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小学毕业,走出偏僻的小村庄到镇上读初中。我背着娘摊的煎饼,走在泥土小道上。走过长长的出村路,面前是一条年久失修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镇上。十几里的路程,坐大公交车只需花五分钱,但我们都舍不得花,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当时的敬仲镇政府驻地,有一家饭店,一家书店,一家供销社,一家收购站,一家肉食店,一家粮所,都在辛广路东侧,算是镇上的繁华地段。镇政府在辛广路西侧,与临淄七中之间相隔一里路。镇政府前面是一条沙子路,雨天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
上中学的三年,总有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吃上白面馒头。一天三顿煎饼,吃的胃里倒酸水,直到今天,一提起煎饼,仍然满嘴发酸。那时候,早饭和午饭是热水泡煎饼,晚饭是玉米汤泡煎饼,因为太稀,只能叫做汤,粥是粘稠的。没有菜,只有咸菜疙瘩,切成条放点酱油的,算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学校里操场中央矗立着一根水泥电线杆,上面是扩音喇叭,能在课间听到一些校园歌谣。操场边上是阅报栏,外界的所有消息都从这里获得。学校里没有电视机,偶尔看场电影,要扛着板凳到相距八里路的解放军部队驻地去。
初中毕业后,到县城读高中。直到读高二,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白面馒头梦。农村分田到户了,小麦够吃了。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正赶上农村掀起一场“白色革命”,村村上塑料蔬菜大棚。我和妻子也种了一个60米的大棚,当年收入一万三千多元。我家添置了野马摩托车和青岛牌大彩电。一年实现脱贫。又经过几年的努力,盖起了五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本来以为会做一辈子农民,日升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国家政策好了,村村修起了水泥路,贯通敬仲镇南北的辛广路进行了拓宽重修,东到寿光西至济南的济寿路从敬仲镇政府驻地经过。交通条件好了,临淄工业园的各家企业下乡招工,上下班有通勤车,从家门到厂门。妻子进厂当了工人,如今已经光荣退休。我进城在一家诊所上班。
每到闲暇,我们会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处转一转。家乡的变化让我们这些从贫穷落后时期走过来的中年人慨叹不已。镇政府驻地已经高楼林立,商业街上一步一店,敬仲镇村村落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路边绿化,村村有百姓大舞台,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敬仲镇成为全省生态宜居小镇。全国各地每年到敬仲镇参观学习的人有三四万之多。
我们村的东面有一条历史悠久的淄河,近几年重新整治了河道,建成了太公湖公园,淄河沿岸修建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路旁数十里种植了玫瑰和桃树,形成十里玫瑰谷千亩桃花园的旅游圣地。晚饭后,人们聚集在玫瑰谷里,华灯初上,到处歌声飞扬舞步翩翩,好一派盛世胜景。
村西新修了高铁临淄北站,站前广场上游人如织,各种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标志性的华表彰显齐文化的深邃与悠久。夜晚的站前广场,亮如白昼,是人们唱歌跳舞的乐园。家乡的人们,再也不用跑到张店去坐火车,在家门口就可以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尤其是年轻的学子们,家乡已经与远方连在一起。
那泥泞的乡土路,那酸涩的玉米煎饼,只能作为故事,讲给后人听了,因为今非昔比,这方古老的齐国故土已经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