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占峰的头像

李占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9
分享

怀念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李育珍,出生于清朝末年一个官宦之家。其老祖先是清朝的“贡爷”。因受封建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影响,尽管祖母出生书香之家,名门望族,但未进过学堂上过学,成为终生一大憾事。

祖母幼年和青少年时代,受家庭的影响,养成了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热爱读书、扶弱济困、尊老爱幼等美德。

祖母和祖父为了儿女,起早贪黑地干活,省吃俭用地供子女上学。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五个子女学有所成。伯父李崇华,五十年代考上新疆八一农学院,成为全村和全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姑考上了幼儿师范,成为家族中乃至全村第一个在省城上学的女子。父亲、二姑和叔父都上了初中。

祖母晚年笃信佛教,积德行善。虽已七十高龄,但凭着顽强的毅力,超乎常人有的苦心,向部分居士、向我和妹妹学习佛经。常常为了深刻地了解“教意”,叫我用架子车拉上她,到七、八里以外的村子求教于人,由于刻苦的学习,祖母能够熟读五、六个经本。祖母这种酷爱学习,身体力行,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后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从我记事起,亲戚、相邻,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高等学府,祖母总能在捉襟见肘的家境中,挤出几元钱、十几元钱和粮票等,送给将要上学的学子,一则表示祝贺,二则勉励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村子的刘某家境贫寒,虽考上了中学,却为衣食发愁。祖母缝制了被子和部分衣物送给了他,鼓励他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1985年我在新疆上了电大,祖母鼓励我刻苦学习,排除一切干扰,完成学业。

祖母对穷苦人慷慨解囊,倾力帮助,常常是家无隔宿之粮,却接济穷人一时之急。门前一刘氏老人,在土改时他们家非常积极,后来孤苦伶仃,祖母不计前嫌常常给些零用钱,常常叫我端饭送水。隔壁一李姓残疾人,行动不便,祖母常常叫我给其担水、扫雪、干些家务活。队上一李姓孤寡老人,有一年大雪不止,炕冷灶凉,缺柴烧饭,缺粮做饭,祖母得知后,叫我给老人送去了干柴禾,送去了面粉,每年大年三十,祖母总要请村子里的穷苦人和残疾人到家里吃顿饭,和他们共庆新春佳节,饭后还要送给他们馍、肉、菜。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乡邻和亲戚有身患重疾者,需到西安就医,祖母让父亲领着病人和其家人到西安看病,吃住在我大姑家。我大姑和我姑父多方联系医院、多方帮助,直到病人病愈。

祖母热情好客,待人以诚。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给中华大地、给三秦父老乡亲,给我一家带来了深深的灾难,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农村缺粮严重,特别是细粮。家里来了客人,祖母常常叫我母亲给客人做面条吃,给家里其他人做“搅团”吃。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农村“古会”恢复,祖母每次“朝山”前,总要花几十元钱的零钱,到山上庙前,把零钱分发给一些穷人和残疾人。

祖母情系村民,受到了村民的衷心爱戴。谁家有难事,她知道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就在去世前的几天,一青年临近结婚,不料两家大人犯了口角,婚事面临告吹。祖母虽然重病在身,却想办法、出主意,让父亲化解了两家大人的怨气。终于使两青年结成百年之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谁家婆媳不和,祖母调解劝说:谁家邻里不睦,祖母好言相劝,化干戈为玉帛,使村民和和睦睦、安居乐业。

祖母盛赞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盛赞党的富民政策。常常教导我辈,现在生活在“极乐世界”里,要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好好学习。

祖母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虽目不识丁,但说起话来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比如:“话到嘴边留三分,留下三分给后人;如果三分都说了,恐怕人容天不容。”“有钱放在庙上,儿女坐到轿上”。“天天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发”。“一日无事一日安,一日无事道谢天”,“要得好,大让小”。“炉要空心,人要实心”。“少去多喜欢,去得多了没鸡蛋”。“火烧贼偷当日穷”。“金窝窝银窝窝,不如我这个土窝窝”。

我伯父上小学时,是“因师而校”,当时有一个好老师叫杜治民,周至县下三屯人。他走到哪,我伯父跟到哪。跟老师在双庙村上学,哪是山边,青山、溪水、绿茵、山村,诗情画意;后来跟老师到下三屯上学,稻田、荷花、鸭群、水草,又是一幅美景。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伯父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作好诗的种子。晚年我婆还常常给我和我弟妹,背诵我伯父小时候作的诗。祖母还能背诵很多的戏文。他的博闻强记,给后辈树立了榜样。

祖母宽宏大量,以德服人。对待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对自己和我祖父有“过激”言行的人,不计前嫌,该帮助时还帮助。并教导我辈“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你们不要参与”。

祖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积劳成疾,还念念不忘某某亲友患疾于身,叫家人前去慰问。

祖母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是中华妇女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我深恨自己才疏学浅,挂一漏万,把祖母描述的不够全面,把她的美德没有完完全全的表述出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