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坛有五位女作家,她们都有令我学习和敬佩的地方,我姑且称她们为“五朵金花”。
第一朵金花是王凌琴大姐。王大姐家学渊源,但却命运多舛。小时即遇“黄河大移民”,迁到羌白镇南德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由于病母无人照管,无奈只得初中辍学,回乡务农,后招婿上门顶门立户。她丈夫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能干,诚实善良,一心一意地承担起赡养母亲并祖父母的责任,同时抚养两个孩子。那时,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就这样压在他们夫妻的头上。正是有了这位“大哥”,王大姐才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一路前行,十年苦耕,十年磨砺,终于八十年代初走出家庭,当了幼儿教师,后经严格考试选拔,于八五年进入教师进校进修转正,后回乡到初中任教。一九九零年调入下寨镇政府,先后任妇联主任、副镇长之职达十一年之久。最后调入原计划生育局任工会主席。
几十年来,她在公务繁忙之中,抽时间学习报刊杂志、各类书籍,并以一个农村干部的视角写作投稿,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生活、妇女问题以及本地人文历史,不时有新闻,通讯、杂文等等见诸报刊杂志。《渭南日报》《陕西日报》《中国妇女报》《农家女》杂志都刊登过她的文章。1995年10月,被《中妇报》旗下《农家女》杂志社特邀赴北京培训学习,她的思想和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大姐喜欢钻研文史,退休后,她参与编纂了本县志书及各类史料书籍。并于202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在河之洲》散文集。这无疑是她写作道路上一次质的飞跃。
我和大姐始于乡镇工作时认识。那时我就知道她喜欢写文章,而且写得很好。后来她退休了,成立了“凌之歌影视工作室”,我有幸和大姐合作拍摄了几部“百家碎戏”。其中我编剧她导演制作的《为了哥们的嘱托》在陕西电视台播放,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现在,大姐回归田园,侍花弄草,品茶读书,写诗撰文,更兼与文友网上唱和,一个典型的田园派文人生活,有此晚景,不亦乐乎?
第二朵金花是闫孟秋老师。她曾是检察官,常年与文字打交道,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与她认识前,我曾因为编辑《大荔文学》的缘故读过她许多文章,大气,有男儿气概。那时,就对她颇为敬佩,有想要与她结识的冲动。后在一次文学活动中认识了,果然,文如其人。
后来,我们一起跟随武德平老师编辑大荔县唯一的官方文学杂志《沙苑》。孟秋主要负责校对方面的工作。
孟秋的工作很认真,在她的手下,几乎消灭了所有的错别字。除了校对之外,她对于选稿、及联络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按照她的话说,就是《沙苑》杂志的编辑部办公室主任。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沙苑》杂志曾于2021年11月2日成功入围第四届全国文化(群艺)馆期刊交流展示名单第12名。
孟秋很会享受生活,除了读书撰文之外,就是烹饪美食,插花。在我负责组稿政协《大荔美食》一书时,她撰写了数篇有关餐饮与民俗方面的文章,虽然给她的时间很紧,但她都严谨地采访了许多对这方面文化了解的人,写出了非常严谨且详实的文章,收录进了《大荔美食》这本书。她的插花也像她的文章,在不同的季节,她都会剪来菊花、梅花、迎春花、栾树果、蒹葭毛、芦苇花等等应时的花卉,插在她收集的古朴雅致的酒瓶中,装点她的阳台。这是她生活的诗句,美轮美奂。
第三朵金花是高晓茜老师。她和王凌琴老师一样,对文史颇有研究。她不仅仅在于研究学习,还在于注重行。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把二者结合得很好。为了能写出有深度和厚度的洛河文化,她和闫孟秋老师请大荔沙苑研究会会长朱选成老师绘制了洛河流经大荔的地图,然后亲自开车,载着闫孟秋老师沿河采访。那年,她俩每人都写出了两万余字的文字。
去年末,闫孟秋老师说她在抄写《红楼梦》。我很震惊。后来,她发来了抄写的笔记照片,每个字都有力度而且唯美,更让我敬佩不已。我想,如果换做我,能否坚持下来?答案是否定的。可是,昨天,编辑高晓茜老师的《<史记>中的女人》文章时,读到“一年多时间抄写完中华书局出版,文天译注的《史记》”这句话时,我震惊地说不出话来,才相信闫孟秋老师一定能抄录完《红楼梦》,因为她和高晓茜老师是闺蜜也是文友。
第四朵金花是何冬侠老师。她是一个热心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侠气冲天。她的文自然流畅,激情饱满。而她的人则温暖如春,令人感动。
记得刚认识不久,她真诚邀我参加文学爱好者组织的心悦读书会。由她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读书心得。参与者众多,高质量的分享和大家的热情互动,令我非常感慨。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还有一群热爱读书和写作的
群体。
据侧面了解,她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后来,她不但自己给“大荔文学”投稿,还推荐了王新民、舒敏等大荔籍名家的稿件,让我认识了许多大荔在外的优秀作家,也让大荔的文学爱好者学习到了更多优秀的文章,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质量。
虽然她是成功的商人,但她对文学的真诚却是许多自诩为作家的所不具备的。人品决定文品,她以文为媒,结识白鹿原上的女作家王一凡,宜君作家笨芭蕾,并将她们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大荔文学。深受读者的喜爱。
去年11 月,她和挚友笨芭蕾不远千里去看望浙江余姚市梁弄镇菜场女作家陈慧,以文识人,惺惺相惜,有着共同爱好的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她心存大爱,做事有魄力。一直积极为宣传家乡大荔做努力。2019年她组织注册成立了大荔县朗诵协会,把散乱的朗诵爱好者组织起来,诵读经典,凝心聚力,传播文化。在宣传大荔文化方面,是一个妥妥的文化朝圣者。
第五朵金花是李玉萍老师。刚读到李玉萍老师文章时,她还在浙江打工。是她弟弟把她的文章推荐给我的。那时候,她的文章还有些生涩,但感情却很真挚,用词也很唯美,很快就打动了我。
后来,为了伺候病重的父亲,她回到了家乡,我终于见到了她本人。她是苏村镇人,朴实,略有一点自卑。此后,我就把她引荐到了大荔的文学圈。很快,她的散文诗就惊艳了大家,那是能够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水平。
她的散文诗里经常会出现秦腔这个词,我以为她本人喜好秦腔。后来,随着交往的深入,我才知道她父亲曾是木偶剧团的领导,从小就在父辈高亢而苍凉的吼唱中,耳濡目染了秦人的音乐基因,潜移默化了她唯美而深邃的文字。
她虽然居住在乡里,但思想却流浪在世界。
五朵金花虽然不常联系,但却互相怜惜,互相敬佩。孟秋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李玉萍,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她说沙窝里埋着她的祖辈,父辈。她说她喝着沙窝里甘甜的水长大,听着父亲唱歌短板的秦腔入睡。她喜欢村头通往河边的那条路,喜欢在河边拍照,朝阳、夕阳、河面、水鸟、野花、庄稼等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未缺席。沙窝里有她的爱人,儿女,有她的枣树、花生、黄花菜。”“她把疯涨的思念嵌进文字,那写满乡愁的每一个汉字,句子,段落,和把汉字句子段落连接在一起的篇章,像沙窝里的一粒粒沙,被风吹起,匀匀地落在漂泊的十几个春秋,和每个春秋的黑夜和黎明。”“她一开始镶嵌文字便走进了最高雅最神圣的舞台。这,也许就是她的灵性。”
她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了大荔文坛的美丽风景。
她们都是我的老师。
202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