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上,偶尔生病本是非常正常的事,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生病的经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是,人们对待生病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我给分了以下几类。
惧怕型;我的一至亲属于这类,他们只要有病,不论大小病就大量用药,就是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也必须用药去治,稍微厉害一点,就去医院住院治疗。在他们头脑里,有病,只能吃药打针或输液,每天,饭可以不吃,但,药必须吃,拿药当做去病的唯一的救命稻草,把医院当成唯一的治病养病场所,当成了安乐窝,养心殿。属于小病大养,无病也呻吟的那种人,这样一来,就给儿女造成许多麻烦,钱得花,工得搭,经常搞得焦头烂额。而他们的身体越治越差,越治越麻烦,越治越让儿女们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越治自己越遭罪。而且,体质没有增强,抗药性却增强了,药越吃越多,越吃越不顶事了。
这类人,谈病色变,一旦有病,首先是怕得要死,马上吃药打针输液,从不充分发挥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就直接把“药”这个救兵搬来与病菌作战。久而久之,身体的‘国防系统’严重弱化或破坏,甚至瘫痪,一有风吹草动就病倒,有外‘敌’侵入就求外援,动不动就去医院住院,所以 ,对药有强烈的依赖性。殊不知,医院也不是什么好地方。我有个亲属,脑出血做手术很成功,在重症监护室还感染病菌了,不得已又在重症监护室住了20天,多花钱还不算,错过了最佳锻炼康复治疗期,现在只能瘫痪在床,自己遭罪还累亲人。再说,尽管疫情刚刚稍有缓和,有的人就把防疫的事丢到脑后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就肆无忌惮的往医院这样病菌多的地方常驻,拿医院当避风港,我认为有些不妥,这类人真让人无语。
固执型:我父亲是属于这类,一辈子从不吃药,他说:“我不吃那个,都是毒”。有个小病小灾时,就是硬挺,让他吃药必杀他还难受,所以,对药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有感冒稍重时,强迫他吃,吃一次感冒冲剂就好了,从来没到严重程度过。我父亲的理念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他过分强调自身防御的能力和药的副作用了。
这类人,一旦有大病,在前期,不及时就医,就有可能耽误了,因为,他顽固的坚持不吃药不打针,一旦自身抗体打不过病毒了,就可能小病变大,大病变得治不了。也令人无语。
迷信型:这种类型的人现在少了,在科技不发达的旧社会较多,但,也有人在,尤其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病后,算命打卦,求神拜佛,不信医生信大仙,更有可笑之人还弄点香灰水喝,最后耽误了正确治疗,甚者误了小命。糊涂,悲哉!
以上各种观点和做法,都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或糊涂的不可取。
科学型:这是我认为的科学型。有病时,首先要正视,既不能怕得要死,谈病色变,也不能顽固不化,不吃药不打针,视病而医,要做到小病挺一挺,充分发挥自身免疫功能,尽量少吃药,不依赖药,一旦发现自身抗不过去,就马上就医,不要耽误了,以免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了。其次,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百毒不侵强壮体,俗话说;黄鼠狼专咬病鸭子,也是这个道理。我是学农学专业的,从事多年农业技术工作,我体会到,弱苗最容易感染病毒,壮苗就很少得病。所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体质很重要。我常看到街上有两个傻子,脏兮兮的,偶尔还捡垃圾吃,也没看见他们有过病,可能是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的,提高了自身的抵抗能力,更适应恶劣环境了。第三,平时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等,尽量摒弃各种恶习,不要因恶习自毁长城。
要认识到: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近三百万年进化的,完整的,生态平衡系统,最好不要滥用药打破它。药的副作用就在于,药在杀死对身体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一部分对身体有益的菌,因此,破坏了人体的生态平衡(就是医生说的菌群失衡)。另外,随着吃药的增多,有害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所以,药效就降低了,进而,就得增大药量,再而,就更加破坏身体的生态平衡,形成恶性循环,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