也就是常说的白菜疙瘩),用小刀稍加修整,去掉周围的毛毛根儿,把面和底都削平,小心地将较大一头的中间掏出一个不露底的圆洞,用一点棉花搓出灯捻儿,再找一些零碎的蜡烛从周围压住灯捻的大部分,露出一段用于点燃,最后用铁丝将白菜疙瘩圈一圈当做把手,一个“颤鼓灯”便诞生了。


比“颤鼓灯”更馋人的,就是黏灯了,我们叫做“灯盏儿”。灯盏儿是用黄米面或其他粘面捏成的灯碗——也有小鸡和小鸭的形状——用一小段香头缠上棉花做捻,倒上食用油就成了。点燃之后,灯碗放于众神灵面前,烧香、磕头,许愿,期待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发财;小鸡放在炕头上,好让它吃掉炕上的跳蚤;小鸭则放在水缸里,以期待天天“清水满缸”。等灯盏儿们自然熄灭之后,拔去灯捻就可以吃了,或煎或炸,人见人爱。下锅之前,黏灯里面若能再包点糖,口感就更好了。


夜幕降临,每当母亲点燃黏灯准备祭神时,我趁机就点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颤鼓灯”,走出家门,呼朋引伴,嬉戏玩闹。我们三五成群,小小的“颤鼓灯”能照遍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