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4
分享

宿胥故渎:季春又逢麦起浪

在历史的长河中,宿胥口,是个非常古老的所在,也是个波澜壮阔的地方。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曾经流淌的河床,也是古黄河奔涌成千上万年的故乡。

宿胥口在中原大地的豫北,在豫北浚县新镇镇西南一个不起眼的村庄。新镇镇是浚县的文化名镇,也是古黄河与大运河进入县境的发端,所以,这里是浚县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源头。

由于地利之便,红哥多次到新镇采风,几乎每次都要寻访古黄河第一次决口滥觞的宿胥口。龙年季春之末,公元2024年5月2日,红哥与鹤壁、濮阳、安阳三市志趣相投的文友们再次走进宿胥口,感触古老黄河260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壮举”留下的场景。

现在的新镇镇堤壕村是2600多年前宿胥口的新名字,宿胥口的新名字里蕴含着古黄河的影子。“堤”,是母亲河亲吻着的那条古老的禹堤,抑或是秦始皇跑马修出来的“金堤”;“壕”,则是母亲河冲出堤坝走过的路。

堤壕村何止是一个住着华夏儿女的村子哟,村里住着2600多年前宿胥口的故事,故事里讲述着古黄河第一次大发脾气时怒不可遏的样子。

古老的黄河滋养着中原广袤的土地,养育了肥沃土地上生存繁衍的人们,孕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人们因此尊称她为“母亲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母亲河是华夏民族的命根子。

没有水,人类便无法存活下来。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是沿着古黄河两岸的平原地带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缔造了勤劳勇敢的华夏民族和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古黄河奔腾的血液,蓄满了能量巨大的黄河之水。

母亲河的爱是博大而深沉的,她穷极一生滋养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孕育着两岸的万物生灵。然而,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有性子有脾气的,一旦她发起脾气来,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起载入史册的浪花。譬如,春秋时期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02年,黄河水从宿胥口冲破禹堤奔涌而出……

“千载宿胥口,万年黄河堤”。这是流传在新镇镇堤壕村一带民间的俗话。公元前602年的宿胥口决堤,那道堤就是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修筑的“禹堤”。

根据《浚县志》记载,禹堤的前身叫“鲧堤”,是虞舜为帝时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所筑,大禹治水的时候又进行了续修,所以这道古堤先叫鲧堤后来叫禹堤。

禹堤是上古时期的防水堤岸,也是我们最早的堤防工程。黄河最早不叫黄河也不叫大河,《尚书.禹贡》中记载了黄河最早的名字叫“禹河”,也就是大禹治水的河道。这条古河道从昆仑山系的积石山到达龙门山,经华山北,过孟津与洛水汇合流向东北,到宿胥口过浚县大伾山,流入河北省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古大陆泽,再向北分成9条河流向东北流入大海。

大禹治水以后的1500多年时间里,黄河还是一条低于地面的河道,但是由于多年积沙河床渐渐升高,为后来的黄河决口埋下了隐患。2600多年前宿胥口决口,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决口。宿胥口决堤后,这里才有了“秦始皇跑马修金堤”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宿胥口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凝重的一笔。

古时宿胥口,今日堤壕村。黄河在800年前南徙改道后,历经岁月轮转沧桑变化,黄河古道变良田。昔日的宿胥口仍残留着古老禹堤被黄河“撕裂”的痕迹,南北两侧的禹堤残骸间,有一道足有百米宽的缺口,从西向东通向如今的堤壕村村口。宿胥口的故事,就这样顺着2600多年前的黄河水,流到了现在的堤壕村……

红哥站在堤壕村西侧的宿胥口,眼前是一望无垠碧绿的麦田。季春的暖风从南边吹来,翻起一层层绿色的波浪。遥想当年古黄河在这里流淌的场景,红哥不胜感慨道:“这碧波荡漾的麦浪不就是古黄河的影子嘛,只不过是河水换了颜色,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能彰显生命的力量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