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家》序
李亚民
认识孟凡功老师,缘于灵宝市文联、妇联2016年组织的“最美家庭”采访活动。作家协会是采访者和创作者,孟凡功老师是我们《最美家庭故事集》的77位主人公之一,负责采访撰写孟凡功老师的是杜忠波老师。他说孟老师家的故事确实很感人,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荣誉,也不只是他们家庭的荣誉,同时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只是他们家居京城,采访实在是不方便,问我能否调换一下。调换肯定不行,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因此他不断将电话采访信息传给我,再经过一遍遍修改,最后总算完稿了,发去让孟老师看。
孟老师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不满意又重新改,改了写,写了又改。就这样反复好几次,电话费耗费了不少,我给他鼓劲,认真细致才能打磨出精品嘛。
那时,孟老师做人做事的严格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料后来有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电视台屈局电话,说有一位全家都居住在北京的孟凡功老师,写了6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想让我给看看写个序,还说把我电话号码已给人家了,让我一会儿注意接电话。
刚放下电话,孟老师电话就来了。孟老师说,其实我们见过两次面了,一次是你的《花开之声》一书研讨会上,一次是张增有老师孩子结婚,你当时还在上边唱了一首歌。啊?我迅速在脑海中搜索,哦,想起来了!十年前,那个帅气的高个子,就是孟老师!随着聊天的深入,我对孟老师的印象也慢慢丰满起来。
6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百姓人家》,让我对孟老师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只是一名优秀家长和模范教师,而是对平常普通的日子有着独特感悟,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叙述和表达生活的草根作家。平实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百姓人家生活画卷。作者对情节的处理详略得当,繁简适度。 人物性格也各有特色,孟繁洪,刘二信,吴宝……等众多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地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饱含深情。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那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始终贯穿在作品中。
其中有喜乐,有爱恨,有坎坷,有坦途,有迷茫,有清醒,也有光明。 我一边读,一遍感叹作者写作功力的深厚。
体验真实生活,创作精彩小说。
《百姓人家》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成长史,也是中国农村底层小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缩影。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将会影响深远。
掩卷深思,不由使人泪奔。首先是60多万字的不容易,再就是他现在各种光环来的不容易。一字字、一句句的精彩叙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集中充分体现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生活中的孟老师在当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而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永远都是普通百姓。
百姓人家实在,重情重义,却并非贪生怕死,愚昧无知,软弱可欺。
百姓有百姓的生活方式,有百姓的血性和骨气,也有百姓的追求和信仰。他说在全国人民都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作为百姓的他,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他的愿望,是写一部书,记录下他和他的家人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以及生活琐碎的种种。并希望对所有读到的人,能有裨益。
他不只是敢想,而且敢做。在《百姓人家》完稿的那一刻,他终于如愿以偿。
这还是一部纪实文学。真实大于虚构。60多万字,可以想象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如果不是首先感动自己,我想作者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拿起笔,逼自己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去完成这一苦差事。
写作,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其次,是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大爱。
这是一个家的故事。平常却不普通。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着清晰的形象和感人的温度的。
这个家庭的原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后世子孙。名人之后,自然是有着优秀的遗传基因,因而他们的不同凡响,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旁人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先天优势。
先天的优势,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成才,不过是早晚的事。
再者,小说中主人公孟繁洪的成长,让人不由得想起一个词:感恩。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回头看所有的人和事,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哪个人的生命中,一定是来教会这个人一些什么。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或者说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与这个生命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而要把生活的真实,转化为精彩的小说,让人爱读爱看,确实需要一番硬功夫。需要作者有驾驭现实素材的能力,编织故事情节的技巧,小说语言叙述的绝活,以及从琐碎中提炼主题的本领。这不是课堂上能教的,而是需要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去经历,去领悟,去沉淀。足够的生活阅历,是一切小说创作的基础和本源。除了积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真实的生活,其实是除却任何技巧和刻意雕琢的本色小说。
《百姓人家》是一部励志小说。在平常的日子里,有人人都看得见的苦难和泪水,也有旁人看不见的奋斗和欢乐。请看,愤怒与欢乐的“避雨窑洞显智慧,乘骑毛驴人惊喜”“送子上学踏薄冰 勤学苦练夺冠军”
。还有苦难和泪水的“爷爷撒手离人寰,繁洪入学受屈怨 ”,以及“忍饥饿愤怒呼喊,战恶狼寨子山顶”等。
在主人公孟繁洪从小到大的成长岁月中,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细微渗透,有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执着,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有百姓人家和周围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拼命挣扎,有社会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请看“二信嫉妒害繁洪,文章夺魁考一中”,“狂风暴雨倾桃林,繁洪搭救老军工”,“身先示范做榜样 科学种田获高产”等。
孟繁洪、吴玉、刘二信、卢贵仙、张二横、阴清风……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斗恶狼、三年自然灾害、大集体、评职称……等等一段段生活过往,都一幕幕真实再现,如电影镜头一样回放。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正与邪,美与丑,善与恶,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人间的种种世相,生活的苦辣酸甜,是非福祸,苦尽甘来……
百姓人家的生活,丰富而深刻。如果没有作者对平常生活的细心观察,精心揣摩,是绝不可能写出如此细腻而丰富的文字来的。
人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说演员是用表演艺术来表现生活,那么,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载体的小说,则是在用文字来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一个好演员尚且如此,那么一个作家,背后所投入的精力,所下的功夫,绝对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非文字创作的人能懂。
生活中的作者,和他的家人们是“书香家庭”,“文明家庭”的楷模,凭借着他们优秀的品格,突出的成绩,感人的事迹,当之无愧成为不少家庭学习的榜样,令人尊敬。
而在这里,我只想说,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他忠实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认真梳理时代发展脉络,大力弘扬人间真善美,热情讴歌新时代的精神和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这份敬意,是一个作者,对另一个作者的尊重和敬意。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展现人生百态、时代风云,也畅想未来,描写理想的人类生活图景。巴金的《家》,巴尔扎克的《葛朗台》,还有沈文的《边城》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状态。文学就是人学。透过文学的眼睛,让人更清醒地认识现实,也让人保持着对生活的憧憬,与至真至纯的赤子之心。文学也如同天空飘荡的云朵千姿百态,如同花园里生长的花儿色彩斑斓。
再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老师,她当年毅然决然下放到农村,背离城市去真真实实地感受农村带给她的那种新鲜气息,感受底层农民特有的味道,所以才能创作出了许多影响力不凡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虚构,为真实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也增强了感人的力量。《百姓人家》小说中的人是假的,但事却是真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凡人百态,不失为一部好小说。
如果笔墨间的快意恩仇变淡一些,如果能跳出个人感情的圈子,如果在故事衔接、过渡方面能处理得更委婉一些,我想会为这部厚重的长篇小说《百姓人家》锦上添花。
希望能与作者共勉,与读者共勉。
在此,衷心祝贺《百姓人家》出版、衷心祝愿孟老师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在品尝文学硕果给他带来喜悦的同时,祝愿他和家人健康幸福,万事吉祥。
是为序。
2018年5月6日于清馨园
本序作者李亚民,笔名黛馨、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编著有散文集《花开之声》,纪实文学《见证》,《灵宝优秀作品选》《最美家庭故事集》《红绣荷》《张守仁老师在灵宝》画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