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新旺的头像

李新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04
分享

谢地访友

      来到谢地时,正是春天,天气格外地好。暖暖的阳光,暖暖的土地,暖暖的心情。
谢地村不远,从清流城关出发,两刻钟车程。经嵩溪,过罗陂岗,沿石狮岭伏击战遗址,再翻一座山,脚下这片山间小盆地便是。眼前数百亩稻田,高高低低排列在溪流两岸,几位村妇忙碌着,翻土、播种、下肥,田野上泛起层层新绿。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条街道从房屋旁伸展出来,弯弯绕绕,委婉且温和。两米余宽,百多米长,确切地说,更像一条乡间小路,但这已经是村里唯一能称得上平整的路面,铺上水泥就成了街。村里人大多外迁或外出谋求好生活去了,留下十几户人家,难舍故土,弃了旧屋,盖起新房,早早晚晚穿梭于此。村邻们临“街”而居,傍田而作。
鞭炮声零星响起,烟雾升腾在村庄上空,节日喜庆的气氛一圈圈弥漫,然后散去,又聚拢。偶遇往来的宾客,熟悉或陌生,都微熏着,互道祝福和问候。第一次来谢地,我感受到了山村的朴实、安宁,以及源于自然的魅力。
在街道另一头,拐弯处,我们此次拜访的朋友陈小三夫妇探出身,远远伸着手,笑盈盈地迎过来。不得不说,这双手粗糙而结实,掌心布满了老茧。难以想像,小三用这双灵巧的、饱蘸笔墨的手,创作了这么多诗篇。而今,小三用这双手,奔走废品收购市场,淘书、卖书、讨生计。漂泊的印记、途经的风霜、求索的辛劳,被小三牢牢刻进手心,嵌入发丝。十多年了,山东、山西,峡谷、平原,直至青藏高原,至此,红山上的白云,拉姆错的湖水,大昭寺的钟声,一切清幽旷远的事物,或许让小三的灵魂有了稍稍的安定。
陈小三的夫人小文,一直温柔地笑着,静静听我们扯些天南海北的话。日光之城的邂逅,成就了他们的奇缘,感动也许瞬间,相伴却是至善、至诚。这位来自云南红河州彝族的知性女子、文青,把幸福写在了脸上。
泡茶、喝酒、聊天、磕瓜子,千古流传的年味没有改变,谢地村8号的老房子也没有改变。这是村里仅有的还在居住的旧屋,由陈小三的二哥打理、使用,并照顾80多岁的老父。屋里放着些农什家具,虽然简陋,却很温馨、干净,它维系着一家人的血脉亲情。老人的耳朵不太好使,普通话只能听,不会说,交流起来明显吃力。更多时候,他喜欢单独呆着,或是去找邻居唠嗑。屋外,阳光明媚。
沿街道漫行,到南山下只需半会儿的功夫。谢地的河从山间淌过来,穿越田野和村庄,一路奔腾而去。水极清、极静,岸边葱郁的竹木和花草,浴着春天,青青翠翠的色彩,娉婷摇曳。在陈小三眼里,它太孤独,像一个人在游泳。游子的心,漂泊的云,几人不怀乡?
山后是宁化古村延祥,山上有小路通达。无论物质还是文化,两地交往自古频繁,人情亦相熟。这不,午饭过没多久,一队水茜乡的木偶戏团从山后翻过来,他们是村里出面邀请的,今天要在泗州庙开演。锣鼓一响,村里人陆陆续续赶着去看戏,毕竟,一年热闹这么一次,难得雅兴。
临别谢地村,我突然又想起陈小三的《谢地省》:
有时,我想起谢地,就像是指认一个省
或者是这样:
西藏在山顶,
我往下指,谢地是整个山下
诗意的土地,平常人的故乡。谢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串绵长的音符,在春天里勃发,在山水间跳动。疼爱它的人,将向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