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细田的头像

李细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4
分享

山路上亮起路灯


咱们村属铁山水库边缘山区,是湖南省级重点扶贫村。前年,扶贫工作队给村里每家每户装了“户户通”卫星直播电视;去年,又给村里各组农户修通连片农田机耕路,并把村里原有的进村路面加宽、硬化;今年暑假回家,家门口竟亮起了路灯。

家乡的变化还远不止是这些:村组屋场有了wifi,广场舞跳到了晒谷坪,校车、快递也悄然开进了村子。特别是那些一直在外打工而在村里没有修房子的,或者住着瓦屋平房一直没修楼房的山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都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

虽然家乡有着那么多的变化,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路,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路。

老家所在的屋场过去叫白石岩。在我的记忆中,不但地方穷,更没有一条好路。儿时曾听着顺口溜:“上坡下岭白石岩,肩挑背担冇得闲;天晴三日地开裂,下雨三天路成塘”,这是对家乡崎岖山路难行的高度概括。的确,我们山区的黄泥巴路最难走,遇水就像塘泥,溜滑溜滑的,天晴一晒,就像铁板一般。

“要致富,先修路”。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不仅把各组农户连片农田机耕路修通了,还硬化了近4公里的出村山路,水泥路还覆盖到各组屋场。现在我的家乡算得上完全通路了,并且,路每天都还在拓宽、延伸,从出村干道到各组屋场的路,哪怕只有一两户人家的偏僻地方,都可以看到水泥路。这些路虽不规则,但出门便有水泥路,像一根根纽带,或笔直,或弯曲,拉近了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距离,更拉近了偏僻与繁华的距离,拉近了贫困与富裕的距离。

路通畅了,但没有路灯夜晚出行仍不方便。“以前觉得路灯都是在城里亮,现在我们山区也有路灯亮起来了,真是太惊喜了!”暑假回家,我听到村里老人们对我说这话时,洋溢出满满的幸福感。

回乡的夜晚,走在这一条条通畅的山村路上,感慨之外,谁又会忘记过去?

儿时的白石岩,入夜,整个屋场漆黑一团,晚上大人们做点家务也得摸黑。走夜路的人,手上必打一个杉树皮做的火把,条件好的提一盏马灯。只有少数人家才点得起煤油灯了(俗称洋油灯),因为煤油供应有限,每户人家凭票一个月半斤或一斤,点不起灯的人家,煤油票就转让给别人。这能带来光明的煤油成了当时的奢侈品,一般人家平时都舍不得用,只在非用不可时才用上。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读书,晚上要做作业,只能共一盏灯。我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只好到邻居李亮家借光。我记得后来一段时间,柴油取代了煤油,柴油较煤油便宜,油灯也简陋了,墨水瓶里插根灯芯就成了一盏灯。但柴油燃烧没有煤油完全,烟雾大,熏眼睛,早上起来,眉毛鼻子,乌漆抹黑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村才告别油灯的历史。记得通电的那晚,乡亲们个个像打了鸡血彻夜不眠,他们围着电灯泡百看不厌,讨论着电的神奇。冬娭毑不敢拉电灯开关拉线,因为她听说“用电灯有危险”,怕触电,害怕电这个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带来光明的神秘物会一去不返。次文爹怎么也不相信灯泡点不燃他的“喇叭筒”,于是跟人打赌,布置一把高椅子去点,结果点了半天也没能如愿,从高椅子上摔下来,不但输了一碗甜酒糯米坨,还成了屋场里的一则笑谈。

而今,随着生活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乡亲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遍地泥泞坑坑洼洼,让人望而生畏的山路,终于一去不返;乡村的路也像城市的路一样,夜里灯火辉煌了。次文爹若是九泉之下有知,该笑得合不拢嘴了。

路灯,改变了山村夜晚的常态。时下,每当夜晚来临,路灯相继亮起,以往黝黑的山坳里如今有了一条光的蜿蜒长龙,一百多盏路灯延伸开去,亮堂堂的。山村的夜开始了热闹。山民们都从家里走出来,三三两两来到路灯下。孩子们在路灯下嬉戏,男人们在路灯下漫步,女人们有的拉家常,有的打开音响,在水泥坪路灯下跳起了广场舞,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的白石岩,晚上漆黑一片,大家基本都不出门。现在可不一样了,大伙吃过晚饭便聚集在一起,聊天、跳舞,就像城里人一样。”七老八十岁的娭毑们高兴地说。

家乡的山路通畅了,家乡的路彻底改变了。

家乡夜晚的山路,亮起盏盏路灯,照亮了田野村庄,照亮了村口的绿水青山,照亮了快乐的乡亲们的心,也照亮了我这个游子回家的路。

【本文发表于《长江信息报》2018年9月20日第7版“湖湘人文—文学”栏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