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民
人生,是一次旅行。丰富而漫长。千山万水总是情。
文学,是一场修行。苦乐紧相随。阴晴圆缺醉百味。
有些人,对面相逢不相识,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
有些人,只一眼相知,却是心意相通。一旦相遇即缘起,一语即出心共鸣。
更何况,这次和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欣然相遇的,是文学同道中人,而且,是一位名动天下的文学大师。
他谦逊,随和,博学,风趣,有着水一样的透彻和智慧。
五天的相处,在人的一生当中,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然而,由此生发的些许回忆,却足以让我们品味终生。
提笔欲诉,却只恨笔墨不够。如此心绪,不止我一人。且从我开始,表一表未尽之情意。
有一个名字,在文学的长廊里熠熠生辉。有一个智者,和中国文坛上许多闪亮的名字连在一起。也许,他不会被时时想起,但是,却永远不会被忘记。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他,在《十月》杂志上编发过多部获奖作品,他,编发的《高山下的花环》产生了全国性的轰动,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阅读高潮。当年,近十家制片厂争着要拍这部电影,至今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依然震撼着、净化着读者的心灵。
他的散文,很多被编入课本,成为学生们反复诵读的名篇。不少人再次听到那些曾经非常熟悉的字句段落,依然会心潮澎湃!
他,是京城四大名编,“鲁迅文学奖”的评委,《十月》杂志的副总编。曾几何时,这位文学大师对我们最底层的作家而言,是那么遥远,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相见,只有在文字里,或是在梦里。
终于,他向我们走来,耄耋之年携手夫人陈珞女士一路颠簸劳顿,循着他一生钟爱的《道德经》散发的祥瑞之气,从遥远的首都北京,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不是在《看着铁凝一路走来》的温暖文字里,也不是在熟悉的梦境里。
他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这些最底层的文学爱好者身边,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
他的名字叫张守仁。
2017年11月3日到11月7日,五天时间的接触,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的做人、作文,以及讲政治,顾大局,求学问,淡名利,凡事德为先的一言一行,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
一时间,张老和陈老的灵宝行成为当地作家们的热门话题,个个觉得意犹未尽,纷纷要求留下这段美好记忆,供日后慢慢回味。
于是,杜忠波、张岳旭、孙天禄、郭留钦、郭海、卫伟他们自发成立了画册编辑筹备小组,资金困难?不成问题。只要主意真,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干部大学校长赵博理老师、远在郑州的著名诗人刘育贤老师、文联原副主席王荀老师,他们首先伸出援手支持出版画册,副主席郭文华、副秘书长吉项鱼紧跟响应,闻此消息,还有荆慧丽、李帆、曾迎春、杨少桓、王世宏、狄树强等十几个会员也积极参与,你一百,他二百,点滴汇聚而来。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人里边有些人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为了节省费用,会员崔河山到印刷厂为画册出版讨价还价……
群里在征集画册名字时,大家意见不一。一部分会员认为张老师在讲课开篇时说:“我是一棵小草”,是否画册就叫“小草”?一部分认为叫“张守仁老师在灵宝”以及“草根香”和“张老师函谷行”等等。最后,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吧,画册名字定为《紫气东来——张守仁老师在灵宝》, 谨用来珍藏张守仁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大家纷纷发来和张老师在一起的照片大约共计四五百张,诗歌、散文二十余篇(首):著名作家、诗人刘育贤老师的《太阳的文学》;老干部大学校长赵博理的《聆听文学大师张守仁老师讲学》;作家协会秘书长李帆的《印象张守仁》;副秘书长的《赠别张守仁老师》、《张守仁老师面对面》;副秘书长孙天禄的《张守仁老师灵宝行》;副秘书长张岳旭的《送张老师回京》;曾迎春的《难忘这一天》;王世宏的《老师赋》等等,一篇篇、一首首表达了一颗心情,一份执着,一份牵挂,一份回忆,一份永恒。
因为文学,因为《道德经》,这场最美相遇,注定成为传奇。
201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整版刊登了张守仁老师灵宝之行的巨作,《在那道德经诞生的地方》一文,大家感激的心情都要沸腾起来了,我也想起了临别时张老师对我肯定的那句话:“亚民呀,你是雷锋式的作家协会主席”,此时此刻,除了激动,还有泪水。
以此,纪念我们那些如水般静静流逝的光阴,以及生命中所有最美的相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张照片,都有我们温暖的回忆,在时光的记忆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
2018年1月31日于清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