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懒散,不爱受约束的人工作近二十年没有出任何教学事故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多年前,很多高校都去郊区发展,我们学校就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松浦镇,紧挨东江桥,据说东江桥是以前日本人修建的,比较结实牢固,一直通车使用。毕业刚上班时,没有松浦大桥,没有滨江大道,唯一的54路公交车从道里开源街出发,通过东江桥,经过我们学校,然后到达其它各个村屯。我们学校对老师要求很严格,比如上课迟到算作教学事故,扣罚津贴。人为财死,我为食忙,我上班比上课还要艰难得多。
最初,倒公交追赶54路公交车,是我上班的唯一途径。能赶上54路得分秒必争,因为错过一趟,前后差出很多时间,很可能会导致迟到,尤其是早晨的时候。坐54路到达学校近一个小时,车程长,市里运行一段时间,然后通过东江桥到达江北地界。长期站着很累,如果能有座位,得依赖于有人中途下车。谁是可能中途下车的人呢?车里有市里的人,也有郊区的农民,还有我们学校的人,自己学校的人多数都眼熟。通常是市里的人在未过江时会先下车,郊区的农民多是要过江的,会坐到最后。
我观察坐车的人衣着打扮,神态举止,不同环境会培育不同的人的精神风貌。市民和农民还是有差别的,很容易就判断出来。韩国电影《寄生虫》里表现阶层差异有一个细节:气味。不同阶层的人带有不同的气味,这是很独到的表达,又确确实实很现实,在54路公交车里也能体现出气味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色彩,虽然那并不是一个贫富差距很悬殊的空间。
在54路公交车上,还能听到很多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那些相熟的人只言片语的闲聊,大致可勾勒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一个面容枯槁,神色萎靡的老太太,抱着一个塑料编织袋,一直和相熟的人絮叨着家里的窘况,眼神空洞无望,叹口气说自己是对付着活着。还会有人讲夫妻打架的事,婆媳不和的事,邻里争斗的事。偶尔也会有人讲好事,谁发财了,谁娶媳妇了,谁抱孙子了。作为旁观者,我听到不好的事也感到心情压抑,听到好事也心情愉快。
后来有轮渡了,缓解了54路公交车的压力,我又开始了倒公交追赶轮渡的上班之旅。坐轮渡比坐公交车感觉清爽一些,船从道外七道街的码头开出,在宽阔的江面上运行20分钟。我通常站在船尾,看江两岸的绿树迅速倒退,看轮船驶过时骤然劈开的波浪和渐渐平复的波纹。江中有一个小孤岛,岛上草木葱茏,偶尔会有皮肤黝黑的男人们在那裸泳,天然的野趣,船上的人并不惊讶,镇定自如地打量着,仿佛在看一个原始时代的景观。
曾有一班轮渡中途耽搁了时间,到了学校码头时,距离上课只有五分钟了。从学校码头穿过学校西南门,然后再到学校主楼三楼上课,差不多得步行十五分钟。可是只剩下这五分钟时间我该如何是好!下了船我拼命地跑,一边飞奔,一边发蒙,心急火燎。过了西南门,顺着机械学院前面的路继续跑,突然看见一个男老师推着自行车在前面,我迅速追上他,气喘吁吁地抓住车把,说我上课要迟到了,把自行车借给我。他一愣神马上答应了,我迅速骑上自行车,告诉他下课后我到这里来还车。也顾不得他说什么,以最快的骑行速度到达主楼,以最快的爬楼速度到达教室,冲进教室的那一刻上课铃正好响起!我上气不接下气开始讲课,不耽误一点时间,反倒是学生们劝我,老师,你歇一会儿再讲。下课后我去还自行车,那位老师看见我,未等我开口就激动地说:“你知道吗,我刚才在课堂上还给学生讲你的例子呢,说一个女同学上课来不及了,骑上我自行车就跑,这么多年哪,我就没看见过哪个学生怕上课迟到急成这样的!”我当时还真是年轻得像学生。
说真的,刚上班那一年我总做噩梦。总是梦见自己要迟到了,心急如焚;总是梦见找不着教室,上课铃响了,我还在一间一间地找教室;总是梦见我站在讲台上,不知要讲什么内容,万分焦灼。那个时候,我才理解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所传达出来的荒诞和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小说开端,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个大甲壳虫,他无法翻身站起来,心里却忧虑着上班迟到,怕上司生气影响自己养家糊口。这种心理状态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精神梦魇,一种无法逃避的生存状态。
我的焦虑状态持续了一年,仗着自己年轻倒也挺得住。直到我搬到校园里住,从此就不做噩梦了。在校园里住了十年,享尽了所有上班便捷的福。然后为了孩子上学,又回到江南居住。
这一次,我在江南的居住地离我们学校更远了。可以说,我的上班之旅从哈尔滨西南端到东北端,跨过一条松花江,穿越了整个城市。十年中,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松浦大桥开通了,滨江大道建好了,学校有了通勤车,城市有了地铁。于是,我的上班途径也丰富起来,通常是公交、通勤、地铁根据我的上课时间的需要被不断组合应用,像个拆分组合的智力游戏。
如果我是早晨一二节课,通常坐通勤车。通勤车不在家门口,公交车先坐几站地,到达通勤站点。到早了,站在那等,幸亏附近有银行自助取款机门厅,很多老师站在那里等,躲避冬天的严寒和夏季的暑热。有时也有一种无奈的错过,眼睁睁地看着通勤车和你擦肩而过,绝尘而去。
坐通勤车避免了上课迟到的焦虑,即使路况不好耽搁了时间,也不算老师的教学事故。在班车上遇到老友很兴奋,聊来聊去,聊孩子居多。以前,自己没有孩子时,看到女人们聚在一起聊自家孩子感觉很俗;自己有孩子时聊得比谁都多,也是一大俗人。没有老友一路同行时,就悠然地看沿途风景。为了便于观看窗外不同的景象,每次坐班车,我会选择不同的位置,有时左侧临窗,有时右侧临窗。还好,我是路盲,对大大小小的城市街道总也记不住,所以每次上班路上都有新鲜感。
从车窗看路边的建筑和行人,建筑千篇一律,行人行色匆匆。汽车行驶到阳明滩大桥时,能看到冬季松花江千里冰封,辽远荒芒的景象;能看到夏季江水缓缓流动,悠远深长的模样;晴天江水金灿灿的波光,明媚而又意气风发;阴天江水阴沉沉的波纹,岑寂而暗流汹涌。
进入江北地界时,街道宽阔,景色怡人。班车绕着著名的哈尔滨大剧院行进,这一带的风景清幽静美。夏季感受满眼的碧绿,一簇簇艳丽的花朵点缀着草地,一汪汪清波荡漾的小水泊,草木扶疏,像印象派画里的夏日田野。冬天的芦苇更有风致,黄褐色的,细细的茎秆,纤弱而倔强的排列在雪地上,尽展生命的柔韧风姿。在滨江大道上,隔着松花江,能看到江南岸五个林立的大烟囱冒着黑烟,慢慢扩散成烟柱,烟柱在阳光的照耀下镶上了一圈金边儿,一种诡异的变幻。有时候五个烟囱的烟形成了五根手指,还有臂膀,形态柔美,像是女人在舞蹈时的姿态。和天上的云相比,云淡定从容能变幻出各种事物,这黑烟的变幻像是恶作剧,顽皮而迅捷。
我也时常乘坐地铁,地铁在地下穿行准确迅速,是一种只有时间感没有空间感的交通方式。乘坐地铁时,我还是习惯性的观察人。观察人是为了判断谁是将要下车的人,这个时候有点难度,衣着打扮、神态举止不能作为衡量依据了。新环境下得改变判断方式,通过乘客是否看手里的手机来判断。路途远的会一直低头看手机,头也不抬;路途近的,一边看手机一边抬头看地铁到站地名,也有干脆不看手机的。不过,我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把手机收起来,可是一直没下车,我都下车了,他还一动不动,我怀疑他的手机可能没电了。
我坐地铁时不大愿意看手机,主要是靠观察人消磨时间。那些上车的或下车的,那些年轻的或年老的,那些漂亮的或丑陋的,那些优雅的或鄙俗的,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的趣味爱好是什么,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我观察他们就像观察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时候,会看见特别印象深刻的人,曾遇到一个气质端庄文雅的年老的女性,像是退休很多年了,黄褐色头发稍显得有点白,微微笑着,举手投足矜持而又妥帖。感觉她从前应该是话剧舞台上的演员,那风采和仪态,浑然天成,有一种很自然很舒服的美感。我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她的魅力,直到她下了地铁。
真不知道,是我抛弃了时代,还是时代抛弃了我。私家车盛行的时代,我却不会开车,也懒于学车,当然也就没有车,我们全家人对车的无知和浅陋也实属罕见。我朋友的儿子二三岁时站在街边能说出各种车的名字,我却只认识标识好记的或者有英文标识的,比如四个环的奥迪,比如英文字样的volvo。曾经,我一个球友打球时总会顺道接送我,我并不知道坐的啥车。有一次接我时,我直接奔着停靠在路旁的一辆车走过去,那车的颜色应该和球友的车大致仿佛。球友在后面的车里探出头来问:“你区分不出这两辆车不一样吗?”我摇摇头。打球时我悄悄问别人我坐的是什么车,那人轻描淡写地说:“奔驰,也就一百多万。”有朋友劝我学车,说阿猫阿狗都会开车,你怎么能不会?可能我是阿猫阿狗之外的,出行不便时会冒出一定要学会开车的想法,一旦方便了,一切想法又都置之脑后。最落伍的可能也是最先锋的。当人人都开车时我不开,当人人都不开车时我也不开,我算不算是一个低碳环保主义者呢?虽然不是有意识那种的。
我特别渴望我和孩子每天早晨迎着朝阳走在上学的路上,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可惜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不给阳光让道,我们只好走在高楼的阴影里。偶尔,楼与楼的空隙间露出点阳光,我和孩子就在阳光地带多停留一会。可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人行道上横七竖八停靠的车辆,让人心烦意乱的躲避。我想顺顺畅畅地走路都困难重重,躲前面的倒车,躲后面的来车,左右两面突如其来的车辆还要躲。
但是,在走路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趣味。在哈西复旦路的地铁通道里,在早晨上班的特定时间段里,在奔走的人群中,总会反复看见一些人:有个年轻的男孩,衣衫整齐职业,像是刚入职,走路健步如飞,虎虎生风;有个年轻的女人,总是匆匆忙忙地从地铁扶梯上跑下来,快速穿行,裙摆翩翩,头发蓬松飘扬;从地铁口出来,转角总会遇见一个年轻的男人,长发即肩,衣饰独特,状如艺术家,一副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的神态走向地铁口;一个中年女人也会在那一刻迎面款款走来,像是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皮肤白腻,服装考究,踩着高跟鞋,不慌不忙,走得袅娜。
疫情快要结束了,也该上班了。单位统计每个职工上班的出行方式,我不假思索写下:通勤车;公交车83路;公交车31路;公交车35路;地铁1号线;地铁3号线。出行线路这么多,基本是公交、地铁、通勤相组合我才能完成一次上班之旅。
身在人群之中,熙来攘往,利来利往。上班之路虽然有那么多的波折和辛苦,但是,我觉得,路途上有趣的人和有趣的风光,甚至还有一些人间百态,我从没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