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锡文的头像

李锡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1
分享

淘金,淘金!


看看150多年前漂洋过海去澳淘金的华工前辈们,无论如何也现象不到今日中国的光景 

     一般说来,“华工”是个专用名词,专门指若干年前到国外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中国劳工。如今的“洋插队”、打工族”就不能称“华工”了。“华工”是旧中国穷苦百姓漂泊四海、艰难谋生的亲历者,是血泪与痛苦的代名词。考察历史上的澳大利亚华工踪迹,也许比了解美国华工的历史更为困难一些,主要是现成资料较少,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也不多见。为此,我多次来到“澳华博物馆”,这博物馆位于拥挤的商业区一条小巷内,不大的空间,却承载着百年历史风云。那里陈列着许多澳洲华人的历史文物、图片、书画、器皿、服饰、工具、家俱等。全馆有5层展览室,分别是电动“淘金热”展览、多荧幕幻灯片视听展览、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书画展览及巨龙展览。每当走进这座博物馆,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凄惨的一幕——拖着长辫的华人在白人的皮鞭和枪口下挥汗抡锤,寻掘黄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50年前的“猪仔” 

    早在150年前,就有广东、福建等地的许多华人结伴来到澳洲,当然这不能说是最早到过澳洲的中国人。据说在澳洲北部地区,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中国宋代的陶器之类,说明那时中澳之间已有来往,中国人早于欧洲人600多年登上过澳洲大陆!150年前的中国,腐朽的清王朝已经日暮途穷,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华南沿海地区的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或为逃避战乱,或为谣言所骗,纷纷远走他乡,有的去了美国,有的去了古巴或秘鲁,有的去了南洋。

    清咸丰二年(1852年),闽粤沿海地区传出“澳洲遍地黄金”的消息,许多农民跃跃欲试,去澳“淘金”。

    当时外国的投机商和人贩子趁机在香港、厦门等地设立“猪仔馆”,从事招募华工的勾当。们采取种种诱骗手段,招募华工,并约定华工到澳后的劳动收入作为“赎身费”,3年后方可获得自由。这种“契约制度”也叫“卖猪仔”,华工成为“契约华工”,俗称“猪仔”。华工们上了“贼船”,就如同进了地狱。在贩运途中,他们被锁在船舱内,拥挤不堪,通风差,食物缺乏,并不时受到人贩子们的打骂,如同牲畜一般。患病者被抛入海中,葬身鱼腹;有的被打死,或在船舱内被闷死,能够活着到达澳洲就“阿弥陀佛”了。

据记载:有一艘名为“ONYX”的轮船从香港出发,载有196名华工,因途中吃不到新鲜蔬菜,吃咸鱼过多,到岸后竟有70多人患上了坏血病,其中41人很快病死。


    “中国人的好运” 

    最早在澳洲发现金矿的是美国人哈格里夫斯(Edsard H·hargraves),1851年,他在新南威尔士的巴瑟斯特(Bathurst)附近发现了金矿,不久,人们又在维多利亚州的巴拉瑞特(Ballarat)和本迭戈(Bedigo)等地相继发现更丰富的金矿。

    最初华人大多集中在巴拉瑞特,1853年,该地区有华工2000人,3年后增至2500人,华人一度占该市居民总数的1/4。华人们从不同地方奔向黄金产地。他们拖着长辫,头戴竹制的“苦力帽”,肩挑扁担,挑着衣服细软,上岸后靠双脚长途跋涉数百上千公里,成群结队,翻山越岭,寻找金矿。他们住在简陋的窝棚里,人在里面无法直立;所用的采矿工具只是锄头、铁锤等原始家具。用这些工具掘井挖沙,一些人下井,把泥沙运到地面;另一些人在井口用木盆盛着沙石,以水冲洗,不停地摇动。因金沙比泥沙重,故泥沙被冲走后,粗金沙粒便留在盆底,这便是“淘金”的过程。华人善于吃苦耐劳,他们起早贪黑,拚命挖掘淘洗,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也不肯停下。有的矿越挖越深,达十几丈,时有崩塌,华工葬身井下。他们没有技术,工具简单,常常在白人开采过的废弃矿抗里挖掘残渣,因而被白人轻蔑地讥笑“挖渣滓的家伙”、“跟踪者(Taicers)”。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努力,华人偶尔也能淘得残留下来的金沙,得到意外收获。后来澳人常用“中国人的好运”(Chinese’s  Luck”)来形容一个人的运气极佳,即由此而来。

    华人们在荒山野岭中采掘金矿,不仅要抵御风霜雨雪的侵扰和毒蛇猛兽的袭击,还得对付白人和野蛮土著人的挑衅与进攻。那时深山中的土著人仍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甚至还有“食人族”,华工往往惨遭杀害后被生吞活剥。这些土著人在抓到活人后,怕他们逃走,先砍断其双脚,放在洞穴里。华人痛苦呼号,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土著人则逐日割下其肢体,当作美餐。

    华人淘金的历史是一部血泪斑斑的苦难史。应该说,广大华人为澳洲的早期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排华风暴

    从19世纪中叶,华人来澳淘金人数不断增加,在维多利亚州,1857年初有华工25528人,到次年末,增至42000人;在新南威尔士州,1856年仅有华工896人,1861年达到21000人;昆士兰州发现金矿较晚(1869年),到1877年来此地的华人已达25000人。华工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经过长年累月地拚命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将大量黄金运回或带回中国,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并改变着家乡的贫劳落后状况。仅墨尔本口岸1856年7月1日至1857年6月30日一年时间里,运往中国的黄金即达111903 盎司,在当时价值约50万英镑。华人的不断涌入,加之华人挖出的黄金正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就引起了白人的嫉恨。他们以种种理由反对华人,诬称华人“不合作、不卫生、不守法”,掀起排华风波。1855年,维州政府竟然通过一项限制华人入境的法案,规定轮船每10吨位只能搭乘1名华人来澳,并规定入境华人每年须缴纳人头税10英镑,另加1英镑的“保护费”,用于当局雇佣保护人员。这种法案后来得到南澳洲和新州的响应,华人入境受挫。1857年7月,维州发生了巴克兰(Buckland)矿区排华暴行,华人的房屋被焚,财物被抢,3名华工被打死,数人受伤。1860年在新州的“兰坪洲”(Lambing Flat,今改Young市)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排华风暴,数千白人见到华人就追逐殴打,烧毁帐蓬,抢走并焚烧财物,到处开枪追赶,约1200多名华工像牛马一样被包围起来施以暴行,多人被打死,数百人受伤。暴徒们用华人的辫子把他们吊在树上毒打,其状惨不忍睹。

    1888年6月,大洋洲第2次洲际会议在悉尼举行。会议通过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华人入境的协议,规定任何船只每500吨位方可载1名华人入境;华人入境必须得到书面的许可证;华人跨州迁移也必须事先获得准许等。这些协议实际上几乎把华人拒之于澳洲门外了。

此后,在澳华人有出无进,至1888年华人有5万人,至1901年更减至3万人。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采取进一步限制移民政策,规定每个进入澳洲的移民须默写一段50字长的欧洲国家的文字。华人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员来澳因此而更加困难了。为澳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华人竟成为白澳政策的排斥对象。华人纷纷回国,留下来的也都相继离开矿区,向各城市转移,从事洗衣、餐饮、家俱制做及种植蔬菜水果等。华人在澳淘金的时代就此结束。


    重见光明

    今天的澳大利亚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白澳时代”已被历史所抛弃。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民族在联邦的旗帜下和平共处。华人已拥有40多万人,汉语成为澳洲仅次于英语和希腊语的第3大语种。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华人在澳社会地位已有根本改善,一些华人走向政治舞台。正象前些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追逐墨尔本》中一句台词所讲:“在美国的华人想的是怎样生存,而在澳洲的华人想的是怎样发展。”澳洲一些大城市兴建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唐人街”、博物馆、纪念馆、牌楼、公园、餐馆等。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愈益增多。

    如今,澳洲的许多淘金重地已成为游览胜地。本迭戈市仍保留着19世纪的建筑风格,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地追寻一百年前淘金者的足迹;离本迭戈不远的巴拉瑞特,已经迎来了700多万游客,在这里,人们端着淘金盆,在溪水边体验当年淘金者的乐趣与艰辛。在众多游客中,有不少是华人,华人来此一游,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淘金,换不来命运的转折。祖辈的经历是一部苦难史,更是一部奋斗史。今人读罢这部史书,不忍回味,却又不能忘却。更有心灵的震撼,不由得呐喊一声:国人当自强!

    

    1997年作于墨尔本布莱克本

    2018年修改于天津河西

    注:2014年有统计说澳大利亚的华人数量达到80万人以上。实际上得出准确数字并非易事,有多个口径,在海外出生的华人如何计入?华人与当地人通婚的后代是否计入华人?华人中的逾期居留或者非法移民怎么计入?等等。但近年来旅澳华人数字激增是不争的事实。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格式咋回事呢

李锡文   2019-03-23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