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格非、李洱对谈之后
金秋十月,我乘着秋风的翅膀,来到了坐落在永定门公园内的十月文学院,准时参加一个格非、李洱对谈的“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讲座。
之前,我是通过报名方式才得到入场资格的。当我在二十一日下午来到这里的时候,被这里的优美环境所吸引住了。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台阶上的意大利米兰、非洲紫菊花、榕树盆景等点缀着这里的高雅环境。
而且,来到这里听讲座的嘉宾和读者都井然有序地进入座位,在保安和志愿者的指导下,我签到并拿了一张小卡片后,走进了廊子。
我看到左右墙壁上面凸显了十月文学院的特色,各个时期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都展示在上面。而且在十月文学院的顾问团队和签约作家中,我参加过他们讲座的就有几位。例如,今天来到这里的格非、李洱,还有刘庆邦和徐则臣等。
不大一会儿,一位美丽的姑娘说:“您进去靠前坐吧。”我找到了第二排的中间位置坐了下来。抬头一看,今天的讲座标题醒目地书写在前方屏幕上、下方。再往台边上看,整齐排列的十几盆红掌花争芳斗艳。
大约在下午2.30时,格非、李洱……一行四人,神采奕奕地出现了。
从而,开始了今天的“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对谈讲座的话题。
女主持人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年轻女性,她穿着乳白色的连衣裙,显得青春靓丽。她一开腔就说:“很荣幸能请到格非和李洱两位作家,来十月文学院进行这场对谈。题目当中,‘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这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着古典写作和世界传统……格非这一代作家作为先锋文学代表,他的创作也是从反叛传统文学开始的。他是比较早地进入到了对传统文学进行反思的阶段,显示出了向中国传统最精深的那一部分回归。而李洱,无论是他的写作还是他对媒体发表的一些文学言谈,都涉及到了我们的题目当中的两个概念。从表面上看,两位作家的观点还有些不一致,我想这正是对谈有意义的地方……”
说实在的,今天在这里见到著名作家格非、李洱两位老师,心情非常激动;我渴慕他们对谈的内容能够对我有莫大的益处。
果不其然,格非老师说:“……陈寅恪先生他对传统最好的态度是,一方面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成果,一方面不忘中国民族文化之本位。这个话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好东西,同时中国文化仍旧是本位。我们的主体性一定好好保留下来,可是那时候没人听。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如果没有两方文化这个他者的存在,是根本不可能认识清楚的。”
听到这里,感觉格非老师说得很好。我就很喜欢读法国作家的作品,例如,现在正在读《悲惨的世界》,同时也在读《草房子》、《雨季的感觉》、《破冰北冰洋》、《从何说起呢》等作品。
然后,李洱老师说:“……罗兰·巴特提出,当代写作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趣味,我也忠实于这样的说法,当代作家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创造出新的个人趣味和个人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个人修辞。当然要必需置身于一种与传统的对话关系之内……”
听到这里,我左顾右盼地用眼睛一扫射,哇,屋子里座无虚席!他们中间有作家、学生、读者,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地准备在提问环节抢到话筒呢!
一位高学历的北师大文学硕士研究生提问了“写作者需要不断调整词与物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他说:“我想问李洱老师,面对当代生活,为什么你的写作会选择一种追赶的姿态,而不是停下来回望?或者是观望的姿态?”
李洱老师说:“今天讲到现代跟传统,关注的就是传统跟现代的那个结合部。站在那个结合部,对作家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作家认为自己已经倾其全力表现了当代的生活,读者却还是不满意,认为这个作家落伍了。所以说,作家写作的时候,担心无所不在。我一直在写一部小说,写了很多年还没有写完。开始像幻想小说,写着写着变为了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还没有出版,这部小说已经变成历史小说了。你会发现当代的形象一直在变化,这个变化太快了。这样写作很困难,但是作家的天职就是不停地克服困难,或者说不停地调整他对于词与物之间的看法,不停地在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在女主持人的亲切关照下,作为最后一个提问者问了一个问题。
我说:“正像格非老师说的那样,这里的环境很美。其实,格非、李洱老师的书我都买过,还有他们的签名呢!现在,我利用这个百年不遇的好机会提一个问题,我的问题是,在当代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人物出产文学作品,例如,格非老师、曹文轩老师和北师大、人大等高校都有。那么,像我们这样代表各个行业的,想写自己的故事,还有机会出版吗?谢谢!”
很幸运,李洱老师回答了我这个问题。
他说:“……我父亲写抗战的小说,很厚一摞子书稿,我说您就当个人爱好得了,那个时代的同类作品多了。另外,我想不一定写小说,也可以写别的题材的作品啊!……”
说实话,作为一个花甲之年的我,很感激李洱老师,他说的很有道理,我自己真的现在还没有驾驭历史和写作的技巧的能力,跟不上变化多端的文学形势,只是我要热爱文学到底,不断地写自己的故事,提高文学素养,读中外经典和新锐作家的作品,至少对自己写十点读书会的作业有帮助。
我也很欣赏女主持人引用钱钟书的诗句:“摩诘文殊同说法,少陵太白细论诗”。
直到晚间五点四十多分钟了,十月文学院举办的格非、李洱对谈“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的讲座课才散场,她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