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2024年10月25日),我在清理房间时,进而引发出人生的思考与总结。由此领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一、我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妈妈给我絮的棉袄套、旧窗帘,我似乎感觉里面珍藏着我对母亲的思念和她对我的呵护印记。但是,我也不想让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旧物继续占用我狭小的空间。于是,我拿定主意,要把过去的陈旧物品或者情感羁绊做一次断、舍、离”。就让记忆、照片和文字记录过去的美好吧。有一次,我跟朋友说:“我的下门牙都活动了,我现在最害怕的就是掉牙。”她说:“您都多大岁数了,还不该掉牙了。”她的话才使我猛然惊醒,原来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同时也勾起了我的深思熟虑。我想:“可不是嘛,我在60岁得了糖尿病,65岁得了高血压。现在我已经迈进了71岁的门槛了,还说不定在我身上还要生出什么幺蛾子呢。因为我的消化系统出了问题,像以前那么吃东西血糖值就直线攀升。最近,我除了反复用‘安诺心’血糖仪监测血糖外,我还去附近次渠卫生服务中心看了医生。全科第六诊室王茜女大夫热情地接待了我。她梳着短发、带着近视眼镜,坐在诊桌前,用一只手接过我的诊治挂号条。她对我说:“您的血糖值餐前6.5,餐后7.1属于健康范围内了。根据餐后血糖数值的参考,您还可以在每顿饭多加点主食定量。您之前不是吃一样‘格林美脲片’嘛,那是控制餐前血糖的。这之后您吃第一口饭再加一样‘拜糖苹’,服用药剂量可以遵照说明书而确定。”我高兴之余想道:“虽然,我早已跟冰激凌、大酱、咸菜、甜品断绝了饮食关系。可今后每顿饭还能多加些主食。这对我来说,即是一个新的考验(因为很难掌握进食分寸),也是一个机遇。不管怎样,我也要像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那样(他给自己规划能活120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我给自己初步制定的规划是活到80岁。这样,我就有希望实现我的文学梦。”
二、我步入古稀之年后,华馨园小区大多数街坊都说我走道如清风,说话如洪钟。但我自己知道,我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修理地球”、“幼教事业”和“保洁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初叶,我才走上了我最偏爱的文学道路。在我的记忆力急剧下降,腿脚不灵便的时候,我也不会气馁。正像我的信徒朋友陈芳说我的那样:“您有一颗年轻人的心。”的确,我每天坚持阅读就像军人完成战斗任务一样地感到光荣。虽然,进展不快。但也不失老文青本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除了每天5个多小时睡眠、N个多小时吃饭、散步、购物、养花、参加活动、做家务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阅读上面。因为,阅读除去了我的烦恼,使我看到了更美的世界,广交了文友。所以,也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更有一种学习过后方恨少的感觉。有很多想读的书没有触摸过,似乎就来到生命倒计时(时刻)。回过头来想:“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和距离文学近。像我这样的‘老妪装正经’还真不多。一次,在637公交车上被一女士问:‘您的眼睛还真行,戴多少度眼镜?’我说:‘嗯,戴200度老花镜。’我回答完毕继续看《堂吉诃德》(下)。我说句实在的话,我是不怕别人的讽刺与打击了。只要我找对了路子。鲁迅说:“我想;……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最后一句话)如果我在阅读的道路上尝到了甜头,那为何还要随波逐流地不为之努力呢?马克思在《资本论》前言中说:“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固然,在我前面有很多的文学大家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莫言和杨志军都是1955年生人,我作为阅读他们作品的读者,也生在1955年。我作为他们的同龄人,没有鲜花和掌声。也要在文学道路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也许有人听见我这样的“誓言”,他们会撇嘴。不禁还会发出一声讽刺的毒言恶语:“去做白日梦吧”。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
三、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给自己制定“清单”后,在写作道路上迈出了素人写作的第一小步。一次在《花城》讲座中听何平老师讲:“在网络发达时代,素人写作者包括在网络和纸媒发表的作品。”我最初在“人文社”书评圈认识的一位文友韩世霞,她引导我给“中国作家在线”投稿。我的一篇稿子被尚主编和他的编辑团队编辑后,公开发表了。这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从此,我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最初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描写生活小事,被《中国作家网》的管理员编辑老师独具慧眼推向“新作快递。”我的两篇带有短篇小说色彩的作品,被纸媒《天风》杂志公开发表。我现在的阅读扩大到网络,我还给《中国作家网》投了《黎老太的读书空间》,被编辑发表在显著的版面上。我获得了一本《灯盏》书籍。有时,我在写作高兴时,忘记了时间。有时我在写作瓶颈时,就到野外散步。有时我在写作困倦时,就干一点家务。我最怕别人观顾我的家里。因为,我的阅读、写作生活正像路遥所说:“早晨从中午开始”。也就是我利用早晨大好的时光阅读或者创作的真实写照。有一段时间,我忽略了早餐,体检身体时,发现肝囊肿值达到5.5cm.之后,至此我改变了作息时间。现在,我的阅读扩大到70后杨之寒、叶昕昀等青年作家的作品。在文学写作技巧上,有很大进步。我感觉《中国作家网》是我文学的摇篮。这里的编辑老师很较真儿,我感觉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