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占彦的头像

李占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5
分享

吾爱孟夫子

在盛唐,孟浩然“文采丰茸”,质朴风雅,诗名很盛。如果有人问我:唐代诗人中谁最可爱?答案肯定是孟浩然。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可以称得上冰清玉洁。这样的一个人,必有诸多可爱之处。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学不为儒,务掇青藻;文不按古,匠心独远,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唐代以降,孟浩然的诗一直为历代诗评家所重视,更是普通学子所钟爱的诗人之一。孟浩然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王维曾为他画像,立于郢州刺史亭,此亭后改称为“浩然亭”。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四云:“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我们都知道孟浩然有一首题为《春晓》的五言绝句,诗只有二十字却千古流传,是能够走心的好诗。诗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醒来,感觉到暖和的春阳十分让人留恋。透过窗户,随意地洒落着。鸟鸣,随着温暖的阳光从窗户飘到诗人耳畔,一声声叫醒诗人。此时此刻,诗人仿佛想起了什么,依稀记得昨夜是有过雨声敲窗的啊,于是就想到了昨日还在含苞待放的春花,不知道经历一夜的风雨之后有怎样的飘落啊!这里,孟浩然敏感、细腻的心迹一览无余,体现出他是一个观照美好自然的诗人。读他的诗,自然隽永,让人能够享受一份精神世界的清芬和宁静。

且走进孟浩然的诗歌当中,去寻觅一些受人喜爱的密码。

孟浩然生值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愿意趋承逢迎,因此,求仕的路并不平坦。

孟浩然的可爱,在于他有着赤子的真性情。与他同时代的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云:“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因为率真有才,深受人们的喜爱。

宋代尤袤在《全唐诗话》中记载:皮日休《孟亭记》云:“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期间能不愧者,惟我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朓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古人对孟浩然有如此高的评价,其中必有可人高妙之处。

从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孟浩然是一个骨骼清奇、风貌俊朗的人。他写的诗朴素自然、平易近人。他有许多朋友,张九龄、李白、王维、杜甫、王昌龄、崔国辅、韩朝宗、张子容、阎防等诗人、风雅之士都与孟浩然为忘形之交,都喜欢围绕在他的身边,和他喝酒,到他的田园做客,与他酬唱。他是一个精神贵族,心灵高贵。

美的花儿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美的诗歌同样具有引人的芬芳。诗歌让我们心归善良,远离暴戾。就让我们在寻章觅句中去领略孟浩然的清芬,邂逅诗歌的美好。

诗仙李白对孟浩然是怀有景仰之心的。

李白寓居安陆时,常常往来于襄阳一代,与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爱孟浩然,《赠孟浩然》一诗就是明证,为我们展现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因为有爱,我们的生命就不再孤单。因为有爱,我们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诗仙爱孟夫子,爱的是他潇洒清芬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因为孟浩然性格使然,宁愿放弃仕途而归隐自然,逍遥物外,寄情山水。在无言的自然中,把酒临风,一杯接一杯,陶醉于自然美景当中,流连忘返,不愿去侍奉皇帝。在李白的心目中,孟浩然是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巍峨耸立在自己面前,只有仰望的份了,虔诚地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我们都知道唐代崇尚道家的隐逸思想,把归隐山林看作是高明的象征,朝廷上下也都十分热衷于礼聘隐士来标明招贤纳士、社会清明的证据。在这种社会气候下,出现了许多以隐居成名的人。这些人当中,大多数只是想凭借通过隐居获取的名声,从而得到入仕的机会。也有一部分人,是真的不愿意接受社会潜规则下的条规和约束,希望自由自在地过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不愿意心灵被禁锢,是属于真的隐士。孟浩然是盛唐最有名的隐士之一。他青年时就很有诗名,曾抱有出仕为官的梦想。但是在求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天真放达的性格跟严谨拘束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就放弃了做官的梦想,归于山林,亲近自然,四处游历,赋诗抒怀。李白的梦想也是想通过隐逸之路,获得名声,以博得统治者的赏识,以实现政治抱负。但他狂傲的性格,更不适合于官场。李白羡慕前贤孟浩然的独立精神,为了顺遂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天性,不愿去接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官场,于是选择了自由的生活。以李白狂放的性格,这个世上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入他法眼的,而孟浩然是寥寥中的一个。孟浩然的人格和诗都如璞玉一般质朴自然,唐诗最鲜明的气韵特色是孟浩然开启的,能够赢得李白的崇拜一点也不为过。

唐代诗圣杜甫对孟浩然也是景仰有加。在其七言绝句《解闷》组诗之六云: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孟浩然卒于开元二十八年。此诗乃杜甫缅怀孟浩然也。

先解两个词。一是“清诗”,是对好诗的肯定之语,指清新的诗篇。西晋官员、文学家傅咸诗云:“人之好我,赠我清诗。”《文心雕龙》云:“五言流调,清丽为宗。”另一个是“缩项鳊”,仇兆鳌注:“习凿齿《襄阳耆旧传》云:‘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而美,襄阳人采捕,遂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头缩项鳊。’”宋苏轼 《监洞霄宫俞康直所居·退圃》诗:“百丈休牵上濑船,一钩归钓缩头鳊。”周宗泽《久不得恬阶君盘养泉子静竞生消息赋此分寄》诗:“何当沽酒襄江上,好钓槎头缩项鳊。”

知道了“清诗”和“缩项鳊”,我们就理解到杜甫诗赞孟浩然的主旨,指出孟浩然之所以能够写出清新的精品佳作,是因为孟浩然有着隐居乡里不问世事乘槎垂钓的闲散生活。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在《戏为六绝句》其五、其六写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言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清诗句句尽堪传”可以看出杜甫对孟浩然的肯定和赞扬,是一个天才诗人对另一个天才诗人的惺惺相惜。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盛唐这一亘古未有的诗歌黄金时期有自觉的领会和高度的重视,拥有阔大高尚的心灵田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孟浩然的才华同样是肯定的。白居易出生的时候,孟浩然已经作古四十多年,不会有什么交集,但孟浩然留下来的诗歌,是白居易所景仰崇拜的。他在五言古诗《游襄阳怀孟浩然》诗云: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这是一个伟大心灵对另一个伟大心灵的时空对话——

楚山的碧峰巍峨,汉水的碧波浩荡,进入孟氏的诗歌,结成秀丽的形象。因为爱孟氏的诗歌,来到孟氏的家乡朝圣。可惜的是,孟浩然清新的清风没有人继承,黄昏时分,襄阳古城显得十分的空茫,有一种知音不遇的落寞。南向鹿门山遥望,仿佛有霭霭余芳,而他的隐居之地,踪迹已经消失,找寻不见,不知道在何处,只看见云树苍茫。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侯孝琼《诗咏襄阳》评价道:诗从楚山、汉水、毓秀钟灵,迤逦写到孟氏之文。讽文驰想,感叹清风无人可继。遥望鹿门,唯有云树苍苍,蔼若其人。

唐代三大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留下对孟浩然的诗赞,不能不说是一个极美的文化景象。

喜欢唐诗的人都知道,孟浩然和王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到襄阳听闻孟浩然病逝后,写下《哭孟浩然》之诗,还念故友。诗云: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王维与孟浩然是知交,深知孟浩然之情意。此诗题注云:“时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有作。”王维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老朋友永远离去了,再也不能相见了,一如东流的汉水,自己的哀痛与思念之情也如这东流之水绵绵不绝。面对着广阔空蒙的江山,曾一起登临,而此刻只有自己独自怀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是多么感伤。此刻,对老朋友的无限思念和痛惜之情肯定使得诗人泪水随着诗行滂沱而出。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言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此正是王维这首诗所寄托的感慨。王维这首诗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可以探知,人们爱孟浩然,爱的是他的才华和人品。

官场充满了诱惑,吸引力是极大的,于是人世间的人便渴望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太想入世做官的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五言律诗就是这种心迹的表露。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交。后来张九龄拜中书令时,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他,目的是想得到他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一片仅次于海洋的宽广水域。无数文人以“洞庭湖”这一文学意象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孟浩然的这首诗便是。每当夏秋水涨之时,这里的湖水漫过了两岸,在陆地形成一片汪洋。在气候作用下,由于热力使然,汪洋之水蒸腾弥漫,成为水雾,笼罩在八百里的宽广地域,一如天地初开般的混沌浩荡,使得云梦大泽水气茫茫,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都撼动了,好像是在波浪之上沉浮。面对着这样的景色,诗人被深深震撼到了。诗人想做官的情绪被这浩浩荡荡激越了起来——自己虽然才华横溢,而自己和朝廷之间,却有着无边的阻隔,就像眼前难以摹状的洞庭之水,阻隔着自己的进身之路。处在这样的境况当中,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外力的帮助,突破重重阻隔,获得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用武之地。诗人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官并非是能够轻易取得的,必然有许多的障碍。孟浩然的求仕路是到处碰壁的路。《自洛之越》是孟浩然自己对功名之路的诠释。诗云: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孑然孤独的诗人,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等人生百味、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世上所有的羁旅都是饱受煎熬的。《宿建德江》就是表达羁旅之思的诗。诗云: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喜欢旅游的人都知道,建德江是浙江杭州市建德市一处山水秀丽的名胜。这首诗是孟浩然漂泊旅途夜泊建德江时的感受——

夕阳安静无声地悬挂在远处的山峦之上,孤帆收起来了,而没有收拾起诗人的羁旅愁思。江上清风吹皱的涟漪,仿佛是琴弦,弹拨着诗人的情怀,千里的乡音在这时被撩拨了起来。今后的日子,不知道还要漂泊多久,一叶小舟怎能载得了人生的忧愁啊。船上,怀抱酒壶的诗人睁着酣醉的眼,一半清醒着,一半怅惘着。原野广阔,天地相接;江水澄澈,月映水上。此刻,大地比天空更加深刻和空旷。一层薄暮,被最后一缕阳光涂上了难以言说的斑驳沧桑。树林被这最后的余晖涂抹得有一种沉重感,让人似乎窒息,增加了诗人的忧愁。旧愁未销,而新愁又添。好在,“天高秋月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明的江水中,有着“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美,与诗人很亲,很近,让孤独的诗人有了一种亲近感。

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羁旅他乡的人,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这首诗的妙处,文字间是满满的落寞和感伤。试想,漂泊在异乡,去追求功名,但事与愿违,羁留在异乡,此刻,那近人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的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氤氲着的新愁。

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早寒有怀》,同样是诗人漫游求仕期间的诗作。全诗如下: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为了求取功名,诗人背井离乡,前往长安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独自在异乡生活,除了经济开销上的困难,更可怕的是远离熟悉环境后,那种无处不在的强烈的孤独感与不安定感会时时压迫人,威逼人。这样的时刻,肉做的心是最敏感、最细腻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泪水,都会在心中翻腾。秋天过去之后,冬天就会到来。这个时候,天就寒冷起来了,万物萧瑟,草木凋零,鸿雁南归,北风吹冷了江水。而襄水流域的襄阳老家,此刻隔着万水千山,折磨诗人心灵的是浓浓的乡情——毕竟有家人和朋友的悉心照料啊。思乡的热泪,在客寓他乡时已经流干,只能在孤寂中,看着孤帆驶向远方,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故乡是温暖的,异乡是寒冷的;故乡是安稳的,异乡是颠沛的。在这样的对照中,诗人思考——自己背井离乡的决定是否正确?名利的追求到底对还是不对,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时的境况是诗人既想为隐士,而又想当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在这首诗里,诗人心中似乎有了明确的决定,这可以从日后归隐襄阳的选择能够加以判断。经过这次感怀,诗人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停靠的人生渡口。

孟浩然才气纵横,诗作很早就广为流传,也曾得到地方长官的推荐,但是始终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五言律诗《岁暮归南山》是一首得不到录用的怨愤之诗。在一次次的挫折打击之下,年华蹉跎老去,前途日渐渺茫暗淡,抑郁焦虑之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写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心中肯定有一种怨悱之情,哪怕是圣贤之人,诗人孟浩然也不例外。诗人将自己未能出仕的原因归结于“不才明主弃”,这是怨愤之词,谁都知道,从当时的舆论来看,人人都认可孟浩然是才子。那么,这句诗似乎就是暗讽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不是“民主”了。根据晚唐笔记记载,一次玄宗拜访王维,偶然遇到了孟浩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诗,孟浩然就将这首《岁暮归南山》诗献给皇上,当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结果玄宗体会到了诗中的怨愤之意,下令将孟浩然放归南山,永不录用。

其实,寄情山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何这样说,是因为归隐之人都是怀才不遇之人,无人赏识,才迫不得已而归隐南山。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孟浩然的这首《留别王维》中就可以看出一二。这是孟浩然在归隐之前,给他的好友王维写的一首古诗。孟浩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一定失落到了极点。因为当时孟浩然已在京城等待多日,却始终等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所以他才决意与王维告别,去归隐山林。诗云: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归隐之前,诗人心中多的是不甘。这种心情,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其滋味。诗人只身前往长安求官,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可以轻松得到统治集团的赏识,但是现实很残酷,诗人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无情的打击。这是诗人的心声——苦苦的等待究竟能等到什么?在这个除了寂寞还是寂寞的地方,究竟还有什么值得去等待和留恋的?总是出门求仕却不能如愿,一无所获,每一次外出归来之后,心中的失望就会加重一分。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希望的生活,就准备归隐山林与花草为伴,不再追寻功名利禄。而内心是矛盾的,因为与故友情深,离别了深感惋惜。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人世间知音难觅,稀若晨星,自己才华横溢,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欣赏,能够慧眼识英雄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也许,我这样的寒士就应该甘守寂寞,做不了官。还是回到故园,将心交付自然山林,闭门隐居吧。

诗人已经万念俱灰,心中无比的失落。在诗人看来,他自己的人生已成定局,对于功名利禄他已经不再奢求。冰清玉洁的孟浩然,是一个纯粹的人,不愿意让自己美好的心灵遭受污染,所以一旦遭受委屈,就会飘然而去,去寻找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因而,归隐大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读来,是诗人满满的心酸和失望。当我们阅读古代文人的隐逸诗歌时,总是叹服于他们看破世情、甘于寂寞的清高品格时,其实忽略了当初他们归隐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没有人是天生喜欢远离人间,归隐山林的。我们知道的那些潇洒的归隐者,在隐居之前,都是经过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之后,才最终决意踏上山林之路。当孟浩然明白了求仕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时,不愿被官场潜了规则,于是就选择了归隐。

孟浩然不仅在用这首古诗来告别好友王维,同时也在告别这个让他感到无比失落的地方,告别他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他把这一切都留在了京城,带着希望而来,却怀着失望而去,去寻找自己的桃花源,逍遥自在,从此不问世事,就此终结流浪漂泊,终老一生。

隐居山林,饮着山泉水,吃着山乡菜,品着山野果,只需要起码的生存就够了。活得简简单单,无欲无求,山是空山,没有纷扰,只有嘉树,只有清风,只有鸟鸣,自然天籁就在周围,让心灵获得真正的宁静自由,这就是“天人合一”。但是能够从容放下名利,远离尘嚣,摆脱时间的束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孟浩然放下了,选择了归隐山林。面对美好的自然是快意的,兴趣所致,写写诗,喝喝茶,喝喝酒,不亦快哉。那是一个夏日傍晚,诗人在闲情逸致中想到了友人,于是就在南亭中看风景,赏明月,怀友人。一首五言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便在山林里诞生了。诗云: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看看,这是多美的自然风光啊——

此刻,诗人环顾四周,但见炽热的太阳悄然落到西山之后,皎洁的明月渐渐从池塘边升起。诗人披散头发,敞开胸怀,自在地乘着凉,门窗都是打开的,悠闲地躺在床榻上。清风徐徐送来荷花的清香,露珠从竹叶轻轻滴下,发出清越的声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怅恨跟前没有知音欣赏。此时此刻,就会想到老朋友,希望能够在眼前。但隔着千山万水,只能在夜半里借好梦来安慰殷切的思念。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即使是远离烟火红尘,隐居山林的隐士,也渴望有几个知心朋友来分享林野之趣。孟浩然渴望心灵的交流,灵魂的慰藉。

应该感谢孟浩然的归隐,他的归隐,为我们留下了歌吟自然山林的山水诗名篇,为盛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风,汇入到唐代诗歌大潮当中,蔚然成风,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氤氲成盛唐诗歌星空之气。这首五言古诗《秋登万山寄张五》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好展露无遗。诗云: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读孟浩然的诗实在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能够在他的诗中体味山野的美好——北山白云缭绕的幽寂之地,只有隐士自己能欣悦品味。登高的目的就是遥望远方,心情随着鸿雁的飞翔起伏。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思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里可以随时看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歇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在《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万山寄张五》这两首诗中,山光、池月、荷风、竹露、白云、薄暮、村树、江畔这一切都是那么清纯、自然,体现出风神散朗的韵致、淳朴自然的意象和丰茸悠远的意蕴,而诗人那作为隐逸之士的淡泊率真的情怀、闲怡自得中夹有些许薄愁的心情,与天然自成的景物统摄一体,真可谓达到了情景交融,天然浑成的境界,典型地体现了盛唐田园诗融纯真之境与恬淡之情于一炉的“清朗”风格,让人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美好。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人们热衷于此。许多的人仅仅是一个愿望,只为了暂时的调济,补偿心灵的稍许安慰。但是,在孟浩然这里却是一个生命历程中正确的选择。归于山林,山花为伴、白云入怀的日子,让心灵完全放松,吐故纳新中,活出“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人的觉醒,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儒道互补,实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文化体系的和谐统一。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强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孔子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天”是一种最高的客观意志,是自然社会的主宰。他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等一系列命题,即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他看来,天道即是“仁”与“人”的统一。人只要能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也就与天道相通,融为一体了。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诱惑,蒙蔽了本真,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在《正蒙·乾称》言道:“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直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在他们看来,人只要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能与大道合而为一了。

孟浩然的归隐,是解放性灵的归隐,亲近自然,领会周遭的呈现,感悟生命。他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是他隐居山林的一个心迹记述。诗云: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听着山寺传来的黄昏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诗人会意地看着这一切。人们都是要回江岸上的家园去,而自己是要离家去鹿门的。这是两样心情,两样归途啊。诗人在路途中攀登着山路,停歇时,看到山林的树上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意满满,多么美丽的自然啊,诗人陶醉了。就这样一边走,一边欣赏美景,不觉间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的啊。诗人完全被大自然所融化,忘了名利,忘了自己。但是,归隐之地长长的山道忽隐忽现于林间,只有深山隐居之人飘逸来去,不去打扰任何人。这里,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自己孤独寂寞地生活着。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乡,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从孟浩然本人的多数诗作来看,他对山林生活既有兴趣,也有心得,对做不上官似乎也没有太多遗憾。这是属于诗人自己的情怀。隐居是自己的选择,那么只有坦然面对了。他将这份喜悦写进诗中,《过故人庄》便是。诗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朋友在家准备好新收成的黄米饭,杀了一只鸡邀请诗人来家做客尝鲜。四周绿树成荫,远处青山耸立。门窗尽开,正好能够看见打谷场和蔬菜地。于是就一边喝酒,一边聊聊家常、气候和收成。酒足饭饱之后,临走之时,朋友还不忘叮嘱,邀请诗人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再来欣赏菊花。

写田家留饮的优美环境和宾主之间的深厚情谊,等等,都非常生动,其基调是那么清新淡泊,纯真自然。诗中透露出诗人与朋友不平凡的交情。人世间,人心是最难交的。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总是秉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处世格言,小心谨慎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孟浩然受朋友之邀,来聊着家常,聊着农事,聊着收成,充分说明了两人之间互相了解,交情是深厚的,是能够放下身段来谈的朋友。这是朋友之间的灵魂相契,是心有灵犀,是惺惺相惜。

脱尽尘世烟火,净空以往执着,才会真正走进隐逸的世界当中。孟浩然做到了。《万山潭作》一诗就是证明。诗云: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诗人常游于万山。万山,为襄阳名胜,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读美的诗篇,能够美意延年。这首诗诗风古雅、诗情画意、清朗妙逸、雅韵满满、美不胜收。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在荡漾的倒影中翕翕游动,自由自在,美不可言。诗人想到了神女解佩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喜欢游历的万山。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心中向往,求之不得;情思无限,歌声不绝;乘舟而返,明月满舟。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简单诠释,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须密切关联,密切吻合。所以,“天人合一”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把身心完全交给山林,做到“天人合一”,这是真正的孟浩然。诗是心灵的体现,心灵流淌的诗是风流千古的。正如闻一多所言:“孟浩然超脱了喧嚣俗世中繁花似锦式的春意朦胧之风,以寂寥为尚,以俊逸为艺,淡泊名利,冷眼浮生,在红尘的起落中,将一颗‘诗心’从此远播,用灵魂书写风流。”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美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