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8
分享

寻根问祖二帝陵

说起寻根问祖,人们往往马上会想到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

由于元末战乱不断,加上黄河泛滥成灾,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古黄河两岸百姓背井离乡争相逃命,造成了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局面。当时,管辖着现今浚县、淇县、滑县一带的浚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全境仅剩下5000百姓,相邻的内黄县境内也是人烟稀少。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全国总人口5987万人,而山西就有410万人之多。于是,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到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近50年间,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为集结点进行迁民登记,向豫、皖、鲁、冀等省大量移民补充人口。

据《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迁民10次,永乐年间迁民8次,18次移民总数量达百万人之多。

由于明代迁民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史上罕见影响深远,所以在600年后的今天,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当年从那里移民的后代寻根问祖之地。

然而,当红哥瞻仰了地处豫北黄河故道的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西的颛顼、帝喾二帝陵,听了二帝陵第170代护陵人寇四郎讲解华夏儿女寻根祭祖圣地的故事之后,相比山西洪洞大槐树,内黄二帝陵寻根祭祖早了数千年。

老家河南,根在内黄;

内黄之根,长在高王;

高王之陵,在寇家庄。

这是二帝陵的守护者寇四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豫北黄河故道沙区广为流传的民谣。

据寇四郎介绍,颛顼、帝喾是中华民族上千个姓氏的元祖,他们的后世子孙遍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中国当今300个大姓中,204个姓氏源自颛顼和帝喾两位远古帝王,总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古时的舜、禹、夏启、勾践、秦始皇嬴政等帝王、皇帝是颛顼的后代,而帝挚、尧、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帝君则是帝喾的后代。他们都是对华夏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所以说“老家河南,根在内黄”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名副其实。

“内黄之根,长在高王”又是什么意思呢?寇四郎讲,颛顼本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十岁就辅佐少昊,二十岁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村),都城在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因此号高阳氏。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了九十八岁,离世后葬于广阳里(今内黄县三杨庄西)附禺山南坡,当地民众尊称颛顼为“高王”,把他的陵墓称作“高王庙”。所以,民谣中才有了“内黄之根,长在高王”的说法。

最让寇四郎感到自豪的是这首民谣的最后两句:“高王之陵,在寇家庄”。颛顼、帝喾离世后都葬在寇家的田地里,因而二帝陵托付给了寇家人世代守护了4000余年。二帝陵南侧不远处有寇家庄遗址,清末时期因豫北黄河故道飞沙肆虐,村子被黄沙掩埋,寇家人才被迫移居至帝陵东二里外的三杨庄。

农历三月十八是高王生日。寇四郎告诉红哥,三月十八那天,二帝陵会举行非常隆重的开山门仪式,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华夏儿女有20万之多,大家齐聚二帝陵寻根祭祖闻土泪崩,场面浩大而又震撼。这里,成为古老中原的一方圣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