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哥的家乡在豫北的浚县,浚县在西汉至明代前的名字叫“黎阳”,这里是出了名的产粮大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
家乡的黄土地一年产两季粮食,产粮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每年夏季割麦子,秋天收玉米,小满和秋分两个节气是乡亲们最忙的时候。
“小满十天镰刀响”。想起这句家乡的农谚,红哥就会想起小时候的农村生活,想起跟着爹娘到麦田,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弯着腰挥舞镰刀割麦子的情景。
那个时候没有收割机,乡亲们割麦子全靠镰刀。小满节气一到,人们便开始准备镰刀、木锨、扫帚等收麦的农具了。往年用过的旧农具能修的修好,不能修的就去赶小满会购置齐,说啥也不能误了收麦子。
到了小满节气,县城、乡镇和大点的村庄就会有小满会。家乡的小满会也叫“麦前会”,是豫北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庙会活动。据说小满会起源于古时人们对水神的祭祀,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麦收前的一个商业贸易场所。
红哥小时候的小满会期间,有的地方会搭台唱戏,家家户户置办酒席招待前来赶会置办麦收农具的亲朋好友。会场上摆满了镰刀、草帽、木叉、木锨、簸箕、竹耙、扫帚等收麦子用的农具,还有除草的锄头,种玉米、大豆和花生的点播器,驾驭牛马的缰绳、长鞭、笼头……只要是收麦子干农活儿用得着的应有尽有,那个时候的小满会主要是为服务农事而举办的农具交易会。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家乡的小满会年年都有,仍在年复一年地传承着。可是,小满会的形式和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满节气第二天的晚上,红哥散步路过县城东关大队部,听见里面锣鼓喧天唱大戏挺热闹的,于是进去看了看。天儿虽然有点热,听戏的人还真不少。一打听,原来是东关大队为庆祝农历四月十五小满会唱的戏,看来小满会唱大戏的风俗还保留着。
昨天是农历四月十五,东关村小满会开场了,数百家摆摊儿卖东西的商户从伾浮路口沿黄河路东侧向北一直摆到大转盘,一家连着一家的摊位足足摆了3里多地那么长。
红哥在县城居住30多年了,印象中东关小满会的规模从来没有这么大。我在会场上走了一圈儿,竟然耗费了个把小时的时间。
现在的小满会比以往阵容大了很多,但会上卖的东西却跟收麦关系不大,会场上摆的大多都是卖衣服和各类食品的摊位,不见了镰刀、木锨等收麦子的农具,更没有驾驭车马的缰绳笼头了。不过,红哥倒是在东关紫金路口见到了一家卖草帽的,有用麦秸秆编成的老式草帽,还有针织材料编织的颜色各异的时尚草帽,看款式也不都是割麦子才戴的。
小满会上还有卖鸭子和小鸡的,有一笼长得酷似小鸡,老板告诉我是鸳鸯。路边还有一位农村大嫂在卖杏,杏子颜色金黄金黄的煞是好看,大嫂说这叫“麦黄杏”,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杏子就熟了。麦黄杏上市,也就预示着麦收季节很快就要到了。
红哥从农村到县城生活几十年,家乡的小满会变化还是蛮大的。仔细想想,现在豫北的农村早就实现了机械化,收割麦子都用收割机。收割机在麦田里跑一遍,麦秸秆留到了地里,干净的麦粒直接装进了袋子,人们已经很少用镰刀割麦子,也不用拉到场里用牛马碾场打麦子了。
几十年前人工收麦要忙活十来天,现在用收割机一两天就把麦子收完了。正因为这样,小满会上也就见不到镰刀、木叉那些古老的农具了。
新时代的豫北地区,农业走向现代化,传统的小满会也变了摸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