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锡文的头像

李锡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1/25
分享

聆听乡音

乡情.jpg

散文,就题材而言,作家写“乡情散文”的一定很多,甚至最多。抒发乡土情怀,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表现。村庄,老屋,一缕炊烟,爷爷的老花镜,童年的小伙伴,门外的那条狗……每个人站在不同的时点,找回各自的感觉,无论甘甜还是苦涩,都会永久地保存于内心深处。这种散文喜欢的人多,也是由于“好写”。

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还不容易吗?非也!好写是真,写好不易,尤其我们许多的中老年人,深受作文“格式化”和“文牍风气”的影响,习惯于“三段论”、“泛亲情”表达,很难摆脱单纯反映个人喜怒哀乐的“流水账”和“苦难乡土”的描绘。

近读山东作家朱素荣散文集《一路芳馨》,就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说是“近读”也不准确,因为她的作品从前也读过不少,包括收入文集的文章,都能读出亮点。结集而发,亮点便汇聚成了亮光。

朱素荣老师的散文,写得最多的当属乡情散文。我发现其中的不少篇章,写作上早就摆脱了以上所言之“流弊”,而呈现出精致、独到和提升境界的特点,不啻为值得广大的散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考与思考的作品。

朱素荣的写作很是细腻。透过文字看出她非常注重生活细节的观察与发掘,甚至用小说的笔法来描写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如《北方的年》中:“母亲喊开饭了,我顺势下坡,忙丢下鞭炮跑进屋里,看着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水饺,早就馋涎欲滴了。等一家人围坐桌前,我便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水饺放进嘴里。”在这前后,都有“过年”情形的大段描写。这同泛泛讲述北方过年的记叙文相比显然是“技高一筹”,因之也更有味道。

《婚姻的模样》一文,同样以细节串起了一个生动故事,结尾则是耐人寻味的一段话:“颖的眼里有了怨气,平心里是不是根本没有她?他从来没有为她而想过。婚姻不该是这副模样呀?颖难受地想着,她决定,今晚要跟平好好地谈一谈……”全文没有用一句定义、结论,却令读者去回味咀嚼。

读罢《炼胆》《守望》《与苦难相伴》等篇,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热爱与怀念之情自不必说,更重要的她以细腻而深刻的笔法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报刊或者网络上,她发表作品不是以“量”取胜,不是发出很勤,但却是追求精致、追求感染力效果的那种。

5c0d026febbff07b174c79adffdd213.jpg朱素荣的作品精致、精细,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形成散文的素材。例如《雨中流韵》,是写“听雨”的感受,写出了雨的季节、雨的景色、雨的心境,一滴雨也激起了无限的遐想,“秋天的雨清凉舒爽,却在寂寥中夹杂了‘雨打芭蕉闲听雨,道是有愁又无愁’的情调,继而生发出一层淡淡的忧伤与孤寂。”哪怕是“一蓑烟雨”,她也有着特别的感受:“不为别的,就是喜欢子瞻的那种我行我素,不畏艰险的豪放与浩然正气”。文中多用比喻、想象、意象等手法,阅读此文,令人浮想,涓涓细流与磅礴之气交融,大自然的美与人间情怀相辉映,读者的心随着文字而起伏、激荡、遐想。

她写“小狗”、“小青蛙”、写与蛇的“不期而遇”,超脱了一般性的生活情趣与自然属性(趣味、喜爱、惧怕等等),而归结为“相生相容,相聚相守,热爱自然,和谐相处”。写作上从一人一物着手,通过详尽的叙述,写出了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爱,升华为一种有价值的哲理或思想高度。

阅读朱老师文章深深感到,作者是个很怀旧且重情的人,她的许多作品不仅显示出女人所特有的细腻表达方式,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并洋溢着高尚情操。她是职业教师,文字中有对学生的母亲般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有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她已年届中年,文字中有对婚姻的警示、对青年男女的关心;她是女儿、母亲、妻子、远行的游子,文字中有无数的感念、感恩与期待;她是一位作家,文中有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对于现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她是一个新时代的公民,文字中有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的由衷骄傲、对辉煌时代与平凡人生的感激。意图在心,落笔有声,她随时聆听乡音,在聆听中荡涤心灵,在聆听中迸发激情。朱素荣也写了若干的精短散文、杂文,抛开了一般的“说教”和居高临下的“教诲”,以平视的角度、平静的心态、平实的笔法,走进读者心灵,与读者对话,无不显示了蓬勃向上的精神,充满了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

这些,都显示出朱老师散文的思想意义。

“乡土文学”是个特定的概念,始于小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从来不甘落伍,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一次次被触摸,“乡情”一次次被唤醒,“乡音”一次次被聆听,而乡土文学的创作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作家,只有植根于乡土,植根于人民中间,才能写出接地气的作品;只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才能写出有灵气的作品;只有冲出写作的“藩篱”,大胆探索新路,才能写出有锐气的好作品。

著名作家柳建伟有一句话:“作品的文学性决定其成败生死”,所谓“写好”,无非是让作品更加“文学化”。朱素荣老师在“写好散文”上,是做了很多探索的,也取得了成效。她的许多篇章,是聆听乡音之后铸成的美文,是符合文学审美要求的具有魅力的散文,是净化、美化心灵的散文,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值得一读。

谨此为序。

(作者李锡文,此文系为山东作家朱素荣散文集《一路芳馨》所作的序言,该文集即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