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政军的头像

李政军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8/03
分享

八景依稀  云鳌诗稠


——吴云鳌云州八景诗文赏析

 

李政军 

 

八景诗词创作距今297年,是时任云州知府吴云鳌先生以格律诗的形式创作比较有地方地域特色的景观和景点,根据吴诗,《云县志》归结记载为“云州八景”。现六个景点尚在,二个景点永镇雄关”、“玉池泛月由于时代变迁,城池异址,城建规划等原因,依稀难变,好多人更不知道诗中八景所处何处,为此,笔者经走访核实,在吴诗赏析过程中穿插记述以飨诗者明示后人。

吴云鳌附监,江钱塘人,雍正元年云州知府,多有善政雍正元年指的是1723年,距今有297年。

云州:汉属益州,唐归南诏,宋属永昌。明万历年,改土归流,设云州,民国二年始称云县。

八景根据1983年版《云县志》记载指“天马迎辉、溪渡翠、层楼旭照猛地温泉、永镇雄关、神舟飞玉池泛月、碧沼腾龙。现分章解读赏析如下:

 

第一章  天马迎

 

层峦毓秀拱方州,天马山形此地留。

金勒有声风过耳,翠屏环峙日当头。

振衣绝顶疑城小,极目前川见水流。

南诏旧分西岳重,庆云微度瘴烟收。

天马迎”:此景在今云县城西,河湾村对面,北河北岸,诗人描写的是天马山上日出日落时的景,首联开宗明义,“层峦毓秀拱方州,天马山形此地留。”写此景层峦毓秀,形似马鞍,成为县城周边一景,站在山,听风赏翠,振衣绝顶疑城小,极目前川见水流”。远观小城,流水环绕,庆云微度;“南诏旧分西岳重,庆云微度瘴烟收。”这是南诏的一个边陲重地,登上此处,当时的小城现爱华镇十字街一带,层楼次递,一城烟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诗人用流畅的语言,用形象的比喻等手法,写出了对天马山的感受;时格三百年,我们今天赏析此诗让人有身临其景之感。笔者之一的魏学芳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亲临此景,并吟诗一首:城西座翠山,坡道三台似马鞍。天马迎文士赞,高峰永固世人同样生动地写出了天马山的位置和形状。如今,由于云州城的迁址,此景已被人们逐渐淡忘,但仍可登临,侧峰观景,有诗曰:

森罗草展道生残,此地城移已鞍。

过耳风涛翠色,迎潮汐洗重峦。

西旗马啸收金勒,东岳琴横

水汇疆分凭勐佑,侧峰目渡沧澜。

 

第二章  渡翠

 

城分两地路盘旋,十里云山到水边。

暖浪远流凭野色,长虹轻锁一溪烟。

人思进履逢黄石,客喜寻芳入惘川。

仿佛洛阳花柳外,翠微深处听潺湲。

《云县志》“水系”一章中记载孟佑河“东流自顺宁地力马兴入境,流八十余里,有永镇关小河自南流,南阱河水自西流汇入;又北流十里,经治城东,名南河。过北里许多,汇顺宁河,称虹溪。”据此,南河也叫孟佑河。“溪虹渡翠”此诗描写的是云州城南河、北河与周围十里云山溪虹烟锁的别样风景。“城分两地路盘旋,十里云山到水边”自古,云县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河水、北河水在城东汇,周围云山环绕;“暖浪远流凭野色,长虹轻锁一溪烟。”云州县城的气候属低热河谷气候,在春夏季节里,风中常带有暖浪热流,驰目凭野,山环水抱,景色优美,特别在阳春季节,阳雾云山,犹如长虹烟锁翠微,美不胜收。“人思进履逢黄石,客喜寻芳入惘川。”黄石:今湖北省黄石市,那里有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18723月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惘川在陕西省蓝田县南,源出秦岭北麓,北流至县南入灞水。水名,即,辋谷水诗人王维曾置别墅于此。此联是说:人人都想步行天下,想看看天下象黄石那样美景,也喜欢寻找芬芳迷蒙山川色,走进云州这十里云山,诸水合如车辋环凑,一川烟水,就好象置身于理想的景致“仿佛洛阳花柳外,翠微深处听潺湲。”诗人用辋谷水”、“洛阳花柳”比喻云州城的十里云山,一梭烟柳的虹溪美景。

笔者曾经在一篇散文《幸福时光》中,这样描写云州县城:“我们生活在一座现代的小城,城南城北两河环流,人称南河和北河,两河交汇在城东,携手东流,一座小城就象盛在一个晶莹剔透的高脚酒杯里。两河之上大桥、小桥、高桥、矮桥、石桥、钢筋水泥桥错逻有致,构成小城独有的景致,倚栏赏景,有人是过客,有人是情侣,过客借此仰首远眺,顿生思乡之情;多愁伤感、联想低首沉思,看着桥下生生不息的流水,忧古伤今,逝者如斯。这是一座可以给人诸多想象和想法的带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小城。

大美云州,几百年前在诗人的眼中就是那样美丽,而今经建国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创新发展,把云州城打造得尽善尽美,人民安居乐业,山水园林小城,一片祥和“福祉源头春浩荡,禅心德在画中修”,“借得瑶池飞泻玉,环城水带满城桥”渡翠人文,诗曰:

滨河道展三千,万缕闲霞济水边。

云雪中分桥座座,黄龙赴汇苇翩翩。

横琴漫奏骄阳日,霓火长舒不夜天。

月上峰头疑柳矮,凌空十里泛溪烟。

 

第三章  层楼旭照

 

西山矗起小蓬莱,虎伏龙蟠胜景开。

图展一城观太极,嶂围群岫拟天台。

森罗万象红云捧,掩映琳宫晓日来。

欲觅玄都仙窟近,桃花万树拥楼台。

“层楼旭照”此诗此景是1603年明朝时就建在的大侯寨旧城,即现在的爱华镇、十字街、秀水沟,延平街、打铁街、江佑街、楼梯街直到师范学校象山偏北脚下一带。此诗首联直入主题:“西山矗起小蓬莱,虎伏龙蟠胜景开。”西山指的是象山,象山矗起一片胜景,虎伏龙蟠,犹如小蓬莱。颔联“图展一城观太极,嶂围群岫拟天台。”颈联“森罗万象红云捧,掩映琳宫晓日来。”对仗工整,用比拟的形式,描写图展一城,星其布,象太极八卦图一样,在嶂围群之中,好似仙景一般的亭台楼阁,在林荫掩映中呈现出“森罗万象”,红云捧宫态势。尾联“欲觅玄都仙窟近,桃花万树拥楼台。”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总结,到那里寻找人间仙景,然而它就在眼前,在万树桃花相拥的玄幻的楼台亭阁之间。

全诗多采用比喻、借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小城层楼旭照”的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需要特别解读的是押韵的“”字,同押两次韵,这在古今诗词中很少见,但在此诗中给读者丝毫没有生硬感,反而觉得用得巧,用得合理,且“天台”、“楼台”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天地同台,人景合一。

说到楼台亭阁在这景域内,曾建有“景”等琳宫,《云县志》记载“城西有小岭突起,名回龙山,其人建三清殿于其上,张景中改修前楼,名曰“景”。登楼俯视,闾阎扑地,灯火万家,集联云:“回头下望尘寰处,登高壮观天地间”。其北有亭,曰“逍遥”,面对青山,下临溪流,尤称胜绝。逍遥亭,此亭此景是现在的环城西路与延平街头相接处,当年张景中县长调任时,云州百姓和地方文士在此送别;卢光华先生《送别景中县长》:“清风公载去,遗我逍遥亭。每到思公日,登亭任醉醒。”其情融融其情可感

张景中即张肇兴(1872-1918),大理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中庚子年辛丑并科乡试解元,后留学日本,毕业于宏文学院;民国三年(1914),由富民县调任云县知县,在任期间,兴利除弊,多有善政,捐资主修庆云桥,受到百姓爱戴;民国六年,调任维西,次年卒于任内。他是诗词爱好者,在云期间,召集云州文人雅士创建诗词社团“鸣琴学社”,自任社长,“鸣琴学社”自创办以来,遗存诗词手稿九稿,收藏于云县图书馆。

解放后,“景”做了打铁厂,楼下是车间,楼上供工人住宿,后打铁厂改为农俱厂,搬迁至北河以北与县糖厂为邻,这里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又建自来水塔,须通公路将此阁全部拆出,回龙山脚也因公路通行而被挖断,许多景点已不复存在,诗

层楼鳞瓦倚窗矮,次递坡斜水面开。

旧巷回循迷太极,先桃轻映续今栽。

森罗象岭侧峰下,金线葫芦景阁哀。

古迹琳宫成过往,玄都仙景看新裁。

曾经,诗人笔下“层楼旭照”的小城,虽然方圆不过几亩,但美丽,层楼次递,依山傍水,政通人和,商贾云集,后来发展到民国时期,成立了外地客商的多个会馆,如云南著名诗人楹联大家藩题写馆联“故里难忘,义督犹存前会馆;乐效可适,大侯已是古雄州”的剑川会馆,太和会馆(又名太和寺)、四川会馆(川主庙)、彝族会馆(新福寺)、两湖会馆(寿福寺)、江西会馆(萧词)等等,它们是州城发展繁荣的象征,也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结合的象征。

历史发展到今天,国家、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更月新日异的大美云县:

霞飞塔影追三级,水汇波连贯九桥。

东岳拥来投象岭,旗山待翠报春宵。

心闲漫步穿千柳,民自逍遥奏一箫。

改革源头开豁眼,高楼叠韵领新潮。

此诗足以说明云县城今昔之变化,象山已改造成公园,登临象山顶,可观三山鼎力,二河潆带,万里云山,旷野空阔。魏学芳老师登顶观城,尤想曾经的老景,百感交集,成诗二首:

(一)

高阁建在龙腰上,眼界远开心境宽。

志士文人来此处,吟诗作赋盛情欢。

东西山水依然在,南北清风不断参。

时过景迁楼逝去,登高再望米粮川。

(二)

行车通路破龙腰,市镇繁华旧貌消。

岭下车流声不断,路旁市闹客如潮。

民房建在前阁位,网络设施伴岭高。

旧貌消除留史记,新容改造树高标。

 

第四章  猛地温泉

 

不数南离北坎功,互当子午出鸿蒙。

何须内力安排巧,自有天然造化工。

一线分流寒谷暖,两池孤注石泉通。

悬知澡雪清神在,吟啸归来趁晚风。

茂兰曾称朗,猛地指现在的茂兰;猛地温泉”就是现在的茂兰温泉,据《云县志》记载“沸泉涌出,分南北二流,各砌一池,覆瓦缭垣。北为女浴池,南为男浴池。茂兰河岸,亦有沸泉喷腾,河内突出巨石状如仰孟。凿石引泉,冷暖随宜,为天然之浴池。每当晨曦铺上,蒸烟弥漫,男女赴浴,络绎不绝茂兰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是通向哨街、过神舟渡的必经之道,当时这里街市、客栈繁荣,有记载的数:费家店、陶家店、钟家店、胡家马店、李家马店较为有名,《中国临沧茶文化》中对茂兰当时的繁荣有这样的描写“茂兰街由于马帮络绎不绝,多则上千匹骡马至此歇息,冬天尤为生意兴隆”。今尚有许多古迹和景致,如有名的长安桥古迹和温泉旭照、丹凤朝阳、峰回路转、魁阁晨钟、水阁凉亭、石泉品茗、石佛古刹、翠屏奇峰成茂兰的小八景。

不数南离北坎功,互当子午出鸿蒙不记其数的象八卦图一样南离北坎”造化之功,相互交错在南北两边河滩上,不断涌出温泉水和天然元气。“鸿蒙”,中国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在盘古昆仑山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后来该词也常被用来泛指远古时代。

何须内力安排巧,自有天然造化工无须用人力去进行巧妙的安排,自然就有巧夺天工之造化了。一线分流寒谷暖,两池孤注石泉通一线分流涌出的温泉水温暖了整条河谷,两池之水通过“凿石引泉”,象孤注一样引向男浴池和女浴池。悬知澡雪清神在,吟啸归来趁晚风吟笑之间晚风归来,一番清洗干净后没有人会怀疑神清气爽的感觉。

2018年9月,笔者又一次到茂兰,感受了茶马小镇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成诗一首:铓铃古月青山外,蹄印空留石板霜。昨夜长安还未老,青榕拂柳漫纷芳。

如今,鸿蒙尚涌,但一线分流 ”,“两池孤注”,“凿石引泉”,的景致经过百年沧桑,已无存样,天然资源,被当地百姓有效利用,诗曰:

清辉一夜长安月,已照千年石板霜。

客栈临街穿古道,温泉猛地涤尘妆。

两池孤注开新建,一线分流并涸残。

滋溢鸿蒙施慧泽,天然巧用助康庄。 

 

第五章  永镇雄关

 

胜朝干羽越裳同,远播天威缅甸通。

壮丽关山悬鸟道,迂回驿路蚕丛。

边陲万里风烟靖,异域千秋武备雄。

自是西南资控制,车马纷绎奏功。

“永镇雄关在今头分水岭处即:现在的滇缅铁路遗址园,《云县志》记载:“永镇关,在城南五十里。为土司、夷人出入咽喉,密林深阱,最称险要,前有四十八道水,(《一统志》)。阴翳泥泞,明于此设关,有保堞城门,委员戍守,为边隅重镇。按此关至今已夷为平地,仅基址存焉”。当下,因几百年山洪冲刷,连基址也无法找寻,但这一带,山青水秀,景色怡人,仍值得人们追忆和怀念,诗曰:

百年荒浊镇关空,一水分洋此地雄。

壮丽溪岩虹落雨,凌蒙壑岭草舒丛。

三峰汇泽盘河去,一带依江缅甸通。

漫步云山怀古道,殊荣籍典奏肤功。

永镇关是当时通往临沧、缅甸的重要关口,山深林密,水流阻隔,地势险绝。诗人用流利、精炼的语词,深厚的诗词功底,描写永镇雄关的雄奇和在此设置关卡国家金瓯永固的重要性。“胜朝干羽越裳同,远播天威缅甸通”。国家一片繁荣盛世的景象,在这隔千山万水的边地,也同样实施朝廷的文德教化。“干羽”:汉典词语的解释,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寓意指文德教化;国家朝廷的胜强,威名远播常与缅甸进行通商往来。“壮丽关山悬鸟道,迂回驿路蚕丛”。头道水至羊头岩一线,峡谷深幽,两岸青山,翠屏烟锁,风景宜人,山河壮丽,此关南通缅甸,北入四川,但由于当时交通落后,到处多见云山小道,就象道一样,蜿蜒曲折,有道是:道难,难于上青天”;物资只能靠人背马,运输十分困难,与现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根本无法想象,蚕丛,相传蜀王的先祖,教人种养蚕桑后借指蜀地,蚕丛路指蜀道亦作蚕丛边陲万里风烟靖,异域千秋武备雄”;国家幅原辽阔,边陲万里,世代千秋,武装防御强盛,疆稳定,一切显得风烟平静,和平安宁。“自是西南资控制,车马纷绎奏”;永镇关这里历来是西南的重要物资通关控制之地,长年呈现出人、不绝,十分热闹,永镇关在为边疆稳定,贸易繁盛功不可没。奏肤功”,完成大功,功绩显赫;语出诗经·小雅·六月》:“以奏肤公。”褒义。多用于颂扬有功之人物也作克奏肤公”、“以奏肤公”。

如今,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建国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柏油马路,国道214线贯穿南北,是诗人当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根本无法比拟和想象的,车道两傍鲜花怒发。原头道水乡镇府所在地,澜沧江啤酒集团建起了白酒基地,近年来为打造地方旅游特色民族小镇建起了酒谷,供人们休闲娱乐;头道水分水岭垭口,建起了滇缅铁路遗址园,在那里可以感受到滇缅铁路建造时的情景和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惊叹一水分两洋的神奇,诗曰:

樱花一岭开鲜紫,涧水分流赴两洋。

雕碧雄魂听镐响,峰峦起伏断音乡。

可怜十万农工汉,锈锁千秋铁轨霜。

遗址青山垂作史,缅滇民血洒苍茫。

第六章  神舟飞

 

边隅巩固壮金汤,黑水南流襟带长。

为许远山吹片羽,何能绝岸架飞桥。

轻舟破浪疑无桨,一叶乘风不用樯。

借问此中谁作辑,济川功已渡澜沧。

神舟渡位于云县茂兰镇哨街朝阳寺附近,云县和南涧县交界的澜沧江上。据民间传说:“明建文帝朱允忟在此渡江时得到神灵救助,故此得名。”渡口所在地江面宽阔,约170米,流速每秒5米以上。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侧转而东为神舟渡,两岩皆崇山峻岭,水势湍急,声吼若雷,莫测其深浅。”渡口只有不到l公里长的平缓水面,紧接下游即是数十丈高的瀑布。据传说老鹰飞临瀑布上去,往往被急流气浪吸下江底。船工稍不注意,渡船即下滑深渊而葬身江中。过去的船工,旅客殉难者不计其数。

《新纂云南通志》记载:“神舟渡在云县北五十里,凡来往顺宁、缅宁、云县和蒙化、南涧者,咸问津焉。”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公郎土主和云州城隍曾在此摆渡接送。神舟渡不仅是古代的重要津渡,现仍是云县、风庆、南涧、巍山等地之间往来的必经渡口,用木船人力摆渡。东岸现存古渡船工住所遗址多处,江岸悬崖上建有小庙一间,原有“镇江大王”泥塑一尊,现已毁坏,小庙残存。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藏语拉楚,意思为"獐子河"。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六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澜沧江流域地处东经94°-102°,北纬21°-34°,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条带状,上、下游较宽阔,中游则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80千米青海省唐古拉山,源头海拔5200米,主干流总长度2139千米,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缅甸的界河,称湄公河。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国南海。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8月6日,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跋山涉水带着澜沧江流向的疑问和“钦命云州”的揣度来到云州城,解疑释惑,寻找答案,考证澜沧江由北向南的流向。

历史上,澜沧江和黑漶江汇合口上、下游近百里就此一个渡口。古代和近代,“走夷方”、东西往来和过往临沧地区云县的客商均在此过渡,是古驿道上的重要渡口。这里峡江两岸,峰峦叠翠,水势较平缓,适宜摆渡;五华五子之首的杨国翰曾以王师渡江征战为主线,写过一诗《神州渡》,“直流如线舟如梭,飞将军已凌空过。”收录于《云县古今诗联选》中。

知府的《神舟飞渡》以诗人独特的思维见解,丰富的联想,给人以身临其景之感。首联边隅巩固壮金汤,黑水南流襟带长。”写出了边疆金汤澜沧江向南长途奔流的景象,黑水澜沧江又一称呼;颔联“未许远山吹片羽,何能绝岸架飞”诗人遥想江域宽阔,往来困难,发出了什么时候才能在此渡口上架上桥梁的慨叹,期许南北通途,人员往来象传说中神马吉光的小片毛那样自由片羽传说中神马吉光的小片毛《史通·古今正史》十六国春秋清浦起龙通释:世徒以国史为正,然频书幸留片羽, 孝标亦在唐前,不足当互证之资耶?参见吉光片羽 颈联:轻舟破浪疑无桨,一叶乘风不用樯。”在此坐船渡江过水,一叶轻乘风破浪,无须船帆;紧接尾联:借问此中谁作辑,济川功已渡澜沧。”试问这是什么方法什么舟船尼?回答是借助水流的功力达到快速渡江的效果。整首诗流畅,通达,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精妙。几百年前诗中“为许远山吹片羽,何能绝岸架飞桥。的追问和美好愿景,今已全部变成了现实,足可告慰诗人的是,澜沧江上无数桥梁横空飞架,出行便捷,诗曰:

朝阳寺下浅滩荒,峙岸云山倒影长。

扼浪轻舟横跨渡,神州古道隐苍茫。

曾施船技行飞桨,今济川功筑大梁。

高铁凌空穿壁岫,车流驰羽已停樯。

 

第七章  玉池泛月

 

百亩城南一鉴开,瑶池深处映楼台。

冰壶皎洁春秋净,灯火光芒夜月来。

天外浮槎动星宿,人间击辑试风雷。

须臾历遍桃园浪,玉液琼浆待举杯。

“玉池泛月”《云县志》这样描述:“新城南里许,四围小山中潴一泽,清同冰鉴。池旁有亭榭,多花木。”

玉池现在已经淡然无存,也没有人知道其具体位置,根据以上县志描述,应在新城坝即现在的德胜村向南一里左右,花木甚多,繁花似锦,水清如镜,在亭台水榭,四围小山之中。

1983年版《云县志》“州志沿革图”中将“玉池”标注在新城南门至旗山即罗医生坟山之间,即现在的云南省临沧监狱(新城农场)场部大门前百亩位置,这一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四围有小山环抱;目前,没有了当年玉池的痕迹,解放后归新城农场属地,多种蔗种稻,近年来,这里地势低洼,易蓄水,易利用,弃蔗废田,偶见二丶三个天然而成的百亩鱼潭,身临其境,仿佛呈现出曾经诗人笔下的玉池。

吴诗首联:“百亩城南一鉴开,瑶池深处映楼台。”也明确指出此景在城南百亩开阔之处,池中深处倒影着亭台楼阁。据县志,此诗后三联描写的应是在固定的节日里“月夜土人泛舟,视山上火炬千支,倒影水中,极为壮观。”的真实场景。“冰壶皎洁春秋净,灯火光芒夜月来。”这里春夏秋冬,潭水清澈如镜,每当,灯火阑珊,夜月初升,身临此景,一片浪漫清幽的迹象。

“天外浮槎动星宿,人间击辑试风雷。”举行泛舟活动之夜,月色之中,泛舟玉池,好象置身天外,身在仙景之中,人们击桨呐喊,风雷四起,好象惊动了天上的神仙。“须臾历遍桃园浪,玉液琼浆待举杯。”紧接上一联,舟辑过处,顷刻之间,泛起一片桃花之浪,“玉夜琼浆”斟满酒杯,等待活动结束大家一起畅饮同欢,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

这样幽美的玉池盛景,随着时空变迁而逐渐消亡,淡出人们的记忆,视野,不堪惋惜诗曰:

诗赋城南遗址猜,更朝尚透百年才。

池空影瘦盈虚在,鱼惘滩非古沚哀。

迹处桑田多问变,沧荒景泽独徘徊。

当期泛月南河胜,玉带阑珊水榭开。

 

第八章  碧沼腾龙

 

沼沚天然映彩霞,寒潭水静碧云赊。

盈虚不借三水,灌溉能滋四季花。

神物去来曾有验,江流清浊正无差。

年年若为生望,岂独功成赋玉纱。

《云县志》载“碧沼腾龙”距城南二十里,有池广袤数亩。积潦不盈,入旱不涸。四周山岭多松,随山逶迤,葱茏可爱。西岭有吕祖寺,为憩息之所,相传赵宋时,有龙马出沼,故有是称。

“碧沼腾龙”此景在云县城东南方向,长坡岒山系萧家地,四围小山环抱,形似莲花,潭水清幽,称莲花潭,据记载,此潭在宋朝时就存在和有传说,建国后多用于田地灌溉。莲花潭,又一说是因当时栽种莲藕而得名,相传,此处产的莲藕肥大,有九个小孔,其它地方产的只有七个,所以闻名远近,莲花盛开的季节,观赏者络绎不绝。是茶马古道连接神舟渡、哨街、茂兰、州城至头道水永镇关出临沧通缅甸的必经之路。

“碧沼腾龙”相传莲花潭里有白龙马出沼的传说:当时许多马班都要到这里歇脚过夜,有一个风度翩翩,十分潇洒的白马王子与马班同路而来,但他们谁也不知道这白马王子的来历,当生火煮饭时,小伙把自己带的米与马班放在同一口锅上煮,他拿的是白米,马班的是红米,但饭熟后会出现白米和红米是分开的,毫不掺杂。当夜晚来临时,白马王子和马班人员说:今晚这里会出现白马和黑马打架,我给大家准备好饭团和泥团,你们用白米饭团打白马,用泥团打黑马。是夜,潭边狂风乍起,马声嘶鸣,只见两匹白马、黑马四蹄空舞,尘土飞扬,杀得难舍难分,马班的人们按事先分附,一齐将饭团掷向白马,泥团掷向黑马,黑马终因不敌退去,隐没在黑夜中,后来才知他们是两条白龙和黑龙,白龙隐身于莲花潭,为了感激马班和当地百姓,潭里可借到各种物品;黑龙战败后逃到双江,从此双江一江因黑龙而得名小黑江。

吴云鳌此诗以描写莲花潭景致,传说、灌溉为主线,诗意盎然,传神如画。首联:沼沚天然映彩霞,寒潭水静碧云赊。”天然形成的水,清幽宇静,彩霞映照,许多白云铺在水面上,青山倒影,美伦美幻。颔联盈虚不借三水,灌溉能滋四季花。盈虚:指月亮,三时:一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二是指春、夏、秋三个时节。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春、夏、秋三个季节,潭水决定不了天上月亮的圆缺,但是,它可以灌溉滋四时之花木,此句富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哲理。颈联:“神物去来曾有验,江流清浊正无差。”此联是写向此潭借物十分灵,而且,有借有还毫无差错的传说,当然,民间、江湖这样流传,是真是假只能靠大家去辨别,那只不过是一种传说吧了。尾联:年年若为生望,岂独功成赋玉纱。年年都象芸芸众生所期盼的那样风调雨顺,这岂不是功劳一件吗?我们永远歌颂冰清玉洁,如玉如纱美丽的芳潭

莲花潭南面有一座高山,叫老君山,老君山上建有吕祖届,而今,站在峰顶,可以遥邈整个云县县城。当时云州学正李时题吕祖寺诗云:

先生何事到云岑?日月由来偏照临。

数载荒祠风复雨,一池秋水古来今。

婆心苦示丹中药,仙笛谁闻世外音。

可是岳阳人不识,帮教水隐爱山深。

诗的大意是吕祖因为何事要来到这深山之中,千秋远望一池寒潭之水,其心只因为苦练丹药,施救苍生。其更深层的意思是反应当地人在老君山上建吕祖届的目的是为了当地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如今,碧沼仍在,永久发挥着它灌溉的社会功能,神龙见首不见尾,至于传说终归是传说,只能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诗

沼沚清波灵雀净,嶂围群岫若莲花。

松风明月山涛浪,玉液酥田柳埂纱。

吕祖荒祠偏北斗,长天秋水落西霞。

潭幽千载白云锁,痴待腾龙秀锦华。

“云州八景”这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文字形式,特别是以传统格律诗词的形式记载描述云县的地域形态,山川景色,赋予了灵性,赋予了诗情画意,诗景以当时云州县城为中心,向周边延展。

诗人吴云鳌为什么能有此心景,化景为诗,化诗为景?其原因:一是诗人作为一方知县,所处时代为1723年(雍正元年)至1735年(雍正十三年),前后共十三年,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显示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他在边远的云州小也治理有序,多有政绩,从政治的角度说诗人心情愉悦治理有方,景致高远。二是诗人博学多才,诗学功底深厚,心景旷达。这一点从“云州八景”八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格律严谨,用典准确,文笔精炼,对仗工整,词句优美,今天我们赏析阅读起来都自叹不如。三是做民也吧,为官也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以云州县城为中心“三山为郭,两河潆带”和全县优美山川景色独有的地域特色召引下,极大地激发诗人的创作激情

 

参考书目:

1、《云县志》上编(1983版)。

2、蒋文忠先生《云州(县)城祠庙寺观古迹集》

202021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