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豫的头像

李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21
分享

黄河,剪一段最美与原阳

黄河,曲折蜿蜒,浩浩汤汤,把一段最美给了原阳。这里有河南省最长的河岸线,最大的滩涂,更有最美的黄河故事。

冬日,和原阳县作协、诗协几位文朋诗友驱车沿黄河生态廊道自原阳最东端陡门乡经大宾乡、靳堂乡、官厂镇至最西端蒋庄乡走了一遍。虽然老家在黄河滩,但每一次行走,都能踩出泥土新的味道——

原阳的黄河滩,有一段恢弘的革命史。

在官厂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一帧帧泛黄的照片,一个个生锈的实物,在讲述着八十年前那一段烽火岁月。

1938年4月8日,刚过清明,祭奠亡人的纸钱尚未飘散,日寇的铁蹄踏进原阳的土地,用刺刀寻衅正孕穗的麦子,而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仓皇渡河南逃。6月9日,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自开封西进,悍然命部队扒开花园口,黄河水滔滔南泻,原阳县南黄河段几成干河。

黄河边长大的原阳人被迫放下镰刀,拿起了大刀和长矛,还有《论持久战》的著作,他们的名字啊,朴实而又闪着光,卞诚、郭超、孟厚、赵恒……他们是原阳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们是原阳县最早点燃火把的人。

这把火,在黄河滩上点燃,在百姓们心中点燃。1944年12月,官厂一带的农民王耀华、李荣秋、刘世臣、张根妞、王国选等五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是原阳县在农村发展的首批党员。

誓死不做亡国奴!他们穿梭在高粱地、芦苇荡中,他们拔掉日伪据点、攻下原武县城,原阳黄河儿女用热血书写了壮丽的抗日救亡诗篇。

1945年3月23日,在官厂村李家祖庙,原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虽然,县政府的大印是用肥皂所刻,但它代表了人民追求自由解放的心声。

随后,原阳县人民武装跨过黄河,在对岸的中牟建立了杨桥、董岗两个区政权。

赶走了“老日”,又开始打“老蒋”,大滩上的百姓们送军粮、做军鞋,支援前线,为了分到手的土地不再失去。

据《原阳县志》记载,仅官厂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名列革命烈士的就有二十多人。

行至蒋庄乡地界,这里黄河滩更为广袤,在穿滩公路上向南扯劲儿地看,竟然看不到黄河。

这里说的是嫩滩。我的老家就是蒋庄乡银李庄的,不过是老滩,靠近黄河北大堤,听老辈人说,上百年来,黄河水不曾到过。我家奶奶、老奶娘家等亲戚都在黄河嫩滩一带,叫“一溜十八屋”的地界,还有叫“窑”的村庄,都是百年前在黄河滩上开荒种地搭建个草屋或刨个地坑什么的而起的村名。

黄河滩上的土地肥沃,种啥成啥。但是上个世纪及以前,黄河水在“七下八上(七月末八月初)”经常泛滥,不光淹了长得刚及小腿肚的玉米大豆,还进了村庄,夜里漫上床腿。河水冲刷着河滩,有的靠近大河的村庄竟然全被吞进了水里。

种庄稼得不偿失,人们就由着滩地的性子长,大片大片的芦苇就长了起来。那个时候,家里喂牲口的多,嫩嫩的芦苇正是良好的饲草。等长大后,又成了编苇席的原料。

大滩里的村民日子不好过,黄河北大堤以北的群众日子也不咋的,那里是背河洼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生盐碱,就是不打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阳人“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原阳大米出了名,简直成了豫北“江南水乡”。

但大米想卖到郑州不容易,那时黄河上没有桥,只有靠木船摆渡。1986年10月,原阳与郑州之间才通了第一座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从此天堑变通途。而黄河滩自1997年小浪底水库实现大河截流后,再无水患,大片大片的滩涂成为良田,成为“吃馍田”。

这片草长鸟飞的黄河滩热闹起来,躁动起来,尤其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天不亮就起了床,烙了饼吃饱后再装进袋子一些,用塑料桶装上凉水,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便扛着农具走向那广袤的田野,直到月亮星星出来才回到家中。黄河滩上的庄稼往往是一季麦,一季花生。夏天里,由于地尺长,大型收割机大有用武之地。收秋的季节,成片的花生被犁了出来,大堤以北的人成群结队地到滩里拾花生,也帮助滩里人收花生,那场面真是波澜壮阔,广袤的大滩上全是人,阳光下,花生果散发着诱人而丰满的光泽。

黄河水奔腾不息,不舍昼夜,滋养着大滩上的生灵。大滩上不仅生长小麦花生大豆高粱,还生长出大棚果蔬,生长出猪肥牛壮。

我们来到位于蒋庄乡西王屋村南的金豫河智能温棚产业园,670亩,38座温棚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虽然是冬季,但温棚里却如春天一样,草莓、黄瓜、辣椒、生菜等果蔬青枝绿叶,吐露生机。产业园的负责人老孟领着我们看了几个大棚,树一样的辣椒棵、无土栽培的生菜,惊羡了我们的眼。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书记的话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九曲黄河冲出邙山到原阳,水势虽然平缓,却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陈年积弊被清理,黄河母亲梳洗旧颜,披上“绿裳”。河滩湿地水草丰茂,观景台、廊道依次铺开,万亩麦田、万亩槐林、千亩葡萄、千亩蜜桃,依偎在母亲河身旁。站在坝头上,远眺,天蓝云白,麦苗青青,黄河大桥静卧大河波涛之上;近瞧,鸟儿翩飞,野菊吐金,几位钓者悠闲待鱼上钩。

不只是蒋庄乡,大滩里的官厂、大宾、陡门等乡镇同样是花草烂漫,百鸟翔集,瓜果飘香,“黄沙滩”变成了“花果川”“幸福滩”,香蕉、火龙果等南方水果北渡,在黄河滩落户,百花、百草、百菜、百果,自助采摘园在这里兴起。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河滩牛、黄河滩羊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牛牛”“喜羊羊”,生活就像吸足了水份和阳光的酥梨一样饱莹莹、甜丝丝的。

获得温饱的农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他们放下锄杆,拿起笔杆,用书画艺术描绘幸福生活。在陡门乡徐庄村,我们走进陈氏面人民俗文化非遗馆,第五代传人陈道勇介绍其家族面人艺术自清咸丰年间以来,已经传承近二百年。看着刻满沧桑的挑担箱子、剪刀签子,看着用面捏成的高大的关公、纤弱的蟋蟀,不由得感叹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陡门乡后韦村也有个八零后农民韦德政,人称“泥人韦”,化土为骨,化泥为肉,把黄河胶泥捏出了花朵沁芳,捏出了人物栩栩如生。

五座黄河大桥,纵横交错的穿滩公路,将大滩与外面的世界连缀。城市里的游客纷至沓来,观看黄河传统民居,品尝特色美味,欣赏黄河滩人用粗糙的双手创造出的精美文化艺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