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亚民的头像

李亚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6/21
分享

  骨子里的的儒雅与风范

  骨子里的的儒雅与风范

---读邵玉铮教授的《异趣杂糅》有感

                                李亚民

         十多年前,在饭桌上认识了书法大家邵老师,当时邵老已经是资深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听说一个小方斗字都价值三万哩!但看上去却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他儒雅博学,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我很敬佩、很崇拜。

         与邵老的第二次见面是在网上,缘分的使然,我们成了微信好友。邵老经常表扬和鼓励我们灵宝作家协会的活动做得好,言语间无不流露出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愫。再后来我们交流就多了起来,他的才识、他的胸怀都让我深深的敬仰。

         今年八十有余的邵老师,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可以说好些年轻人都不是他的对手。那天邵老师打开微信视频,在我接通的一瞬间,就很受感动,很受震撼。邵老那标准的普通话,洪亮的声音,根本不像一位八旬老人,同时映入我眼帘的是满屋子的书籍。视频所到之处,从上到下,四面墙上,我禁不住惊叫起来:呵呵,邵老,您被书包围了邵老也幽默了一句:是呀,书是我的老伴呀!没书我就没法活了。”“ 这两天我把这本《异趣杂糅》给你稍去看看。我很激动地连声:谢谢!谢谢!

         他,是一名科普工作者。倾尽心力传播科普知识,身体力行并大力倡导人类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的理念,期望共同营造出一个春意盎然的宜居乐园。

          他,是一个痴迷翰墨的书法爱好者。深究其里,依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著名论断,提出方圆习字格系列,不仅弥补了方形界格的缺陷,而且包容了汉字的多样。我深信,普及方圆田字格,推广《方圆米字格》,必将促进全国小学的写字教学,必将加快中国书法的研习历程。

         他,是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将高洁的灵魂栖居于诗词无与伦比的美妙意境中,推敲斟酌,欣赏玩味,力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陶然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他,历经岁月年复一年的冲刷和漂洗,浮尘已去,本色依然。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猜到了我今天讲的主人公是谁了吧?对,他就是河南灵宝人的骄傲----北京林业大学英语教授邵玉铮先生。

           学者,引以为荣的标签。19571117日,在莫斯科大学,面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

            “认真,从此随着毛主席语录的广泛传播,也进入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里,成了人们工作以及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今年八旬高龄的邵玉铮教授,就是共和国这样一批践行认真二字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那一代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范,或者说是标签则更为准确。

不管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一个人气质中所折射出来的东西,无不带着他所处时代诸多精神的浸润和渗透,有些甚至已经固化成为伴随其一生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概莫能外。

         作为学生,我们不只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知识,成为各领域术有专攻的技术型人才,更重要的,他们的人格魅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处世为人,使我们受益无穷。

           邵教授治学严谨。在本书的学用浅议部分,从《不可忽视英语字母的大写和小写》《某些中国地名的音译》《浅议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问题》《浅说中国人的姓名、字、号、称谓的英译和写法》《分词短语作定语时的标点问题》等篇文章中,不难看出他一贯坚持严谨治学的思想品格和教学实践,令人敬佩。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执教于北京林业大学的邵教授,《译文贵准确  表达应规范》一文,无疑是他在长达几十年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始终秉承的原则和坚持不懈的追求。可谓治学严谨,不辱使命。

            致力科普,奔走只为民造福。在《异趣杂糅》的科普(作品)补白部分,无论是编译资料,还是撰文论述,皆语言生动活泼,内容趣味横生,言简而意丰,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读他的书,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长知识,而且陶冶情操。阅读带来的美,属于清新自然的那种,毫不张扬,却沁人心脾,韵味悠长。

如果说人生是一趟长途跋涉,那么在邵玉铮教授的人生道路上,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我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国务活动家,著名的科普作家、诗人、书法家梁希先生,则是一面迎风飘扬在他前进路上的旗帜。这位被他视为导师和楷模的新中国林人,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向科普先驱、杰出的林学家梁希先生学习》一文中,悉数尽述梁先生为人为文的种种,寓情于理,情真意切。他说梁老的文章能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促人上进。”“梁老的作品,篇篇妙笔生花,句句朗朗上口。溢美之词,喜爱之情充满了字里行间。例如,1954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出版的《森林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作用》一书,评其为一万多字的小册子,结构相当完整,行文如叙家常,信息量大,可效性强,以事晓理,以理服人。

           又例,梁老1956年在《青年们起来绿化祖国》一文中,写到青年,象征着一年的早春,一日的早晨;象征着万山的苗,万木的梢;又由于天真和纯洁,象征着百川的源,百壑的泉。这样一段文字的时候,饱含激情地评价说这是何等的爱抚、何等的亲切、何等的赞誉、何等的期望啊!我想,这些从梁希先生身上得到的领悟,以及先生的忧患意识和学者风范,对于同样有志于祖国林业和林学事业的邵玉铮教授而言,就像是他一生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不断滋养着他的成长与成才。

           所以,他的《飞禽收藏家》《写在植树节的日子里……》《树木与人类》,《森林——船舶的故乡》《郑板桥的养鸟观》等,都无一例外地依稀可见梁希先生文风的影子。

           书法为魂,方圆格中天地宽。《传习中国书法的两个创议》,可以说是凝聚了邵玉铮教授多年研习书法的心得体会和智慧结晶。在文章一开篇即言简意赅地写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书有书道,画有画理。为人处世,当依法守规;研习书画,贵掌握机理。接着,独辟蹊径,大胆破立,鲜明地提出个人创见,主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永字八法新永字八法,二是从米字格方圆米格。他提出的新永字八法,是在苦心研习历代先贤书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为中外大学生和外国学者讲授中国书法的具体实践创立而成,从而使永字八法这个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大法更臻完善,得到了书法界许多同仁的肯定,实现了中国书法历史性的突破。

          更令人叫绝的,则是他的第二个创意,即在传统的方形习字格中加入圆的因素,包含而不相切,外方内圆。外方确定字的端正,内圆安排点画位置。同时,在方圆米格中加上辅助线,还可以学写篆书和隶书。且这一创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进而设计出大小多用方圆米格,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办了外观设计专利。近年来已经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中推广,收效良好,竟有不少留学生的习作还参加了2000年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首届”‘北语杯外国人中国书画邀请展

          比较以往市面上传统的田字格、九宫格、米字格、回宫格、回米格、三宫米字格、圆形米字格、金蛋格等等一些不同形式和规格的界格纸,这种获得国家专利的大小多用方圆米格,简直好处多多:一是大小兼顾:字可大小写,笔可软硬使;既能多练字,又能节约纸。二是多用不拘:米格内加圆,各体圆中显;一格用途广,任君随意练。三是方圆结合:米格连环阵,有圆泾渭分;外方定端正,内圆好耕耘。四是米格增辉:米格有圆伴,形象大改观;从此两相随,携手助登攀。印刷不呆板,自绘也简便,资源尽其用,欢欣凝笔端!

          其实,不只是书法如此,这种方圆结合的智慧,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上,同样也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外方,是确定行为规矩的边界,严格遵守而不逾矩。内圆,是画出社会活动的尺度,在一定的界限之内,有节制地自由变通。这种开阔而圆融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学无止境,活力旺盛硕果丰。在本书《漫笔手记》的《有一份余热   发一份余光》一文中,邵玉铮教授坦陈,凡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习从未停步,工作始终努力,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大奖或荣誉。显然,这只是他的谦辞,也只是我对邵老七十岁高龄时所作的《异趣杂糅》的浅表认识。其实,在他退休的八年时间里,他参加市教委专家组活动5年,任校教学督导1年,并且是首都第一位文化志愿者,被评为首届首都学习之星,不仅出版了首都国家专刊传统书法集萃《字林》大典(上下卷),还合作或独自出书8种,撰文7篇,发表诗词50多首,举办个人书法展5次,讲座多次……”这些还不包括邵老应邀去台湾举办个展以及出版隶书《道德经》,就足以让很多人羡慕和敬佩不已了。

           再说诗词。2003年,邵老参与主编并出版了《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四卷本。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仅《字林》与四君子诗词就各耗费了邵老六年之久的精力。在此选摘邵玉铮教授的部分诗作以飨读者,以便我们走出包装精美的书本,透过那些排列工整的文字,对邵先生之人情世故了解一二。且看,《寄语绿色奥运》:全球生态鸣警钟,绿色奥运寄深情。华夏文明和可贵,山川秀美叙兰亭。诗中情怀之壮美,当赞!《致中学同窗维民学兄》:同游弘农涧,兴会大都苑。别时皆童子,相见白发添。今又复师道,老骥再加鞭。但愿重逢日,把盏庆新篇。”29年后的阔别重逢,多少同窗情谊,尽在其中。《枣乡游》:我本老城人,枣园情义深。花甲故乡游,不识新村民。后注灵宝老城在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淹没了。游子情依依,令人动容。

           在他的诗作中,还有不少是写家乡,写故乡情的。人虽在外,心却总系故土,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一丁一点的变化,都令这位远在京都的游子感慨万端。弘农,桃林,这些是他永远也避不开的词汇。也是他心中唱不完的赞歌,抒不完的情怀。

          我们可以想见,这位驰骋三尺讲台,将无悔的青春在祖国林业领域闪光的师者,走下讲台,走出书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乃至所行之处,无不留下他作为知名学者令人敬仰的高贵品德和学者风范。同时,他酷爱的古典诗词和高深的书法造诣,又为他的儒雅气度增色添彩。

       (本文作者李亚民,笔名黛馨,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